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佳宁专利>正文

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8782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属于一种医疗器具,它有管体,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管体前端有管口,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内的壁内管腔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这种引流管结构合理,制造难度低,生产成本较低,且细管内腔、壁内管腔空间小,通过细管内腔、壁内管腔输入药物后,不会有太多的药物滞留在该空间内,既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又保证了疗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疗器具,尤其是一种侧脑室引流用的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侧脑室体外引流时,所用的引流管为单腔的引流管。在注入药物时,直接扎管壁的侧面,操作不便,易发生漏液现象,会造成逆行感染。在冲洗脑室时,需要在病人头部插入两条单腔的引流管,一条注入冲洗药物,另一条将冲洗液抽出,这样,不仅操作繁琐,对病人的损害也较大。申请人获得的中国专利号为ZL200720021586.5的“双腔脑侧室体外引流管”采用双腔结构,由内管和外管组成,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其结构的制造难度大,生产成本较高,且内外管之间的空间大,通过内外管之间的空间输入药物后,会有较多的药物滞留在该空间内,既造成药物的较多浪费,又影响了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易于制造,且减少药物的浪费。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有管体,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管体前端有管口,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内的壁内管腔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 采用上述结构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结构合理,制造难度低,生产成本较低,且细管内腔、壁内管腔空间小,通过细管内腔、壁内管腔输 入药物后,不会有太多的药物滞留在该空间内,既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又保证了疗效。 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引流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 如附图所示,本技术之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有管体13,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9,管体前端有管口18,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14,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20内的壁内管腔12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11,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15。 在所述的管口18内有橡胶塞17,在另一管口15内有另一橡胶塞16。 将这种引流管插入到病人侧脑室后,可将针头穿过另一管口15内的橡胶塞,进行药物的注入,注入的药物进入壁内管腔12,经另一出口孔11流出。在进行冲洗、引流时,可 -->将冲洗药物经另一管口15注入,脑内的冲洗液等经出口孔19进入管体内腔,从管口18流出。这种引流管插入到病人侧脑室的方法与现有的单腔引流管相同。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上,有由外管2、外管内的内管3构成的管体8,管体内端有堵头10,管体外端有与外管、内管之间的内腔相连通的管口4,还有与内管内腔相通的另一管口7,在管体内端有只与内管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在管体内端的外管上有只与外管、内管之间的内腔相通的另一出口孔9。在所述的管口4内有橡胶塞5,在另一管口7内有另一橡胶塞6。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有管体(13),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9),管体前端有管口(18),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14),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20)内的壁内管腔(12)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11),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15)。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有管体(13),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9),管体前端有管口(18),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14),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20)内的壁内管腔(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刚田翠英熊佳宁
申请(专利权)人:熊佳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