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增加建造总成本,又能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有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的建筑,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是由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灌完成的(对于高层建筑也可以预制),其抗震设防烈度按当地的最高地震烈度进行具体设计和施工,即使出现大震也能保持自身的整体完好,平时该结构单元(1)作为储藏室使用。当出现地震或地震征兆时人员避险不必再向楼外撤,而是就近进入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内,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生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建筑,具体讲是一种能用最低的建设成本建造最 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房子。
技术介绍
下表为震源深度10 30Km时,震级M和震中烈度I。的大致对应关系<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column></row><table>下表为地震烈度对应的物理参量<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column></row><table>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6万多条生命远去,举国哀 悼!据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标准知道,其较低为6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 05g。现象为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外;房屋墙体出现裂缝,檐瓦掉落,少数屋顶烟囱裂缝、掉落;河岸和松软 土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有的独立砖烟囱轻度裂缝等), 最高为9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现象为行动的人摔 倒;房屋结构严重破坏,局部倒塌,修复困难;干硬土上出现许多地 方有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错动,常见滑坡塌方,独立砖烟囱出 现倒塌等)。而5. 12四川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远高于9度,国务院统计发表 的数据为,死亡69197人,失踪18222人,伤374176人,各级政府 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5亿元。地震灾害损失的大小的敏感指标是人 员的伤亡,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是建筑抗震的重要内容。众 所周知,台湾也是多地震地区,那里采用的是高设防烈度的方法建造 房子,在大地震时最坏的情形只是楼房倾斜,没有坍塌,同样是城市 人员伤亡却非常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建造如此高设防烈度的 房子有困难,而低设防的房子在大地震发生时大量出现房屋坍塌,人 员伤亡惨重,且救援困难!像发达国家那样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设 防级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显然不现实,那么如何减少 人员伤亡又不增加建筑成本呢?即使天气预报也做不到100%准确。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己居世 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能作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大概是10%。中 长期年度预报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成功预报地震的例子是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 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多万人。地震预防是宁可千日无 震,不可一日不防。在城市中,1998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都考虑了抗震设防。上 世纪以来,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数都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 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民房基 本没有纳入规范的建设管理,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广大农村基 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 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 伤亡,甚至一些4级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04 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后,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 程,新疆等18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市150多个村开展了农村 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16个省(区、市)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 工程列入当地"十一五"规划,14个省(区、市)政府下发文件, 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行部署。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 度。发布权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 消息。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有难度的情况下,防患于未然就显得非常 重要。"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筑和工程的抗震能 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目前还不能及时准确预报地震的实际,以及 我国经济实力还无法承担大多数建筑的高设防烈度标准的历史发展 时期,寻找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综合建筑成本又不增加、 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防震期间人们的不稳定心理造成的社会不 安定的,能恢复消费者购买商品房的信心,适合我国国情的好房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位于建筑物内与原来的低层建筑6或高层建筑7直接或间接相 连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 ,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是由钢筋混凝土 现场浇灌完成的(对于高层建筑也可以预制),其抗震设防烈度按当 地的最高烈度进行具体设计和施工。抗震原理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是整体浇灌的加强抗震结构,在大地震 发生时能保持其整体性,即使建筑的其他部位出现坍塌,本抗震救生 结构单元1或许原地不动或许随坍塌建筑下滑,总之能保证自身的 整体性,使进入其中的避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救生原理当住户单元房内配备的"家用地震报警仪器"发出警报或人们感到地震时,避险的人员能在5 10秒内顺利进入该抗震救生结构单 元1内,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救或等待救援。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建筑总成本低。尽管大幅度提高了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的建 造成本(因为较大幅度提高其设防烈度值),但是本抗震救生结构单 元1的建筑面积很小(一般是总建筑面积的1 10%),而占总建筑 面积90 99%的其他部位的设防烈度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总建筑成本 不会增加。平时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可以做储藏室,存放日常生活用品 及充足的瓶装水,饼干等食品,以及收音机,应急照明器材,氧气等 物品。大幅度降低救灾成本,由于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的抢险定位准 确、相对集中,所以便于抢险人员迅速实施救援,加之有充分的食物,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受灾人员的伤亡,降低救灾成本。稳定社会、安定人心。出现地震或地震征兆时人员也不必向楼外 撤,而是就近进入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 ,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也 可以临时住进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内,再也不会出现街面人满为 患的不安定局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面示意图,其中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是按背靠背式的布局(浇灌成整体),其俯视图相当于图3高层建筑布局中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低层建筑中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按8个单元集中为一体的组合示意图。其中,1为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2为本抗震救生结构单元的门, 3为建筑楼顶板,4为建筑各层间的楼板,5为建筑地坪,6为 无电梯的低层建筑,7为有电梯的高层建筑。权利要求1、一种有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的建筑,其特征是在普通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或数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其特征在于在施工现 场由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灌而成(其设计施工设防烈度比整体建筑的其他部位的设防烈度高)。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位于抗震建 筑物内部合适的位置。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有面对房间的 门(2)。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设置的门(2)向内开,且尽量小,以人能顺利进入为基本原则。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普通低层建 筑中可以制作成一体的。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在高层楼房建 筑中可以现场浇灌成每个结构单元为1到8层的任意高度,并向上延展,结构单 元之间可以采用柔性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可以由多个单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的建筑,其特征是:在普通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或数组抗震救生结构单元(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宝珠,
申请(专利权)人:冯宝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