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031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成型模具,包括固定模块及移动模块,固定模块设有一成型凹槽及多个第一浇道,各第一浇道共同接通一主进料端。移动模块具有多个脱模管道及第二浇道,各第二浇道于移动模块中分别接通其中一脱模管道。如此,当移动模块夹合固定模块时,主进料端的塑料便可经各第一、二浇道及脱模管道,分别注入至成型凹槽中,以分散塑料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成型模具,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模内装饰转印设 备上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近年来模内装饰(In-Mold Decoration, IMD)技术发展多年,已渐渐成为产 品外观设计的主流之一,随着产品形体的变化日渐复杂,开始应用至今,也相 继发展出许多形式,例如模内成型(In-Mold Forming, IMF)技术、模内转 印(In-Mold Roller, IMR)技术等。其中模内转印技术于塑料注入模具之前,具印刷油墨的薄膜已预先置于模 具中,等待印刷油墨与塑料的结合,以提高产品壳体装饰的视觉性及多样性。然而,模内转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塑料注入模内的设定条件如温度、压力 及速度等,均需要经过精细的调整及设定,否则,成品表面容易产生冲墨或皱 折的不良因素,导致成品失败。其中成品表面产生冲墨的不良因素的主要原因与进料点压力有关。由于模具通常具有一单边的进料点,此进料点的宽度例如为30毫米(mm),厚度为 1.5毫米(mm),故注入塑料的进料截面积为45平方毫米(mm2),而进胶 口的压力会升高至1800千克/平方厘米(kg/cm2),因此,当进胶点瞬间注入 高温高压的大量塑料至模具中时,将使得薄膜上的印刷油墨被冲击而因此模 糊,而造成冲墨现象,成为不良品,造成在生产上材料、人工及时间的浪费。 再者若模具仅具有一单边的进胶点时,会造成成品上进胶点位置有残余塑料,而影响成品的外观,需要另外花费工时加以修饰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成型模具, 克服现有成型模具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成型模具,用于 夹合一具有转印图样的薄膜,包括一可相互密合的固定模块及移动模块,固定 模块具有一成型凹槽及多个第一浇道,各第一浇道的第一端共同接通一主进胶 端,其相对应的第二端接通于邻近固定模块具成型凹槽的位置。移动模块中贯穿有多个脱模管道及第二浇道,各第二浇道的第一端分别对 应其中一第一浇道的第二端。各第二浇道的第二端分别于移动模块中接通其中 一脱模管道。当移动夹块接近固定夹块,而夹合至固定夹块时,各第二浇道分别接通第 一浇道,主进胶端所送出的塑料便可分歧地经各第一、二浇道及脱模管道,而 传至成型凹槽中。如此,主进胶端可利用各脱模管道分别分歧地注入塑料至成 型凹槽中,以分散塑料的压力。综上所述,通过本专利技术成型模具的改良,使得塑料于注入成型模具时,可 分散塑料在注入时的强大压力,降低造成冲墨现象的机率,同时,多数细小的 脱模管道使得通过的塑料于冷却后形成细小的凸柱,具有易于折断,且痕迹不 明显的特性,故,使用者便不需再花费多余的工时,削去或修饰处理突出于机 壳成品的凸柱。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 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所示为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实施例示意图2A、 2B所示分别为图1的移动模块及固定模块的正面示意图3所示为图1的成型模具的侧视图4所示为图3的成型模具闭合及注入塑料时的示意图5所示为图3的成型模具配合抓具取走机壳成品的操作示意图6所示为图3的成型模具的脱膜单元伸出移动模块的操作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 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专利技术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4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范围。