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平衡装置。该平衡装置(5)包括一对平衡轴(15、25)和收容该一对平衡轴(15、25)的平衡装置壳体(7),布置在油底壳内。平衡装置壳体(7)具有:前侧、后侧轴承壁部(37、47)和壳体主体部(67)。在前侧、后侧轴承壁部(37、47)形成有经由滚针轴承支承各平衡轴(15、25)的轴承孔;壳体主体部(67)设置在前侧、后侧轴承壁部(37、47)之间。前侧、后侧轴承壁部(37、47)安装在曲柄轴用轴承壁部,壳体主体部(67)的上面开放,该开放部分由厚度比构成壳体主体部(67)的部件薄的板状壳体盖17覆盖。因此,该发动机平衡装置抑制了油过剩地供给滚动轴承,确保了滚动轴承顺利地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置在发动机下方的油底壳内,抑制发动机产生振动和噪音的发 动机平衡装置。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这种平衡装置大多数是这样的,具有平衡重部的一对曲柄轴经由金 属制轴支承部由壳体支承,其中一根平衡轴一边接收曲柄轴的动力,一边利用相互啮合的 联锁齿轮与另一根平衡轴同步旋转,由此借助平衡重部的偏心旋转抵消发动机起因于曲柄 轴的旋转不平衡的振动。在这样的平衡装置中,因为平衡轴总是与曲柄轴一起高速旋转,所以要利用从外 部供来的润滑油润滑用以支承平衡轴的金属制轴支承部。例如,日本特开2005-90691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平衡装置,在该平衡装置中,将 壳体分割为各自具有半圆形凹部的上壳体部分和下壳体部分,由这些凹部对接形成的孔构 成金属制轴支承部。在该平衡装置中,为避免另外设置用以提供润滑油的油路,就在上壳体 部分和下壳体部分的接合面上形成凹槽并将它们对接起来,以构成将润滑油供给金属轴承 的润滑油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因为平衡轴接收曲柄轴的动力而旋转,所以能够想到用滚 动轴承作平衡轴的轴承,以达到减小平衡轴和轴承之间的摩擦,以降低油耗的目的。美国公 开特许2007/177837号公报公开了以下专利技术在位于四缸发动机的曲柄轴下方的壳体中, 一对非平衡轴由滚针型滚动轴承支承,如该公报中的图5和图6所示。根据该美国公开特许2007/177837号公报所公开的专利技术,因为用滚动轴承代替了 滑动轴承,所以与日本特开2005-90691号公报公开的专利技术相比,轴承处的摩擦大大减小, 降低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用滚动轴承支承平衡轴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滚动 轴承也需要用润滑油进行润滑,但如果供来的润滑油过多,相反,则有可能抑制滚动轴承上 的球、滚珠等旋转。因此必须避免出现供向滚动轴承的润滑油的供给量过多的现象。但问 题是,现有的平衡装置在发动机下方的油底壳内浸在油中,因此油便滞留在了该壳体内,滚 动轴承就浸在油中了。能够想到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即,将壳体的上壁部的厚度制造得薄 一些,使壳体结构紧凑,由此在壳体不与控制杆接触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平衡装置配置到 上方。然而,壳体多为铸造件,需要确保一个最低限度的厚度,这样便难以将壳体的上壁 部的厚度加工得极薄。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3做到在发动机平衡装置中,抑制润滑油过多地供给滚动轴承,从而确保滚动轴承顺利地旋转。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让接近曲柄轴或控制杆的平衡装置壳体的壳体主 体部的上面开放,在该开放部分设置厚度比该壳体主体部的厚度薄的盖部件,抑制润滑油 落入平衡装置壳体内且抑制该平衡装置壳体的高度尺寸,以提高平衡装置壳体内的平衡轴 的轴心位置。借此抑制滚动轴承浸在油中。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一种发动机平衡装置,布置在发动机下方的油底壳内, 包括一对平衡轴和收容该一对平衡轴的平衡装置壳体,所述一对平衡轴分别在与曲柄轴平 行的方向即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并列排在与发动机上下方向和发动机前后方向都正 交的发动机左右方向上。所述平衡装置壳体具有前后一对轴承壁部和配置在该前后一对 轴承壁部之间的壳体主体部,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前后排列,经由 滚动轴承支承所述一对平衡轴的左右一对轴承孔贯穿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所述平衡装 置壳体的轴承壁部安装在设在所述发动机上的所述曲柄轴用轴承壁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 上面开放,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开放部分由厚度比构成该壳体主体部的部件薄的板状盖部件 覆盖。根据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一对平衡轴分别经由滚动轴承由前后一对轴承孔支承,所 以与金属制轴支承部相比,能够使平衡轴与轴承间的摩擦减小,降低油耗。因为平衡装置壳体的轴承壁部安装在设在发动机中的曲柄轴用轴承壁部上,所以 曲柄轴在配置在这些轴承壁部之间的壳体主体部的上方旋转。这里,因为壳体主体部其上 表面开放,该开放部分由厚度比构成该壳体主体部的部件薄的板状盖部件覆盖,所以与上 壁部的厚度较厚的壳体相比,能够抑制该平衡装置壳体的高度尺寸,提高平衡轴的轴心位 置。结果,滚动轴承便难以浸在油中。