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饮料罐,包括一具有顶压部的罐体、一设在罐体瓶口的瓶盖、一与瓶盖接合的分装部、一组分别套置在罐体的顶压部上的保丽龙,及一包覆在一组保丽龙外的包装膜,罐内可利用与瓶盖接合的分装部盛装与罐体内不同口味的待冲泡物,再结合罐体底端设置顶压部的设计,藉以挤压顶压部,使罐内底部的锥插件顶推分装部末端的封口板开启,让分装部填置的待冲泡物可完全自动落入罐内,令该饮料罐能提供多种饮料选择。(*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饮料罐,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罐体底端的顶压部,以挤压顶压部而使锥插件推开分装部末端的封口板,而达到混合如液体、粉末的待冲泡物的饮料罐。
技术介绍
目前坊间用来装填待冲泡物122的容器20,大部分是避免让容器20内部的待冲泡 物122在未使用前,即与容器20内装设的液体混合。业界为了改良容器20内部的待冲泡物 122,使待冲泡物122在饮用时再与容器20的溶液混合的设计结构比比皆是。例如传统的 使用具有填充功能的瓶盖,该瓶盖的中国台湾申请案号为第97201633号,请参阅图1所示, 是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97201633号的产品的组合结构剖视图,其揭示的瓶盖10的结构,包 括一外罩盖11及一内筒套12,其中在外罩盖11具有顶板111,及从该顶板111延伸出的外 环体112及内环体113,在外环体112及内环体113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114,内筒套12套 接在内环体113外周缘,并在内环体113及内套筒12之间形成有供待冲泡物122存放的储 存室121,内筒套12具有抵接在瓶嘴21端面的折缘123,另外在远离折缘123的一侧开设 剖槽124,在剖槽124至封合板125之间的圆筒柱120外表面设置轴向槽126 ;然而,该案瓶 盖10在使用上,虽然可藉由此外罩盖11朝所述容器20方向移动时,使储存室121开启而 令待冲泡物122自动填入容器20内部。但,该案瓶盖10经实际使用后存在有以下弊端(1)由于待冲泡物122是装填在瓶盖10,若装填待冲泡物122容量较多时,势必要 增加瓶盖10高度,其整体产品外型较高,增加包装的不便,且商家的置物架欲上架此产品 时,可能无法将此产品直立式放置,从而降低顾客的注意。(2)因容器20的瓶嘴21外周缘有一外螺纹211,外螺纹211与外罩盖11外环体 112的内螺纹1121形成单螺纹螺接,未设有卡固止逆结构,故容易被他人旋开外罩盖11,而 在储存室121中容易被添加其他物,不具有安全性。(3)由于容器20瓶嘴21的外螺纹211与外罩盖11外环体112的内螺纹1121为 单螺纹进行螺入,在螺接动作上更为缓慢,然而当使用此产品时,必需将外罩盖11旋至瓶 嘴21外螺纹211的一定位置,才可将此瓶盖10的储存室121开启,使待冲泡物122填入容 器20内部,在使用上不很实用。(4)内筒套12的剖槽124的设计,易受到外力震动而破掉变为开启状,让储存室 121内部的待冲泡物122落入容器20内部,在使用上不实用,无法确保容器20的饮品的新鲜度。(5)由于储存室121为圆形设计,在储存室121内部可装填待冲泡物122的内容量 受限,让装填的待冲泡物122无法随着不同容器20而变更其可填充的容量,实际使用上不 符合实用性。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传统饮料罐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 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饮料罐,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传统饮料罐在使用上不很实用的种种缺陷, 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饮料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利用罐体底端的顶压部,以挤 压顶压部而使锥插件推开分装部末端的封口板使其开启,从而使分装部填置的待冲泡物可 完全自动落入罐内,以达到混合如液体、粉末的待冲泡物的设计,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饮料罐,该饮料罐包括一罐体,底端具有可伸缩的顶压部,顶压部具有 上锥体与下锥体,其间形成一凹部,其内底部设有锥插件;一瓶盖,与罐体形成接合,一端为 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其内设有螺接杆;一分装部,一端与瓶盖的螺接杆形成接合,其内 上方设置软性体,另一下端面具有封口板;一组保丽龙,分别套置在顶压部的凹部上;以及 一包装膜,包装并包覆在一组保丽龙外。