图l为模内装饰转印设备(in-mold roller, IMR)的实施例示意图,其可应用于一具可转印图样331的薄膜33,通过射出成型可生产出印有此图样331的壳体,此壳体可为一电子装置的外壳。模内装饰转印设备包括一机台1、 一成型模具2、 一移动膜输送装置3及一胶料射出单元4。成型模具2、移动膜输送装置3及胶料射出单元4均设于机台1上,而移动膜输送装置3则包括代表出膜端的第一滚轮31及代表收膜端的第二滚轮32,第一滚轮31上可承载一捆装的薄膜33,薄膜33上设有多组图样331。一般胶料射出单元4在注入高温塑料到模具时,在窄小的注入口附近易产生高压,高温高压的塑料将冲击薄膜33上部分图样331,而容易造成图样331移位的冲墨现象。请同时参阅图2A、 2B与图3。图2A、 2B所示分别为图1中成型模具的移动模块及固定模块的正面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成型模具的侧视图。本专利技术的成型模具2包括一固定模块21及一移动模块22,固定模块21包括一成型凹槽210及多个第一浇道211。成型凹槽210设于固定模块21面对移动模块22的一侧。第一浇道211分别贯穿固定模块21,与胶料射出单元4的主进胶端214相接,使得主进胶端214所送出的胶料可分别由各第一浇道211的第一开口 212流动至各第一浇道211的第二开口 213处。而第一浇道211的第二开口 213邻近成型凹槽210。而移动模块22中贯穿有多个脱模管道220及多个第二浇道223,各脱模管道220的一开口 221位于移动模块22的一侧表面,面对固定模块21的成型凹槽210,各脱模管道220中分别装有一可活动伸縮的脱模单元222 (如退壳顶针),可供一驱动装置5(如图1所示)推动脱模单元222,使其伸出或縮回移动模块22的表面。驱动装置5例如是通过气动或油压模式以达到作动的功效。而各第二浇道223具有第一开口 224及第二开口 225,各第二浇道223的第一开口 224开设于移动模块22的一侧表面,且对应第一浇道211的第二开口 213,而第二浇道223的第二开口 225分别开设于移动模块22中,并接通脱模管道220。如此,请同时参阅图3、 4所示,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成型模具闭合且注入塑料时的示意图。当移动模块22被驱动装置5推动而接近固定模块21时,移动模块22与固定模块21将相互密合以夹合薄膜33,使得第二浇道223接通第一浇道211。当主进料端214开始注入塑料时,塑料便可经由第一浇道211、第二浇道223及脱模管道220分歧地流入成型凹槽210中。由于本例中的脱模管道数量大于原用以注入塑料的浇道,因此可分散塑料,减轻塑料于注入所具有的强大压力,降低造成冲墨现象的机率。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成型模具配合一抓具取走机壳成品的操作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成型模具的脱模单元伸出移动模块的操作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1、 5及6,待上述成型凹槽210中的塑料形成一机壳成品7,且机壳成品7上亦转印有其图样331之后,驱动装置5带动移动模块22远离固定模块21,露出此机壳成品7,以供一抓具6搬移。其中脱模单元222伸出移动模块22之前,位于脱模管道220中远离第二浇道223第二开口 225及脱模管道220的开口 221的位置,因此,当各脱模管道220中注满的塑料冷却后,此模内装饰转印设备便依据下列步骤进行脱模处理(i) 各脱模单元222推出此机壳成品7并截断伸出第二浇道223的塑料首先,启动驱动装置5推动脱模单元222,使其朝脱模管道220的开口 221前进,以便推出此机壳成品7,同时,由于脱模单元222的截面积近似脱模管道220的口径,因此,脱模单元222可于经过第二浇道223的第二开口 225时,截断伸出第二浇道223外的塑料,使得脱模管道220中所剩余的塑料(如上述的凸柱)仅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内装饰转印设备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模块,具有成型凹槽及多个第一浇道,所述这些第一浇道接通主进胶端;以及移动模块,具有多个脱模管道及多个第二浇道,所述这些第二浇道在所述移动模块中接通所述这些脱模管道;其中,当所述移动模块夹合所述固定模块时,所述这些第二浇道分别接通所述这些第一浇道,且所述这些脱模管道接通所述成型凹槽,以供所述主进胶端所送出的塑料经所述这些第一、二浇道及脱模管道,而传至所述成型凹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木财郑定群黄雅铃康兆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