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93365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12
本技术公开了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设置有出水口的上水套和设置有进水口的下水套,上水套和下水套之间通过连接套进行衔接,以缩小了上水套与下水套衔接处的流通空间,提高冷却水的流动效果,促进冷却水快速流入上水套,提高上水套冷却效果;同时增加冷却水与被冷却物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该结构的进水口、出水口与缸体水套形成了一个冷却水的流动回路,实现了冷却水在缸盖内的循环流动,大大提成了降温效果,满足了发动机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在缸盖冷却方面的开发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更具体的说,它涉及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性能不断升高,与此同时油耗、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发动机对冷却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缸盖的水套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缸盖水套是单个水套,实现从前端往后端的纵流形式。但是,这种水套结构会导致缸盖冷却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发动机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的开发需求。

2、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专利cn204851460u,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水套结构,其包括上水套,以及下水套,所述下水套与所述上水套相匹配以构造成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其中,在所述下水套的进气侧开设有第一进液通道,在所述上水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出液通道。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穿过该水套结构,以进行冷却。这种上下水套的分层设置,延长了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增加了冷却液吸收热量的时间,一定程度提高了冷却效果,满足了发动机的冷却需求。但受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内径的限制,冷却液通常会在空间较大的腔室内停留较长时间,基于对流原理,腔室内的温度会呈现下冷上热的状态,致使腔室顶部的冷却效果较差。

3、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从发动机缸盖水套的结构方面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冷却液流动性更好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发动机缸盖水套顶部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包括上水套、下水套和连接套。上水套和下水套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管冷却口,下水套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火花塞冷却口。连接套设置至少一个,每个连接套均与上水套和下水套连接,上水套、下水套和连接套具有相互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连接套用于增加上水套和下水套衔接处的流通面积。下水套设置至少一个进水口,上水套设置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上水套顶面还设置有暖风取水口,暖风取水口与流体通道连通。

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套设置两个,所述暖风取水口设置在上水套上且位于两连接套之间。

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有连接套均位于下水套远离出水口的一侧。

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上水套与下水套上均设置有多处镂空。

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套中每个进水口均位于镂空内,每个进水口与下水套的剩余部分仅通过一条流道连接,流道位于进水口背离连接套的一侧。下水套的排气管冷却口均位于设置有进水口的镂空内,且分布在进水口侧边。

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火花塞冷却口与流道一一对应,每个火花塞冷却口均位于其对应流道背离进水口的一侧。

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个设置有进水口的镂空内均分布有两个排气管冷却口。每个镂空内的两排气管冷却口分别位于镂空内流道的两侧。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套上有两个设置有进水口的镂空,这两个镂空对称分布。

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进水口与流道衔接处的流通面积大于进水口的流通面积,也大于流道入口端的流通面积。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设置多个,所有出水口沿上水套背离连接套的一侧均匀分布。

11、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包括设置有出水口的上水套和设置有进水口的下水套,上水套和下水套之间通过连接套进行衔接,以缩小了上水套与下水套衔接处的流通空间,提高冷却水的流动效果,促进冷却水快速流入上水套,提高上水套冷却效果;同时增加冷却水与被冷却物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该结构的进水口、出水口与缸体水套形成了一个冷却水的流动回路,实现了冷却水在缸盖内的循环流动,大大提成了降温效果,满足了发动机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在缸盖冷却方面的开发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水套(1)、下水套(2)和连接套(3);上水套(1)和下水套(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管冷却口(5),下水套(2)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火花塞冷却口(6);连接套(3)设置至少一个,每个连接套(3)均与上水套(1)和下水套(2)连接,上水套(1)、下水套(2)和连接套(3)具有相互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连接套(3)用于增加上水套(1)和下水套(2)衔接处的流通面积;下水套(2)设置至少一个进水口(4),上水套(1)设置至少一个出水口(7);所述上水套(1)顶面还设置有暖风取水口(8),暖风取水口(8)与流体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3)设置两个,所述暖风取水口(8)设置在上水套(1)上且位于两连接套(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连接套(3)均位于下水套(2)远离出水口(7)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水套(1)与下水套(2)上均设置有多处镂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2)中每个进水口(4)均位于镂空内,每个进水口(4)与下水套(2)的剩余部分仅通过一条流道连接,流道位于进水口(4)背离连接套(3)的一侧;下水套(2)的排气管冷却口(5)均位于设置有进水口(4)的镂空内,且分布在进水口(4)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火花塞冷却口(6)与流道一一对应,每个火花塞冷却口(6)均位于其对应流道背离进水口(4)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设置有进水口(4)的镂空内均分布有两个排气管冷却口(5);每个镂空内的两排气管冷却口(5)分别位于镂空内流道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2)上有两个设置有进水口(4)的镂空,这两个镂空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水口(4)与流道衔接处的流通面积大于进水口(4)的流通面积,也大于流道入口端的流通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7)设置多个,所有出水口(7)沿上水套(1)背离连接套(3)的一侧均匀分布。

...

【技术特征摘要】

1.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水套(1)、下水套(2)和连接套(3);上水套(1)和下水套(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管冷却口(5),下水套(2)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火花塞冷却口(6);连接套(3)设置至少一个,每个连接套(3)均与上水套(1)和下水套(2)连接,上水套(1)、下水套(2)和连接套(3)具有相互连通的流体通道,所述连接套(3)用于增加上水套(1)和下水套(2)衔接处的流通面积;下水套(2)设置至少一个进水口(4),上水套(1)设置至少一个出水口(7);所述上水套(1)顶面还设置有暖风取水口(8),暖风取水口(8)与流体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3)设置两个,所述暖风取水口(8)设置在上水套(1)上且位于两连接套(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连接套(3)均位于下水套(2)远离出水口(7)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水套(1)与下水套(2)上均设置有多处镂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小型车增程专用新能源双缸发动机缸盖水套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尚端罗威李红志郭美娇周长志郑聪王景雨邵俊恺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