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2105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01 2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地形测量:阵列布置设计:管桩选型:管桩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固定管桩的施工,包括钻孔、灌注混凝土等步骤,确保管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高差调整:采用灌注方式灌入封底混凝土;坡锚杆加固:在坡面倾斜位置打入多组锚杆,通过锚杆进行加固坡面;质量检测:对管桩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在管桩施工和坡锚杆加固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管桩类型和规格,并结合预应力锚杆技术,有效增强了边坡结构和光伏阵列的整体稳定性。这不仅能够抵抗山地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还能有效防止滑坡、塌方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光伏阵列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特别是在山地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且光照条件优越,光伏电站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坡度大、地质条件差异显著,给光伏阵列的布置与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传统的光伏阵列布置方法往往忽略了地形的自然特征,采用统一的施工标准,导致光伏板之间的角度和高差无法与地形完美匹配,不仅影响了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此外,山地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稳定性差,若不能有效进行加固处理,极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安全事故,对光伏阵列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地形测量:对山地地形进行详细测量,获取地形数据,包括坡度、坡向等信息;

4、阵列布置设计:根据地形测量数据和光伏组件的要求,设计光伏阵列的布置,确定阵列间的相对位置和高差;

5、管桩选型:根据山地地质条件和光伏阵列的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管桩类型和规格;

6、管桩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固定管桩的施工,包括钻孔、灌注混凝土等步骤,确保管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7、高差调整:在管桩施工过程中,根据阵列间的设计高差,对坡面管桩的高度进行调整,使阵列间的管桩形成所需的高差进行施工,采用360旋挖钻对已插打完成的钢管桩引孔,引孔至岩层,采用扩孔钻头进行扩孔施工,扩孔钻头受力后,钻头中间部分形成扩大头,扩大部分直径,将底部完全扩孔完成并清理钻渣;采用灌注方式灌入封底混凝土;

8、坡锚杆加固:在坡面倾斜位置打入多组锚杆,通过锚杆进行加固坡面;

9、质量检测:对管桩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包括桩身的完整性、承载力等,确保管桩符合设计要求。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管桩包括底部均匀设置的多组预制固桩、多组预制固桩上端现浇的混凝土基础以及混凝土基础上端设置的两组基台,且固定管桩设置的边坡结构底部。

11、进一步的,所述锚杆均匀设置的坡面管桩四周的边坡结构内部,且锚杆末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部安装可伸出的加强块,同时锚杆安插在边坡结构内部,通过管道插入锚杆内部将加强块挤出,并且在锚杆内部注入混凝土,而加强块内部设置通孔,混凝土可通过加强块流出。

12、进一步的,所述坡面管桩采用钢管桩内部填充混凝土,并且在边坡结构上安装的坡面管桩底部扩孔内部形成混凝土材质的扩口加固块。

13、进一步的,在管桩施工与高差调整阶段,引入数字化高程控制系统,通过gps与激光测距技术实时监测并调整管桩的垂直度与相对高差,确保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记录每根管桩的施工参数,包括钻孔深度、混凝土灌注量及高差调整值,为后续的质量追溯与数据分析提供详实依据。

14、进一步的,还包括环境适应性优化措施:针对山地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采取防水、防晒及保温措施保护管桩与混凝土基础,如在混凝土基础表面涂覆特殊防水涂料,并设置可伸缩的遮阳棚减少太阳直射;同时,在低温环境下,采用预热混凝土材料及保温材料包裹管桩,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

15、进一步的,在高差调整与坡锚杆加固步骤中,引入预应力技术,通过预张拉锚杆并施加适当预应力,不仅增强了边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还能有效抵抗未来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或地基沉降,提高光伏阵列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同时,预应力锚杆的布置设计需结合地质勘探数据,确保锚杆能够深入稳定岩层,形成有效的锚固体系。

