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敬文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433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05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鱼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包括漂目,还包括摆正复位组件、抗摆动漂身、漂脚和插头,所述摆正复位组件安装在漂目底部,所述抗摆动漂身安装在摆正复位组件外侧,且摆正复位组件顶部延伸至抗摆动漂身外侧,所述漂脚安装在漂身底部,所述插头安装在抗摆动漂脚底部,所述漂目顶部密封安装有透明顶罩,且漂目内周安装有常亮灯珠和闪光灯珠,所述插头顶部安装有第二螺纹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漂目与真空漂体动作隔离以及真空漂体向下加速度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切换对应灯珠电源的方式,夜钓时在保证鱼漂灵敏度前提下,具有方便清晰观察漂目动作状态及精确判断咬钩动作的效果,有助于大幅提升夜钓中鱼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漂,具体为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


技术介绍

1、鱼漂是垂钓时反应鱼儿咬钩讯息的工具。垂钓者通过鱼漂的动作,可以判断鱼儿吃食情况,还可通过鱼漂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并根据鱼漂动作情况把控提竿时机,因此,鱼漂在钓鱼过程中对中鱼概率影响较大。

2、鱼漂根据形状可以分为卧漂和立漂。卧漂是常说的七星漂,立漂则是垂立在水中的鱼漂,常见的有棒形、锥形、圆形、陀螺形等等。相较于卧漂而言,立漂的浸没深度可以通过移动漂标和调整固定在线上的塑料珠进行微调,使得立漂在钓鱼深度和水域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更加灵活。此外,鱼漂需使用密度较低的材料制作,采用塑料材质制作的鱼漂得益于塑料材质的特性,在水中表现稳定,并且可以承受较强的水流和外部挤压,因此塑料材质的立漂最为常见。

3、立漂通常相对较小,其在水面上的视觉效果不够显眼,需要更专注地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鱼钩的动作。在夜间垂钓时,更难观察漂目动作状态,为清晰查看鱼漂的动作状态,需要使用灯光照射带有夜光效果的鱼漂顶端,这一操作造成钓鱼者需要携带额外灯具,为在不携带灯具情况下清晰查看鱼漂动作状态,以提升夜钓时中鱼概率。现有技术常在鱼漂的漂目中装有灯珠,例如公告号为cn106359324b的一种智能鱼漂系统,其通过内置提示鱼咬钩的光源组件,可通过检测鱼漂的状态信息向使用者发出信号,智能化程度高,使得钓鱼者在夜间观察鱼漂状态更加轻松方便。

4、夜间钓鲤鱼、鲈鱼和鳊鱼等品种的鱼时,需要将立漂调得较为灵敏,鱼漂灵敏度高时漂移量小,即鱼漂露出水面的高度较短。当水面有涟漪或者水中鱼剐蹭到鱼线时,鱼漂受水流影响而产生晃动。由于漂目露出部分较短,当漂目倾斜后会造成漂目露出部分更短甚至完全没入水中,导致垂钓者误以为是鱼儿咬钩造成漂目没入水中而提钩,使得垂钓者夜钓时中鱼概率低。

5、为此,提出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鱼漂及渔具,解决了夜间钓鱼因保持高灵敏度,漂目露出水面部分长度短,在水面有涟漪或水中鱼剐蹭鱼线时,造成漂目倾斜后漂目没入水中,导致垂钓者出现咬钩动作误判的问题,通过将漂目与真空漂体动作隔离以及根据真空漂体动作自动切换对应灯珠电源的方式,夜钓时在保证鱼漂灵敏度前提下,具有方便清晰观察漂目动作状态及精确判断咬钩动作的效果,有助于大幅提升夜钓中鱼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智能鱼漂,包括漂目,还包括摆正复位组件、抗摆动漂身、漂脚和插头,所述摆正复位组件安装在漂目底部,所述抗摆动漂身安装在摆正复位组件外侧,且摆正复位组件顶部延伸至抗摆动漂身外侧,所述漂脚安装在漂身底部,所述插头安装在抗摆动漂脚底部,所述漂目顶部密封安装有透明顶罩,且漂目内周安装有常亮灯珠和闪光灯珠,所述常亮灯珠和闪光灯珠均与摆正复位组件电连,抗摆动漂身摆动时所述摆正复位组件控制漂目维持竖直状态,所述抗摆动漂身向下加速度达到设定值时通过摆正复位组件断开常亮灯珠电源并接通闪光灯珠电源。

4、夜钓时,在钓鱼深度和水域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使用更加灵活的立漂。但是,相较于卧漂而言,立漂通常相对较小,其在水面上的视觉效果不如卧漂那样显眼,需要更专注地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鱼钩的动作。并且,夜间光线较弱,常规功能的夜光漂需要使用灯光照射漂目,通过漂目上涂覆的反光材料反光对漂目进行观察,导致夜间使用立漂钓鱼时存在众多不便。尤其针对鲤鱼、鲈鱼和鲫鱼等鱼类,鱼漂需要调整得非常灵敏,以便及时捕捉到以上鱼种的咬钩动作,为此现有技术中常在漂目中安装灯珠,通过主动发光以便垂钓者观察漂目动作状态。

