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针织面料,特别涉及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1、由于横机前、后针床间距的限制,传统的横编间隔织物的厚度较小,并且现有的横编间隔织物多为常规的涤纶、锦纶等化纤长丝,抗压、回弹性一般并且表面组织花型单一,多为普通的纬平针组织,这使得横编间隔织物的产品种类较少、使用范围受限。
2、相关技术中,专利cn105926144a公开了一种横机的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具体包括:将膨体纱衬入空气层中,再通过弹性纱线以集圈的方式连接前、后针床以上下固定膨体纱,避免上下移动。然而,该技术方案采取全部织针共同编织集圈,没有采取方法固定集圈,使得集其容易凸出织物表面,影响织物视觉效果和手感,并且面组织起针的时候,集圈容易从针钩里脱掉,形成浮线,影响编织,并且降低了织物结构稳定性,从而影响织物的压缩性能和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以面纱a编织的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作为面组织,以形成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上表层和下表层;衬纬纱b通过导纱器垫入所述面组织中;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将所述上表层与所述下表层串套起来形成间隔织物。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为隔针平针与满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包括:在前、后针床隔针交错编织集圈,且所述间隔丝c以“v”形排列。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纱a为t400,所述的面纱a的细度为300d,2根合股编织。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衬纬纱b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丝,所述衬纬纱b细度为300d。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间隔丝c为涤纶单丝,所述间隔丝c的直径为0.25mm。
9、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如上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所述方法采用多系统多针床、且带沉降片的电脑横机进行编织,所述方法包括:
10、s1、面纱a在前、后针床各满针编织1行或隔针拆行编织n行来编织面组织,以形成上表层和下表层,所述n为针距数、且n>0;
11、s2、将衬纬纱b垫入所述面组织;
12、s3、间隔丝c在前、后针床的奇数针上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以将所述上表层与所述下表层相连;
13、s4、所述面纱a在前、后针床的偶数针上成圈编织;
14、s5、重复多次所述步骤s1至步骤s4以得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不同的是:所述间隔丝c在前后针床的偶数针上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以将所述上表层与所述下表层相连,所述面纱a在前、后针床的奇数针上成圈。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衬纬纱b的细度小于前、后针床间隔的2/3,并且不影响所述间隔丝c的编织。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间隔丝c跨越的织针数目为m,所述m≤10枚。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编织过程中:前、后针床的织针进行针对针配置。
18、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9、1、本申请提供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在间隔丝c之间衬入了高性能衬纬纱b,填补了上下横列间隔丝c之间的空隙,减少了织物的力学弱环,以提高整体织物的抗压缩性;
20、2、本申请提供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表层为具有厚度变化的凹凸结构,提高了织物的视觉效果;
21、3、本申请提供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以面纱a编织的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为面组织,由满针与隔针平针组织的复合,其中奇数针成圈时,在偶数针形成的浮线可以压在偶数针编织的集圈上,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样的,偶数针成圈时,在奇数针形成的浮线可以压在奇数针编织的集圈上,以起到固定的作用,集圈不易凸出织物表面,同时面织组起针编织时,集圈不易从针钩脱落形成浮线从而影响编织效果,进而提高了织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压缩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以面纱A编织的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作为面组织,以形成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上表层和下表层;衬纬纱B通过导纱器垫入所述面组织中;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将所述上表层与所述下表层串套起来形成间隔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为隔针平针与满针平针按照特定线圈指数比例编织的复合组织;同一横列上由于不同织针上的线圈指数不同,使所述上表层以及所述下表层的同一横列形成不同厚度的凹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纱A为T400,所述的面纱A的细度为300D,2根合股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纬纱B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丝,所述衬纬纱B细度为300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
7.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采用多系统多针床、且带沉降片的电脑横机进行编织,所述方法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纬纱B的细度小于前、后针床间隔的2/3,并且不影响所述间隔丝C的编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C跨越的织针数目为m,所述m≤10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过程中:前、后针床的织针进行针对针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以面纱a编织的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作为面组织,以形成所述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的上表层和下表层;衬纬纱b通过导纱器垫入所述面组织中;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将所述上表层与所述下表层串套起来形成间隔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变化平针圆筒组织为隔针平针与满针平针按照特定线圈指数比例编织的复合组织;同一横列上由于不同织针上的线圈指数不同,使所述上表层以及所述下表层的同一横列形成不同厚度的凹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丝c以“v”形的方式编织双面集圈,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编衬纬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纱a为t400,所述的面纱a的细度为300d,2根合股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厚度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智佳,邓燕丽,赵克政,王菁,丛洪莲,马丕波,陈超余,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