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端子和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5887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接触端子以及包括这种接触端子的电连接器。所述接触端子是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单件,并且包括:基座,其具有底壁和从底壁的两侧横向边缘垂直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以及与基座一体形成并且被基座以预应力保持状态约束的弹性臂。弹性臂具有由底壁前端向前延伸的前伸部、从前伸部向上延伸再向后翻回的翻回部、从翻回部向后延伸到基座内的后伸部、从后伸部向上突出的接触部。每个侧壁的前部上端具有位于侧壁的整体平面内的约束凸片。后伸部的后端具有向两侧横向伸出的止挡凸片,止挡凸片被约束凸片向下推压约束。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排布在壳体上的多个前述接触端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制造过程简单且可靠性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实现电连接的接触端子以及包括这种接 触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利用接触端子实现电连接的领域中,已有各种结构的接触端子。例如,美国专利US7131875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 其包括用于焊接在一个电气元件上的焊接部分、从焊接部分的一部分 向上伸出的两个侧壁部分、从焊接部分的另一部分延伸然后向侧壁部 分弯折的弹性臂。弹性臂的弯折部分具有接触突出部,用于与另一电 气元件上的对应触点形成电接触。弯折部分被向下弹性预压縮,并被 侧壁上的向内弯折的预应力施加部分保持在受压状态。在这种接触端 子中,预应力施加部分由侧壁的一部分弯折形成,因此加工较为复杂。 另外,整个焊接部分是水平延伸的,弹性臂从焊接部分向上竖直延伸、 然后又水平弯折。这样焊接部分与弹性臂的竖直延伸部和水平弯折部 之间形成大致矩形的框体。这样的矩形框体在结构上并不理想。例如, 当接触突出部被另一电气元件向下弹性推压时,焊接部分趋向于从接 触端子所被焊接的电气元件上掀起。因此,长时间使用后,接触端子 的焊接状况可能会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即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容易制造的接触端子。此外,希望所述接触端子在实现可靠电连 接的同时确保被牢固地机械固定。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触端子,用于在第一电气元件与 第二电气元件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接触端子是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单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平 坦的底壁和从底壁的两侧横向边缘垂直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所述底 壁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气元件上;以及与基座一体形成并且被基座以预应力保持状态约束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由底壁的前端向前延伸 的前伸部、从前伸部向上延伸再向后翻回的翻回部、从翻回部向后延 伸到基座内的后伸部、从后伸部向上突出并被第二电气元件向下推压的接触部;每个侧壁的前部上端具有约束凸片,所述约束凸片位于所 述侧壁的整体平面内;所述后伸部的后端具有向两侧横向伸出的止挡 凸片,所述止挡凸片被所述约束凸片向下推压约束。优选地,所述侧壁的前部中具有切口部,所述约束凸片形成在所 述切口部与所述侧壁的上边缘之间。优选地,在所述前伸部的后端与底壁的前端之间形成有两侧的缺□。优选地,所述前伸部呈波浪形,翻回部呈圆弧形。优选地,所述前伸部和翻回部的宽度等于基座的宽度,所述接触 部的宽度小于基座的宽度,所述后伸部具有从前向后縮减的宽度。优选地,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接触部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基座的 中心轴线的前面。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包括上伸段和触点段,其中所述上伸段从所 述后伸部的后端向上延伸,所述触点段为上突圆弧状并且在前端连接 着上伸段的上端。优选地,所述接触部还包括下伸段,其中所述下伸段从触点段的 后端向下延伸,所述下伸段的下端呈圆弧状或尖角状并插入基座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和多个如前所述 的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排布在所述壳体上。根据本技术,约束凸片位于侧壁的整体平面内,仅通过冲裁 即可形成在侧壁上,而不需要弯折的步骤,因此加工过程得以简化。 此外,由于弹性臂被保持在预应力状态,因此在向下按压接触部时, 施加在接触部上的压力保持在一定级别以上。这样,可在两个电气元 件之间实现可靠的电连接。此外,接触部的受力点位于基座的竖直中5心轴线的前侧。这样,在压下接触部时,向下施加的力不会在底壁的 前端引起趋向于向上掀起底壁的力矩。这样可以确保底壁被牢固地固 定在第一电气元件上,而不会分离。