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户用储能装置主要采用自然冷却方案对电池进行冷却,自然冷却的方式导致电池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度较大,从而造成部分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芯箱;电芯,位于电芯箱内;导热液,位于电芯箱内,电芯浸泡于导热液中;换热组件,与电芯箱相连接,换热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芯箱内,并与导热液接触,换热组件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时,换热组件用于对导热液散热,换热组件处于第二运行状态时,换热组件用于对导热液加热。
3、电芯安装在电芯箱内,电芯箱设置有容纳腔,电芯和导热液位于容纳腔内,电芯箱对电芯起到保护作用。在电芯箱内放置有导热液,电芯浸泡在导热液内,电芯与导热液进行热交换,从而通过导热液对电芯进行降温或加热。由于电芯浸泡在导热液中,因此,导热液能够与电芯的大部分表面接触,导热液能够使电芯的各个位置的温度保持均匀,避免电芯的不同位置出现温差较大的问题,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
4、在电芯箱上安装有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芯箱内,且位于电芯箱内的一部分换热组件与导热液接触,位于电芯箱内的换热组件用于与导热液热交换。
5、换热组件能够在第一运行状态和第二运行状态之间切换,当换热组件处于第一运行状态时,换热组件吸收导热液的热量,并将热量向空气中散发从而对导热液散热,使得
6、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储能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件,位于电芯箱内,并与导热液相接触;第二换热件,位于电芯箱外;半导体制冷片,位于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之间,第一换热件以及第二换热件与半导体制冷片接触。
8、第一换热件位于电芯箱内,且第一换热件与导热液接触,因此第一换热件能够与导热液热交换。第二换热件位于电芯箱外,因此第二换热件能够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9、半导体制冷片具有热端和冷端,且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和冷端可以实现切换。当需要对电芯进行散热时,半导体制冷片运行在制冷模式(第一运行状态),半导体制冷片中接触第一换热件的一侧为冷端,半导体制冷片中接触第二换热件的一侧为热端,导热液吸收电芯的热量的情况下,第一换热件与导热液热交换,使得导热液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件,第一换热件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热交换,半导体制冷片通过珀尔帖效应将热量传递到热端,然后通过第二换热件将热量向空气中散发。
10、当需要对电芯进行加热时,半导体制冷片运行在加热模式(第二运行状态),半导体制冷片中接触第一换热件的一侧为热端,半导体制冷片中接触第二换热件的一侧为冷端,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通过第二换热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冷端吸收的热量传递到热端,热端通过第一换热件对导热液加热,吸收热量的导热液对电芯进行加热。
11、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切换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对电芯的加热或散热,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1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电芯箱包括隔热顶板,第一换热件以及第二换热件与隔热顶板相连接,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位于隔热顶板的两侧。
13、电芯箱中的顶板为隔热顶板,第一换热件位于隔热顶板的下方,第二换热件位于隔热顶板的上方,隔热顶板对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进行间隔。隔热顶板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的热量不易相互传递,从而防止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之间热流短路,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效率。
14、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隔热顶板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或者,隔热顶板为板材喷涂隔热涂层的结构。
1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隔热顶板上设有安装孔,半导体制冷片位于安装孔内。
16、在隔热顶板上加工成型有安装孔,并将半导体制冷片容纳在安装孔内,在此情况下,虽然隔热顶板对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进行间隔,半导体制冷片的两侧也能够分别与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接触。
17、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厚度与隔热顶板的厚度相同,因此半导体制冷片与隔热顶板相平齐,第一换热件以及第二换热件能够与半导体制冷片相贴合,避免第一换热件和/或第二换热件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出现缝隙,保证第一换热件以及第二换热件与半导体制冷片的换热效果。而且,由于半导体制冷片没有凸出于隔热顶板的表面,第一换热件能够平稳地贴合在隔热顶板和半导体制冷片上,保证第一换热件的安装稳定性,也能够避免第一换热件对半导体制冷片造成损坏。同理,第二换热件能够平稳地贴合在隔热顶板和隔热件上,保证第二换热件的安装稳定性,避免第二换热件对半导体制冷片造成损坏。
1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隔热顶板上设有多个安装组,多个安装组沿电芯箱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安装组包括多个安装孔,一个安装组中的多个安装孔沿电芯箱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安装孔内设有半导体制冷片。
19、任一安装组均包括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组沿电芯箱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因此,沿电芯箱的长度方向,隔热顶板上间隔分布有半导体制冷片。任一安装组中的多个安装孔沿电芯箱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因此,沿电芯箱的宽度方向,隔热顶板上间隔分布有半导体制冷片。
20、电芯箱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分布有半导体制冷片,使得第一换热件上的多个位置同时与半导体制冷片接触,第二换热件上的多个位置同时与半导体制冷片接触,保证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上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在此情况下,第一换热件能够与导热液进行均匀地热交换,导热液各处温度分布均匀,从而可以对电芯进行均匀的热交换。
2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翅片,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翅片。
22、第一翅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第一翅片和导热液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第一翅片和导热液之间能够快速地进行热交换。同理,第二翅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第二翅片和空气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第二翅片和空气之间能够快速地进行热交换。
2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换热件还包括:第一换热板,第一换热板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相贴合,第一翅片设于第一换热板上;第二换热件还包括:第二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侧相贴合,第二翅片设于第二换热板上。
24、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可以均为多片结构,多个第一翅片设置在第一换热板上,多个第二翅片设置在第二换热板上。
25、第一换热板能够与隔热顶板稳定地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箱包括隔热顶板,所述第一换热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件与所述隔热顶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位于所述隔热顶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顶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安装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顶板上设有多个安装组,多个所述安装组沿所述电芯箱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所述安装组包括多个所述安装孔,一个所述安装组中的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电芯箱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所述安装孔内设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件还包括: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一翅片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液的液面高于所述电芯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数量为多个,其中,相邻所述电芯间隔设置,或,相邻所述电芯相互贴合,或,多个所述电芯中的一部分电芯相互贴合,另一部分电芯相互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T时,所述导热液的聚集态为液态,所述导热液的温度达到所述设定温度T时,所述导热液的聚集态由液态向气态转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液的液面与所述电芯箱的顶部之间设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箱包括隔热顶板,所述第一换热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件与所述隔热顶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位于所述隔热顶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顶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安装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顶板上设有多个安装组,多个所述安装组沿所述电芯箱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所述安装组包括多个所述安装孔,一个所述安装组中的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电芯箱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任一所述安装孔内设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翅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晁东海,王锭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