16、进一步的,还包括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措施:在完成光伏阵列建设后,对施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利用植被根系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引导雨水自然排放,避免积水对光伏阵列及边坡结构造成损害,实现光伏项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7、进一步的,在质量检测环节,除了常规的桩身完整性与承载力检测外,还引入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低应变动力检测等,对管桩内部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此外,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对光伏阵列及边坡结构进行安全评估与维护,确保光伏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9、通过详细的地形测量和随坡就势的阵列布置设计,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地形的自然特征,使得光伏阵列与山地地形完美融合,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减少了因地形不平整导致的光伏板阴影遮挡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了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和整体性能;该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阵列布置和高差调整技术,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因地形差异而需进行的复杂施工调整,减少了不必要的材料和人工成本。同时,利用数字化高程控制系统进行精确施工,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整体施工成本;在管桩施工和坡锚杆加固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管桩类型和规格,并结合预应力锚杆技术,有效增强了边坡结构和光伏阵列的整体稳定性。这不仅能够抵抗山地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还能有效防止滑坡、塌方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光伏阵列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和建立合理的排水系统,减少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山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光伏项目的社会接受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桩(4)包括底部均匀设置的多组预制固桩(43)、多组预制固桩(43)上端现浇的混凝土基础(41)以及混凝土基础(41)上端设置的两组基台(42),且固定管桩(4)设置的边坡结构(1)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2)均匀设置的坡面管桩(3)四周的边坡结构(1)内部,且锚杆(2)末端开设有通孔(21),且通孔(21)内部安装可伸出的加强块(22),同时锚杆(2)安插在边坡结构(1)内部,通过管道插入锚杆(2)内部将加强块(22)挤出,并且在锚杆(2)内部注入混凝土,而加强块(22)内部设置通孔,混凝土可通过加强块(22)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管桩(3)采用钢管桩内部填充混凝土,并且在边坡结构(1)上安装的坡面管桩(3)底部扩孔内部形成混凝土材质的扩口加固块(3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管桩施工与高差调整阶段,引入数字化高程控制系统,通过GPS与激光测距技术实时监测并调整管桩的垂直度与相对高差,确保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记录每根管桩的施工参数,包括钻孔深度、混凝土灌注量及高差调整值,为后续的质量追溯与数据分析提供详实依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境适应性优化措施:针对山地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采取防水、防晒及保温措施保护管桩与混凝土基础,如在混凝土基础(41)表面涂覆特殊防水涂料,并设置可伸缩的遮阳棚减少太阳直射;同时,在低温环境下,采用预热混凝土材料及保温材料包裹管桩,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

7.根据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高差调整与坡锚杆加固步骤中,引入预应力技术,通过预张拉锚杆(2)并施加适当预应力,不仅增强了边坡结构(1)的整体稳定性,还能有效抵抗未来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或地基沉降,提高光伏阵列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同时,预应力锚杆(2)的布置设计需结合地质勘探数据,确保锚杆(2)能够深入稳定岩层,形成有效的锚固体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措施:在完成光伏阵列建设后,对施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利用植被根系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引导雨水自然排放,避免积水对光伏阵列及边坡结构造成损害,实现光伏项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质量检测环节,除了常规的桩身完整性与承载力检测外,还引入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低应变动力检测,对管桩内部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质量问题。此外,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对光伏阵列及边坡结构进行安全评估与维护,确保光伏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桩(4)包括底部均匀设置的多组预制固桩(43)、多组预制固桩(43)上端现浇的混凝土基础(41)以及混凝土基础(41)上端设置的两组基台(42),且固定管桩(4)设置的边坡结构(1)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2)均匀设置的坡面管桩(3)四周的边坡结构(1)内部,且锚杆(2)末端开设有通孔(21),且通孔(21)内部安装可伸出的加强块(22),同时锚杆(2)安插在边坡结构(1)内部,通过管道插入锚杆(2)内部将加强块(22)挤出,并且在锚杆(2)内部注入混凝土,而加强块(22)内部设置通孔,混凝土可通过加强块(22)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管桩(3)采用钢管桩内部填充混凝土,并且在边坡结构(1)上安装的坡面管桩(3)底部扩孔内部形成混凝土材质的扩口加固块(3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山地光伏随坡就势阵列间管桩高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管桩施工与高差调整阶段,引入数字化高程控制系统,通过gps与激光测距技术实时监测并调整管桩的垂直度与相对高差,确保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记录每根管桩的施工参数,包括钻孔深度、混凝土灌注量及高差调整值,为后续的质量追溯与数据分析提供详实依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柏孙炳贵李兵兵罗睿杰马亭陈江红冯清腾范子龙先科汪琮杰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金上昌都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