因此,本技术的接触端子及电连接器制造过程简单且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用于实现电连接时的连接状态的透 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本身的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的另一角度的透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的右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接触端子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用于实现电连接的接触端子的实 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接触端子100用于在第一电气元件1 与第二电气元件2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具体而言,接触端子100是由 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单件,固定在第一电气元件1上,并可被第二电 气元件2推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可靠地接触第二电气元件2上的电触 点,以将第一和第二电气元件导电连接。第一和第二电气元件分别可 以是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器等。图2-6中示出了接触端子100的细节。总体而言,接触端子100 包括形成为一体的两部分基座10和弹性臂20。基座10包括平坦的大致矩形底壁12和两个大致矩形侧壁14,这 两个侧壁14从底壁12的两个长边垂直于底壁延伸出来,由此,底壁 12和两个侧壁14限定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座10。弹性臂20—体地 连接着底壁12的前端,并且包括由底壁12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前伸部22、从前伸部向上延伸再向后翻回的翻回部24、从翻回部向后延伸到 基座内的后伸部26、从后伸部向上突出的接触部28。弹性臂20整体上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弹性。这里所指的上下方向, 是针对底壁12处在水平面内时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前方意味着前 伸部22由底壁12伸出的方向。后方意味着后伸部26由翻回部24向 基座延伸的方向。因此,接触部28可以被第二电气元件2抵抗着弹性臂20整体上 的弹性而向下推压,由此可在接触部28与第二电气元件2上的电触点 建立可靠的电接触。基座10的底壁12被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气元件1上并与第一电气 元件l上的电触点或引线建立电接触。例如,底壁12可通过机械夹持 结构而被夹持在第一电气元件1上。或者,底壁12可以被焊接在第一 电气元件1上。为了在接触部28不受压的状态下将其保持在一受限的预定高度 位置,接触端子100中设有预应力保持结构。具体而言,该预应力保 持结构由基座10和弹性臂20二者上的相互配合的结构形成。如图中所示,基座IO上的配合结构为形成在每个侧壁14上的约 束凸片18。所述约束凸片18是通过切除侧壁14的前部的一部分而形 成的,所述切除部分形成了侧壁中的切口部16。这样,约束凸片18 位于侧壁14的整体平面内,处在侧壁14的前部上端。由于约束凸片 仅通过冲裁即可形成在侧壁上,而不需要弯折的步骤,因此加工过程 得以简化。另一方面,弹性臂20上的配合结构为由后伸部26的后端向两侧 横向伸出的止挡凸片30。后伸部26向后延伸到基座内,后伸部26在 基座内靠近基座的前端。这样,止挡凸片30刚好位于与约束凸片18 相对应的位置。这样,约束凸片18可向止挡凸片30施加向下的压力, 以将止挡凸片30约束在约束凸片18下面的位置,由此弹性臂被约束 在预应力保持状态。由于基座10是由底壁12和由底壁向上弯折的两个侧壁14形成的 矩形框体,因此尽管接触端子IOO是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但整个底壁12的刚度很大,基本上不能弹性变形。为了使得刚性底壁12与 弹性的弹性臂20之间具有更好的过渡,在前伸部22的后端与底壁12 的前端之间,加工出两侧的缺口32。这样, 一旦离开底壁12,弹性臂 马上就具有弹性。弹性臂的动作对底壁的影响较小。前伸部22总体上呈波浪形向前延伸,即先向上弯曲,再向下弯曲, 然后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端子,用于在第一电气元件与第二电气元件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接触端子是由弹性金属片材制成的单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平坦的底壁和从底壁的两侧横向边缘垂直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所述底壁固定在所述第一电 气元件上;以及 与基座一体形成并且被基座以预应力保持状态约束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由底壁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前伸部、从前伸部向上延伸再向后翻回的翻回部、从翻回部向后延伸到基座内的后伸部、从后伸部向上突出并被第二电气元件向下推压的接触部;  每个侧壁的前部上端具有约束凸片,所述约束凸片位于所述侧壁的整体平面内; 所述后伸部的后端具有向两侧横向伸出的止挡凸片,所述止挡凸片被所述约束凸片向下推压约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立夫
申请(专利权)人: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SG[新加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