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锥插件为上窄下宽,锥插件外周缘设有至少一个 以上的凸肋。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罐体一端的瓶口设有外螺接部,瓶盖内周缘设有 与瓶口的外螺接部对应螺合的内螺接部。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分装部为一由上而向下渐缩的锥形杆。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封口板设有与分装部形成连结的连接体及一具有 薄形连接环的凹弧形体。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包装膜为热收缩膜,其上具有撕开线。前述的一种饮料罐,其中所述的软性体外缘为锥形,并与分装部形成密贴状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知,为了达 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饮料罐,包括一具有顶压部的罐体、一设置在罐体瓶口 的瓶盖、一与瓶盖接合的分装部、一组分别套置在罐体的顶压部上的保丽龙,及一包覆在一 组保丽龙外的包装膜。所述罐体,底端设有顶压部,顶压部具有可伸缩的上锥体与下锥体,并在内底部设 有与罐体连结的上窄下宽的锥插件,锥插件外周缘分布有一个以上凸肋,罐体瓶口设有外 螺接部。所述瓶盖,与罐体的瓶口为螺合状,瓶盖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其内周 缘设有与罐体瓶口的外螺接部形成螺合的内螺接部,在中央延设有中空的螺接杆。所述分装部,为一由上而向下渐缩的锥形杆,分装部上端设有与瓶盖的螺接杆形 成螺接的内螺纹,并在分装部内螺纹下方设置一外缘呈锥形并为密贴状的软性体,以防止 分装部其内容置空间填置的待冲泡物倾倒,分装部末端设有封口板,封口板上形成可供锥 插件导引作用的凹弧形体,并在凹弧形体外缘具有供锥插件可顶推呈断裂的薄形连接环, 及一与该封口板形成连结的连接体,使连接环受到罐体底端的顶压部向上挤压,令锥插件也向上顶推并使连接环为脱离状,从而使分装部填置的待冲泡物可完全自动落入罐内,以达到混合待冲泡物的设计。本技术借由上述技术方案的结构设计不仅构造简单、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技术的一种饮料罐至少还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由于分装部内部容置空间可装填容量较多的待冲泡物,不致会增加 饮料罐瓶身的高度,更不会产生整体产品外型及包装的不便,且可供商家的置物架以直立 式上架此饮料罐,不会降低顾客的注意。2、本技术在分装部上方内部设置一呈锥形并为密贴状的软性体,以防止分装 部其内呈锥状的容置空间填置的待冲泡物倾倒,防止容易被他人旋开瓶盖而使容置空间中 容易被添加其他物,具有较佳的安全性。3、本技术利用一组对应保丽龙,分别由该罐体上锥体与下锥体之间的凹部套 置,在其外包覆有热收缩膜并加以包装,便于饮料罐上架贩售。4、本技术分装部下端面设有封口板,在其外周缘藉由一具有薄形连接环的凹 弧形体及一与该封口板形成连结的连接体,使连接环受到罐体底端的顶压部向上挤压,令 锥插件也向上顶推并使连接环为脱离状,使分装部填置的待冲泡物可完全自动落入罐内, 以达到混合如液体、粉末的待冲泡物的设计。综上所述,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饮料罐,包括一具有顶压部的罐体、一设置在 罐体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饮料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料罐(30)包括:一罐体(40),底端具有伸缩的顶压部(41),顶压部(41)具有上锥体(42)与下锥体(43),其间形成一凹部(44),其内底部设有锥插件(45);一瓶盖(50),与罐体(40)形成接合,一端为封闭端(51),另一端为开口端(52),其内设有螺接杆(54);一分装部(60),一端与瓶盖(50)的螺接杆(54)形成接合,其内上方设置软性体(62),另一下端面具有封口板(64);一组保丽龙(80),分别套置在顶压部(41)的凹部(44)上;以及一包装膜(90),包装并包覆在一组保丽龙(80)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南,
申请(专利权)人:谢国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