而且,因为壳体主体部的开放部分被盖部件覆盖,所以能够抑制从曲柄轴等滴落 下来的润滑油不注意地从开放部分供向滚动轴承。如上所述,能够抑制润滑油过剩地供给滚动轴承,从而确保滚动轴承顺利地旋转。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一对平衡轴,分别具有 设在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之间的平衡轴平衡重部和相互啮合的联锁齿轮,所述一对平衡 轴分别从形成在所述平衡装置壳体的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开口端部插入,而 被安装到该平衡装置壳体内部。所述平衡轴平衡重部的旋转轨迹的外径被设定为小于所述 前后一对轴承壁部中设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轴承壁部的滚动轴承的外圈 的内径,且大于设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上的轴承壁部的滚动轴承的内圈的外 径。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平衡轴平衡重部的旋转轨迹的外径被设定为小于所述 前后一对轴承壁部中设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轴承壁部的滚动轴承的外圈 的内径,且大于设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上的轴承壁部的滚动轴承的内圈的外 径。因此,只要轴承孔(包括外圈)的内径设定为连平衡轴平衡重部都能够通过那么大,那 么,即使在以压入的方式将内圈嵌合在平衡轴上,以压入的方式将外圈嵌合在平衡装置壳 体上的状态下,也能够顺利地将平衡轴从平衡装置壳体的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 端部插入平衡装置壳体内。结果是,如果减小平衡轴平衡重部的旋转轨迹的外径,平衡装置4壳体的结构就会随之更加紧凑。在象上述2005-90691号公报中记载的平衡装置那样在接合面形成润滑油路的情 形下,为抑制两个壳体部分由于油压而打开,就需要用紧固螺栓将一对平衡轴之间的接合 部分紧固好。而且,为用紧固螺栓将一对平衡轴之间的接合部分紧固好,又必须使一对平衡 轴在并列方向上的间隔增大。如果一对平衡轴的间隔增大,设在各个平衡轴上的联锁齿轮 就会增大,也就难以使收容联锁齿轮的壳体紧凑。在所述平衡装置中,从平衡装置壳体的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将平衡轴插 入,便无需象现有技术那样,将平衡装置壳体分割为上下两部分。这样,无需使一对平衡轴 在其并列方向上的间隔增大,就能够使设在各平衡轴上的联锁齿轮小一些,从而使收容联 锁齿轮的平衡装置壳体更加紧凑。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滚动轴承浸在油中。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盖部件具有与所述平 衡轴平衡重部的旋转轨迹的外径相似的截面形状。根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能够将盖部件加工成例如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凹陷的形 状,从而以进入壳体内部的方式布置盖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平衡装置壳体中的平衡 轴的重心位置。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或者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设置的所述联 锁齿轮,比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中设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的轴承壁部还接 近发动机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根据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因为将外径比平衡轴平衡重部大的联锁齿轮布置在与被插 入平衡装置壳体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一侧,所以就无需将联锁齿轮插入贯穿形成在前后一对 轴承壁部的轴承孔中。于是,因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平衡装置,布置在发动机下方的油底壳内,包括一对平衡轴和收容该一对平衡轴的平衡装置壳体,所述一对平衡轴分别在与曲柄轴平行的方向即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并列排在与发动机上下方向和发动机前后方向都正交的发动机左右方向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装置壳体具有:前后一对轴承壁部和配置在该前后一对轴承壁部之间的壳体主体部,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前后排列,且经由滚动轴承支承所述一对平衡轴的左右一对轴承孔贯穿所述前后一对轴承壁部, 所述平衡装置壳体的轴承壁部安装在设在所述发动机上的所述曲柄轴用轴承壁部上, 所述壳体主体部的上面开放, 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开放部分由厚度比构成该壳体主体部的部件薄的板状盖部件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千明,伊藤一也,己斐直浩,长谷藤作美,和田荣治,佐藤雅昭,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