5、当水面有涟漪或者水中鱼剐蹭到鱼线时,鱼漂受水流影响而产生晃动。由于预先将立漂调得较为灵敏,此时漂目露出水面部分较短。当漂目受涟漪作用或鱼剐蹭鱼线而发生倾斜时,会造成漂目露出部分更短甚至完全没入水中,导致垂钓者误以为是鱼儿咬钩造成漂目没入水中而提钩,使得垂钓者夜钓时中鱼概率低。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垂钓者多通过增大漂目露出水面高度,例如白天露出高度为一厘米,夜间需露出三厘米高度。然而,漂目露出水面高度过高,会造成鱼漂灵敏度降低,影响垂钓者捕捉鲤鱼、鲈鱼和鲫鱼的咬钩动作。为此,本技术方案中,在鱼漂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倾斜时,通过将漂目快速恢复竖直状态,在夜间垂钓时,可控制漂目仅需露出较短长度,从而确保鱼漂的灵敏度;此外,在漂目露出水面高度有限时,通过及时将漂目恢复竖直状态,降低外界因素造成漂目倾斜而不易观察漂目状态的影响。

6、优选的,所述抗摆动漂身包括密封膜、真空漂体、贴合环、连接条、平衡球和限位座,所述密封膜贴合在真空漂体顶端内周与摆正复位组件之间,所述贴合环和连接条均安装在真空漂体内周,且连接条位于贴合环下方设置,所述限位座安装在多条连接条端部之间,所述平衡球转动安装在限位座内;因漂目通过摆正复位组件与平衡球连接,漂目、摆正复位组件和平衡球之间的结构重心位于平衡球处,即位于漂目下方,因此,在真空漂体受外界因素作用而发生倾斜时,可降低摆动幅度,由此保证没有鱼咬钩时漂目顶部露出水面的高度,在夜间钓鱼时,也可尽可能缩短漂目所露出水面的高度,由此提升鱼漂的灵敏度,保证对鲤鱼、鲈鱼和鲫鱼咬钩动作捕捉的精度。

7、夜间垂钓为提高鱼咬钩动作捕捉的精度,现有技术中,采用在鱼漂中加装重力传感器提高捕捉咬钩动作的精度。但是,通过增加重力传感器等配套设备,会导致鱼漂制作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不足。为此,本技术方案,利用鱼咬钩动作时鱼漂整体下沉的工作,立即切换方便观察漂目动作状态的灯珠电源,有鱼咬钩时鱼漂突然下沉,鱼漂向下瞬间加速度达到或超过0.5cm/s2时,在摆正复位组件作用下,常亮灯珠电源断开,闪光灯珠电源接通,通过闪光提示垂钓者有鱼咬钩,可以有效降低鱼漂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8、优选的,所述摆正复位组件包括立杆、弹力绳、第一正极导线、负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微型电池板、微型弹簧、配重块和正极接触片,所述立杆安装在平衡球顶部,多条所述弹力绳连接在立杆外周与真空漂体内周之间,所述第一正极导线、负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均贯穿立杆内部,且第一正极导线、负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的顶部均延伸至漂目内部,底部均延伸至平衡球内,所述第一正极导线、负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贯穿漂目部位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第一正极导线顶端与常亮灯珠正极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线顶端与闪光灯珠正极接头连接,所述负极导线顶端分别与常亮灯珠和闪光灯珠的负极接头连接,所述配重块安装在平衡球内部,所述微型弹簧安装在配重块表面,所述微型电池板安装在多个微型弹簧顶部之间,所述正极接触片贴合安装在微型电池板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导线与正极接触片底部贴合,所述第二正极导线延伸至正极接触片上方,所述负极导线与微型电池板负极连接;在漂身受外界因素发生倾斜时,在微型电池板、微型弹簧和配重块的作用下,可起到阻尼器作用,由此辅助降低漂身的摆动幅度,利于漂身快速恢复竖直状态。

