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具体涉及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坑工程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基坑工程在施工中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在基坑施工的过程中,基坑侧壁开挖后,原土方平衡的应力场受到破坏,容易出现回弹。现浇内支撑存在支撑轴力传力体系形成慢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软土地区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来减少基坑变形。例如混凝土内支撑的轴力施加需要花费2~3天的时间,等现浇混凝土的强度上来才可以施加轴力,在该期间基坑已发生较大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能在保证内支撑有较大刚度的条件下,能快速地施工,解决混凝土内支撑传力体系形成慢、不利于控制基坑变形的缺陷,从而更好的控制基坑的微变形,同时能缩短施工工期和减少工程造价。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a.第一道砼支撑,在基坑保护侧施工地下连续墙和立柱桩后,在基坑的上侧坑口处施工第一道砼支撑,第一道砼的侧面同时延伸至地下连续墙对其进行支撑,靠近地下连续墙一侧的立柱桩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相隔形成基坑保护侧的坑边留土区域;
5、b.基坑开挖,基坑从中心盆式开挖一层至基坑保护侧的坑边留土区域;
6、c.现浇砼施工,在第一道砼的下侧施工现浇砼,采用现浇混凝土在立柱桩上进行施工;
7、d
8、e.以现浇砼为支撑,施工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
9、f.重复步骤b~e直至完成所有的基坑预制内支撑。
10、进一步,所述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包括伺服千斤顶、第一铰接座、预制支撑梁、第二铰接座和角度调节支撑座,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分别设置在预制支撑梁的两端;在安装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时,先将角度调节支撑座安装于立柱桩,角度调节支撑座的位置与现浇砼的位置对应,现浇砼上开设用于角度调节支撑座的让位孔,角度调节支撑座通过第二铰接座连接至预制支撑梁的一端,预制支撑梁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铰接座连接至伺服千斤顶,将预制支撑梁水平支撑后,启动伺服千斤顶朝着侧面顶升,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支撑。
11、进一步,在伺服千斤顶进行顶升前,调节伺服千斤顶、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的中心线至同一高度后,分别锁定伺服千斤顶和预制支撑梁之间、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12、进一步,所述角度调节支撑座包括l形底座、侧部压板和端部压板,所述l形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铰接座配合的铰接板,所述侧部压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滑杆,在安装时,将l形底座的内角卡在立柱桩的一侧,将第一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底座一侧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端部压板的两端固定有第二滑杆,两端的第二滑杆分别滑动设置在侧部压板和l形底座上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
13、进一步,在对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进行安装前,首先在坑边留土区域开挖用于安装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窄槽,在下一道砼支撑前,将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与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预制支撑梁连接对地下剪力墙进行预支撑。
14、进一步,在l形底座远离铰接板的一侧安装铰接轴,在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与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预制支撑梁连接时,将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角度调节支撑座套设在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预制支撑梁外侧,通过角度调节支撑座上的铰接轴与第二铰接座连接,调整好角度后,将铰接轴与第二铰接座固定,启动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伺服千斤顶朝着侧面顶升,对地下连续墙进行预支撑。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中,
17、1、由于在保护侧土方开挖完成后,组装带有伺服千斤顶的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可以确保在短时间内基坑的传力体系快速形成,无需像传统的混凝土内支撑,需要等混凝土的强度上来才可以形成基坑的传力体系,从而减少基坑的微变形。
18、2、采用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基坑的变形,减少了基坑的分坑数量,大大节约基坑的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
19、3、采用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具有方便组装施工、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有利于绿色低碳环保。
20、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伺服千斤顶进行顶升前,调节伺服千斤顶、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的中心线至同一高度后,分别锁定伺服千斤顶和预制支撑梁之间、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支撑座包括L形底座、侧部压板和端部压板,所述L形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铰接座配合的铰接板,所述侧部压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滑杆,在安装时,将L形底座的内角卡在立柱桩的一侧,将第一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底座一侧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端部压板的两端固定有第二滑杆,两端的第二滑杆分别滑动设置在侧部压板和L形底座上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进行安装前,首先在坑边留土区域开挖用于安装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窄槽,在下一道砼支撑前,将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与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L形底座远离铰接板的一侧安装铰接轴,在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与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预制支撑梁连接时,将后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角度调节支撑座套设在上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预制支撑梁外侧,通过角度调节支撑座上的铰接轴与第二铰接座连接,调整好角度后,将铰接轴与第二铰接座固定,启动一个预制内支撑伺服系统的伺服千斤顶朝着侧面顶升,对地下连续墙进行预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伺服千斤顶进行顶升前,调节伺服千斤顶、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的中心线至同一高度后,分别锁定伺服千斤顶和预制支撑梁之间、预制支撑梁和角度调节支撑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区基坑微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支撑座包括l形底座、侧部压板和端部压板,所述l形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铰接座配合的铰接板,所述侧部压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滑杆,在安装时,将l形底座的内角卡在立柱桩的一侧,将第一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底座一侧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端部压板的两端固定有第二滑杆,两端的第二滑杆分别滑动设置在侧部压板和l形底座上开设的滑槽内且通过锁紧件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汪小林,张铭,周晓莉,杨喻声,赵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