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包含:二内外间隔的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接头片的接轴。该等接头片皆具有一扣孔,所述二个接头片的扣孔设计不相同。该等接轴皆具有一与扣孔组装的扣合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特征在于,藉由二个接头片的扣孔不相同,当其中一接轴之扣合部与其中一接头片于预先组装后,此接轴与接头片成为不可拆卸之组合结构,使用者自行组装时,只需组装另一接头片与另一接轴即可,而且该接头片与接轴可拆卸。由于组装与拆卸动作皆只需要对一个接头片与一个接轴进行,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组装与拆卸方便、省时及增加安全性之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接头组,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将链条串接成环圈状的链条的接头组。
技术介绍
参阅图1、2,为一种已知链条,该链条包含数组串接单元1,以及一个将链条之两 相反末端上的二个串接单元1串接结合的接头组2,所述串接单元1皆包括二平行间隔之内 链片11,以及二个各别位于该等内链片11外侧的外链片12。而该接头组2包含两片内外 间隔之接头片21及两接轴22。每片接头片21都具有一个圆形的固定孔211,以及一个与 固定孔211间隔的扣孔212,所述扣孔212具有一个大孔部213,以及一个连接该大孔部213 的小孔部214。而该等接轴22都具有一个结合在其中一个接头片21之固定孔211上的固 定部221,以及一个通过串接单元1而朝另一接头片21之扣孔212伸入的扣合部222。 该接头组2组装时,必需使二个接轴22之固定部221预先与每一接头片21之固 定孔211结合,再将二个接轴22之扣合部222同时穿过串接单元1而朝另一接头片21之 大孔部213伸入,最后将该等接头片21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移位,使接轴22的扣合部222卡 掣在扣孔212的小孔部214,如此就完成组装。要拆卸该接头组2时,依上述组装步骤反顺 序施行。 由上述说明可知,以往接头组2之二个接头片21的扣孔212长度、结构设计皆相 同,限制其组装方式一定要同时将二接轴22之扣合部222伸入扣孔212中,再利用接头片 21之移位来扣合接轴22。而拆卸该接头组2时,二个接头片21与二支接轴22皆会同时解 除扣合关系,因此每次组装该接头组2都要同时对二接头片21与二接轴22进行动作,导致 组装程序复杂且费时。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省时的链条的接头组。 于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与一第二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第一、二接头片的接轴,所述接轴皆具有一固定部、一与该固定部间隔之扣合部,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与扣合部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 该第一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一内侧面与一第一外侧面、一贯穿第一内、外 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的第一穿孔、一第一环绕面,以及一第一突缘。该第一环 绕面贯穿该等第一内、外侧面而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一扣孔。该第一 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 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的第一定位部。该第一突缘自第一定位部朝该第二中心点突出,并 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该第二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二内侧面与一第二外侧面、一贯穿第二内、外 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的第二穿孔、一第二环绕面,及一第二突缘。该第二环绕5面贯穿该等第二内、外侧面并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二扣孔。该第二环 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的第二安装部、一远离第二穿孔并围绕 一个第四中心点的第二定位部,以及二个彼此间隔并各别连接同侧之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 位部的加长部。 定义一条通过第三、四中心点之连心直线,以及一个位在该连心直线上并介于第 三、四中心点之间的移动终点,所述第四中心点与该移动终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 心点之间的距离。该第二突缘自第二定位部朝该第二扣孔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附图说明 图1是一已知链条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该链条之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7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组装过程中的俯视图; 图8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组合剖视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1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立体图; 图12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3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4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片的仰视图 图15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16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17是该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立体图; 图18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20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与二串接单元的分解剖视图; 图21是该第九较佳实施例与该等串接单元的组合剖视图; 图22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俯视图; 图23是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一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接头片的局部俯视 图;及 图24是该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接头片的局部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之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十一个 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以下 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4、5,本专利技术链条的接头组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用来连结两个分别位于链 条两末端的串接单元3,使链条形成环圈状。所述串接单元3皆包括二平行间隔之内链片 31,而该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平行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4与一第二接头片5,以及两支 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第一、二接头片4、5以及相邻之串接单元3的接轴6,所述接轴6皆具 有一长柱状的固定部61、一与该固定部61间隔之扣合部62,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61与扣 合部62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63。所述扣合部62之直径为Vl,颈部63之直径为u/2。 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包含一个邻近第二接头片5的第一内侧面41、一与该 第一内侧面41间隔之第一外侧面42、一贯穿该等第一内、外侧面41、42并界定出一第一扣 孔40的第一环绕面43,以及一与第一环绕面43间隔并贯穿第一内、外侧面41、42的圆形第 一穿孔44。 该第一环绕面43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44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A的第一安装 部431,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44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B的第一定位部432,该第一定位部 432具有二个分别衔接第一安装部431之两端的第一定位端433,且该等第一定位端433之 间的距离dl小于扣合部62的直径UU。而该第一扣孔40具有一由第一安装部431界定出 的第一孔部401,以及一由第一定位部432界定出的第二孔部402,第一孔部401的直径大 于扣合部62的直径UU。前述第一、二中心点A、B分别为第一、二孔部401、402的圆心,而 且第一、二中心点A、 B之间的距离为al。 又本实施例之第一接头片4更包含一围绕该第二中心点B并由第一定位部432 朝中央突出的第一突缘45,该第一突缘45的厚度小于第一内、外侧面41、42的距离,其是 延伸于该等第一定位端433间,并具有上下平行间隔之一第一延伸面451与一第一抵靠面 452,及一沿着第二中心点B环绕并连接在第一延伸面451与第一抵靠面452周缘的第一内 周面453。前述第一延伸面451与第一内侧面41平齐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的接头组,包含:内外间隔之一第一接头片与一第二接头片,以及两支左右间隔并串接该等第一、二接头片的接轴,所述接轴皆具有一固定部、一与该固定部间隔之扣合部,以及一连接在固定部与扣合部间且径向内凹的颈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一内侧面与一第一外侧面;一第一穿孔,贯穿第一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一第一环绕面,贯穿该等第一内、外侧面而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一扣孔,该第一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一中心点的第一安装部,以及一远离第一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二中心点的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一突缘,自第一定位部朝该第二中心点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该第二接头片包括:内外间隔之一第二内侧面与一第二外侧面;一第二穿孔,贯穿第二内、外侧面并供其中一接轴之固定部组装;一第二环绕面,贯穿该等第二内、外侧面并界定出一个与另一接轴之扣合部组装的第二扣孔,该第二环绕面具有一个邻近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三中心点的第二安装部、一远离第二穿孔并围绕一个第四中心点的第二定位部,以及二个彼此间隔并各别连接同侧之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加长部,定义一条通过第三、四中心点之连心直线,以及一个位在该连心直线上并介于第三、四中心点之间的移动终点,所述第四中心点与该移动终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及一第二突缘,自第二定位部朝该第二扣孔突出,并供接轴之扣合部抵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章,
申请(专利权)人:超汇桂盟传动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