9、优选的,所述正极接触片侧壁贴合有绝缘片,且正极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鱼漂,包括漂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正复位组件(2)、抗摆动漂身(3)、漂脚(4)和插头(5),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安装在漂目(1)底部,所述抗摆动漂身(3)安装在摆正复位组件(2)外侧,且摆正复位组件(2)顶部延伸至抗摆动漂身(3)外侧,所述漂脚(4)安装在抗摆动漂身(3)底部,所述插头(5)安装在漂脚(4)底部,所述漂目(1)顶部密封安装有透明顶罩(11),且漂目(1)内周安装有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所述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均与摆正复位组件(2)电连,抗摆动漂身(3)摆动时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控制漂目(1)维持竖直状态,所述抗摆动漂身(3)向下加速度达到设定值时通过摆正复位组件(2)断开常亮灯珠(12)电源并接通闪光灯珠(13)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摆动漂身(3)包括密封膜(31)、真空漂体(32)、贴合环(33)、连接条(34)、平衡球(35)和限位座(36),所述密封膜(31)贴合在真空漂体(32)顶端内周与摆正复位组件(2)之间,所述贴合环(33)和连接条(34)均安装在真空漂体(32)内周,且连接条(34)位于贴合环(33)下方设置,所述限位座(36)安装在多条连接条(34)端部之间,所述平衡球(35)转动安装在限位座(3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包括立杆(21)、弹力绳(22)、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微型电池板(26)、微型弹簧(27)、配重块(28)和正极接触片(29),所述立杆(21)安装在平衡球(35)顶部,多条所述弹力绳(22)连接在立杆(21)外周与真空漂体(32)内周之间,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均贯穿立杆(21)内部,且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的顶部均延伸至漂目(1)内部,底部均延伸至平衡球(35)内,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贯穿漂目(1)部位安装有密封圈(231),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顶端与常亮灯珠(12)正极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线(25)顶端与闪光灯珠(13)正极接头连接,所述负极导线(24)顶端分别与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的负极接头连接,所述配重块(28)安装在平衡球(35)内部,所述微型弹簧(27)安装在配重块(28)表面,所述微型电池板(26)安装在多个微型弹簧(27)顶部之间,所述正极接触片(29)贴合安装在微型电池板(26)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与正极接触片(29)底部贴合,所述第二正极导线(25)延伸至正极接触片(29)上方,所述负极导线(24)与微型电池板(26)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触片(29)侧壁贴合有绝缘片(20),且正极接触片(29)设置在微型电池板(26)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座(36)的顶部插接有多个限位块(361),且限位块(361)与平衡球(35)之间设置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漂体(32)底部安装有底座(39),所述底座(39)内旋接有安装在漂脚(4)顶部的第一螺纹头(41),所述插头(5)顶部安装有第二螺纹头(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漂体(32)内周安装有加强隔板(37),且真空漂体(32)外周插接有密封塞(38),所述密封塞(38)设置在加强隔板(37)下方。

8.一种渔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座(6)、贴合片(7)、转动座(8)、硅胶环(9)、鱼线(10)和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智能鱼漂,所述漂座(6)与插头(5)插接,所述贴合片(7)贴合在漂座(6)外周,所述转动座(8)安装在硅胶环(9)与贴合片(7)之间,所述鱼线(10)贯穿硅胶环(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渔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8)包括第一圆环(81)、第二圆环(82)、第三圆环(83)、转动杆(84)和叶片(85),所述第一圆环(81)安装在硅胶环(9)外周,所述第三圆环(83)安装在贴合片(7)侧壁,所述第二圆环(82)安装在第一圆环(81)和第三圆环(83)端部之间,所述转动杆(84)一端与第一圆环(81)插接,且转动杆(84)另一端延伸至第三圆环(83)内,所述叶片(85)安装在转动杆(84)外周,且叶片(85)设置在第三圆环(83)内部。

10.根据权利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鱼漂,包括漂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正复位组件(2)、抗摆动漂身(3)、漂脚(4)和插头(5),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安装在漂目(1)底部,所述抗摆动漂身(3)安装在摆正复位组件(2)外侧,且摆正复位组件(2)顶部延伸至抗摆动漂身(3)外侧,所述漂脚(4)安装在抗摆动漂身(3)底部,所述插头(5)安装在漂脚(4)底部,所述漂目(1)顶部密封安装有透明顶罩(11),且漂目(1)内周安装有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所述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均与摆正复位组件(2)电连,抗摆动漂身(3)摆动时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控制漂目(1)维持竖直状态,所述抗摆动漂身(3)向下加速度达到设定值时通过摆正复位组件(2)断开常亮灯珠(12)电源并接通闪光灯珠(13)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摆动漂身(3)包括密封膜(31)、真空漂体(32)、贴合环(33)、连接条(34)、平衡球(35)和限位座(36),所述密封膜(31)贴合在真空漂体(32)顶端内周与摆正复位组件(2)之间,所述贴合环(33)和连接条(34)均安装在真空漂体(32)内周,且连接条(34)位于贴合环(33)下方设置,所述限位座(36)安装在多条连接条(34)端部之间,所述平衡球(35)转动安装在限位座(3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正复位组件(2)包括立杆(21)、弹力绳(22)、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微型电池板(26)、微型弹簧(27)、配重块(28)和正极接触片(29),所述立杆(21)安装在平衡球(35)顶部,多条所述弹力绳(22)连接在立杆(21)外周与真空漂体(32)内周之间,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均贯穿立杆(21)内部,且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的顶部均延伸至漂目(1)内部,底部均延伸至平衡球(35)内,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负极导线(24)、第二正极导线(25)贯穿漂目(1)部位安装有密封圈(231),所述第一正极导线(23)顶端与常亮灯珠(12)正极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线(25)顶端与闪光灯珠(13)正极接头连接,所述负极导线(24)顶端分别与常亮灯珠(12)和闪光灯珠(13)的负极接头连接,所述配重块(28)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敬文李浩楠唐得恩
申请(专利权)人:何敬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