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堤防,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堤防。
技术介绍
1、目前堤防建设按照建筑材料常见分为土堤、砂堤、石堤及混凝土堤四种类型。其中,土堤是由粘土、壤土筑成,主要建在平原地区江河沿岸、海岸、湖泊四周、排水沟渠沿岸及水库周边。砂堤是由沙土或砂砾石筑成,主要建在山区、丘陵区江河沿岸、水库周边、海岸。石堤是由块石或者条石筑成,主要建在海岸、取土困难的江河沿岸及城区河段沿岸。混凝土堤是由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筑成,主要用于城区河段沿岸。
2、在河道治理中常用以上几种堤防建设类型。但是土堤、砂堤遇洪水易被冲刷溃堤,且由河水冲刷会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河水变混;石堤较土堤稍好,但是由于纯石块,缺乏生机,长时间冲刷,易会将石块冲裂,垮塌;混凝土堤结构性强,不易垮塌,但是由于灰色一片,毫无生机,将会破坏河道生物群类,水生物种类型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堤防,解决了现有堤防边坡牢固性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新型堤防,所述堤防的迎水侧倾斜设置边坡,其特征是,所述边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装配式植被槽、微型挑流消能鼻坎;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用于吸收、过滤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用于减缓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流速。
3、利用本技术堤防,降雨经过层层装配式植被槽、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利用装配式植被槽,实现雨水的渗透、过滤、吸收;利用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减缓雨水流速。降雨经过消能过滤、渗透,缓解了堤防
4、当降雨时,水流自堤顶向堤脚流下,经过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减缓流速,再经过层层植被槽中植被过滤,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多余的部分顺着植被槽底部的排水孔深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减缓了水土流失。
5、为解决装配式植被槽过滤效果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边坡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基坑,所述基坑内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上部形成种植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下部形成过滤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底部设置排水孔。当降雨时,雨水经过过滤区过滤,营养留在的植被区,雨水渗透进了地下。
6、为解决植被区、过滤区如何实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自上而下设置若干个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上设置透水孔;
7、最上层横梁板用于分隔植被区和过滤区;
8、位于所述过滤区内的横梁板,用于将所述过滤区自上而下分隔成若干个过滤层。利用若干个带透水孔的横梁板,实现植被区和过滤区的分隔、以及过滤区内过滤层的分隔,生产成本低,便于加工。横梁板采用混凝土结构,提高横梁板的强度。横梁板上还可以采用支撑系梁,进一步保证强度。横梁板上可以开设两排透水孔,便于层层过滤。
9、为解决装配式植被槽外凸或内凹于边坡导致边坡表面不平整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的顶部设置坡口,所述坡口与所述边坡平齐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顶部含有坡口的装配式植被槽,保证装配槽的坡口与边坡平齐,保证边坡的平整度。装配式植被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装配式植被槽的使用寿命。
10、为解决植被区种植土壤运输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最上层横梁板上方的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放置边坡土壤,边坡土壤的厚度为45-55cm,所述边坡土壤用来种植植被。植被区内直接利用边坡周围的土壤,可以将基坑内挖出的土壤直接转化利用。
11、为解决过滤层结构单一,导致过滤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区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第五过滤层;
12、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第五过滤层内放置的滤料粒径逐渐增大。
13、本技术利用横梁板,将过滤区分隔成自上而下的5层过滤层。当降雨时,雨水经过五层滤料粒径逐渐增大的过滤层过滤,营养留在的植被区,雨水渗透进了地下。
14、为解决五层过滤层如何实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层为细沙层,所述细沙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细沙层的细沙粒径为0.2-0.5mm;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外侧壁设置凸字形凹槽;
15、第二过滤层为粗沙层,所述粗沙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粗沙层的粗沙粒径为1-12mm;
16、第三过滤层为砾石层,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砾石层的砾石粒径为5-35mm;
17、第四过滤层为鹅卵石层,所述鹅卵石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鹅卵石层的鹅卵石粒径为20-65mm;
18、第五过滤层为块石层,所述块石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块石层的块石粒径为30-90mm。
19、本技术将第一过滤层的外侧壁设计为凸字形凹槽,方便运输过程中对装配式植被槽进行夹持、搬运。
20、为解决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存水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上设置泄水通道,所述泄水通道与所述堤防的边坡平行设置。利用泄水通道,将微型挑流消能鼻坎上的存水导至下层装配式植被槽中,既解决了微型挑流消能鼻坎上存水的问题,又可以浇灌下层装配式植被槽内的植物。
21、为解决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如何实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包括:
22、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竖向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弧形部上设置所述泄水通道;所述泄水通道的进水口上设置过滤件;
23、第二弧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末端,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一弧形部呈v字形结构。泄水通道的进水口为椭圆形,所述进水口上设置过滤件,以阻挡大的异物阻塞泄水通道。
24、为解决手动获取数据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堤防上设置第一水位传感器、雨量检测仪;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的底部设置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边坡的底部设置流速测速仪;
25、所述堤防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所述雨量检测仪、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流速测速仪相连接。利用控制器可对堤防、边坡的水位、降雨量、边坡雨水流速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实时数据,便于后续采取及时措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新型堤防,堤防的迎水侧倾斜设置边坡,其特征是,所述边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装配式植被槽、微型挑流消能鼻坎;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用于吸收、过滤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用于减缓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边坡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基坑,所述基坑内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上部形成种植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下部形成过滤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底部设置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自上而下设置若干个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上设置透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的顶部设置坡口,所述坡口与所述边坡平齐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最上层横梁板上方的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放置边坡土壤,边坡土壤的厚度为45-55cm,所述边坡土壤用来种植植被。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过滤区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过滤层为细沙层,所述细沙层的厚度为45-55cm,所述细沙层的细沙粒径为0.2-0.5mm;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外侧壁设置凸字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上设置泄水通道,所述泄水通道与所述堤防的边坡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堤防上设置第一水位传感器、雨量检测仪;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的底部设置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边坡的底部设置流速测速仪;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堤防,堤防的迎水侧倾斜设置边坡,其特征是,所述边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装配式植被槽、微型挑流消能鼻坎;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用于吸收、过滤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所述微型挑流消能鼻坎用于减缓所述边坡上的雨水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边坡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基坑,所述基坑内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上部形成种植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下部形成过滤区;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底部设置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自上而下设置若干个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上设置透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装配式植被槽的顶部设置坡口,所述坡口与所述边坡平齐设置,所述装配式植被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堤防,其特征是,所述最上层横梁板上方的所述装配式植被槽内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从从,张洁,常婷婷,刘晨,肖艳,吴月,
申请(专利权)人: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