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液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
技术介绍
1、环保池内的废液(含有98-99%的水溶液、1-2%的固态或絮状结晶物)在处理时,首先泵送到板框式压滤机进行压滤,然后压滤后得到的固体物料(约95%的物料、5%的水或溶剂)需要投入到后处理罐内进行搅拌以混合成稀泥浆状物料,最后再将稀泥浆状物料泵送到更深层次的环保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2、现有的后处理罐的结构包括顶部具有进料口且底部具有出料口的罐体、设置在罐体中部的搅拌器。固体物料通过进料口投放到罐体内,然后通过搅拌器进行搅拌破碎,以得到稀泥浆状物料。但是在通过搅拌器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因搅拌器的搅拌范围是固定的,位于罐体底部或边缘的位置的部分物料无法被充分搅拌,最终导致存在部分结块的物料、搅拌效率低下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具有将固体物料充分搅拌成稀泥浆状物料、提高搅拌效率的作用。
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包括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包括顶部左侧具有进料口且底部右侧具有出料口的卧式罐体、设置在卧式罐体顶部中间且第一搅拌桨位于卧式罐体内的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还包括设置在卧式罐体内且用于接收来自进料口的固体物料的分散筒、设置在卧式罐体顶部且第二搅拌桨位于分散筒内的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设置在卧式罐体上且延伸至分散筒内的第一蒸汽管;所述卧式罐体底部设置有下水平支撑板,所述分散筒包括设置在下水平支撑板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体物料投入时沿着进料口、进料管进入到分散筒内并通过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进行切割破碎;首先分散筒的设置限制了固体物料通过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进行切割破碎的搅拌范围,从而提高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的切割破碎的效率;其次通过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的切割刀片、两组第二下推进式旋翼刀片进行多重切割破碎,并配合第一蒸汽管对固体物料进行加热软化,提高固体物料的温度和含水量,以提高切割破碎的效率;另外在两组第二下推进式旋翼刀进行切割破碎的过程中,对破碎后的物料具有向下的挤压力,使得软化为泥浆状的物料可从第一筒体的第一挤出孔挤出后进入到卧式罐体内,避免大颗粒物料进入到卧式罐体内;最终配合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的搅拌,具有将固体物料充分搅拌成稀泥浆状物料、提高搅拌效率的作用。
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平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下端通过四氟衬套转动连接在支撑座上,所述卧式罐体的侧面设置有对应分散筒底部的第一人孔,所述卧式罐体的侧面设置有靠近分散筒的第一视镜。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支撑座,且使得第二搅拌轴下端通过四氟衬套转动连接在支撑座上,从而实现对第二搅拌轴的下端进行支撑,减小第二搅拌轴转动时下端的载荷,提高第二搅拌轴转动时的稳定性;同时第一视镜的设置可方便观察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对物料的切割破碎情况,第一人孔的设置方便对分散筒检修。
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卧式罐体内的中部设置有位于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和出料口之间且靠近第一搅拌浆的隔板,所述隔板包括设置在卧式罐体两侧内壁之间且下方与卧式罐体底部之间形成有分流通道的下板部、设置在下板部上方和卧式罐体两侧内壁之间的上板部,所述下板部上排列设置有第二挤出孔; 所述第一搅拌桨包括第一搅拌轴、设置在第一搅拌轴上的第一下推进式旋翼刀片、设置在第一搅拌轴下端的搅拌桨叶;所述第一筒体的最上端高度低于上板部的最上端高度,所述第一下推进式旋翼刀片的最上端高度低于上板部的最上端高度,所述搅拌桨叶的最下端高度高于下板部的最下端高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化为泥浆状的物料从第一筒体的挤压孔挤出后,首先隔板的设置可以阻挡软化为泥浆状的物料快速朝向出料口的方向快速流动,以延长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对软化为泥浆状的物料的搅拌时间;且在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的第一搅拌桨工作过程中,第一下推进式旋翼刀片对物料进行切割破碎且向下挤压,搅拌桨叶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以保证将搅拌成稀泥浆状物料;同时搅拌桨叶搅拌过程中可实现将搅拌充分后的稀泥浆状物料推向周侧,因隔板靠近第一搅拌桨、搅拌桨叶的最下端高度高于下板部的最下端高度,此时在搅拌桨叶的推动下,稀泥浆状物料可从下板部的第二挤出孔处挤出,避免未充分搅拌的物料流向出料口;另外搅拌桨叶搅拌过程中位于其上方和下方的物料会被吸入搅拌,此时隔板和卧式罐体底部的分流通道的高度低于搅拌桨叶的高度,使得位于隔板远离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一侧的物料可回流至搅拌桨叶处再次进行搅拌,进一步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同时第一筒体的最上端高度低于上板部的最上端高度,所述第一下推进式旋翼刀片的最上端高度低于上板部的最上端高度,避免物料直接从隔板的上方溢出的情况发生。
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平支撑板与卧式罐体底部之间形成有加热空腔,所述下水平支撑板朝向靠近第一搅拌轴的下方延伸,所述加热空腔延伸至第一搅拌轴的下方,所述卧式罐体底部设置有与加热空腔一端相通的第二蒸汽管,所述卧式罐体底部设置有与加热空腔另一端相通的冷凝水排放管。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蒸汽从第二蒸汽管进入到加热空腔的过程中,可实现对分散筒的底部区域、分散筒到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下方的区域进行加热,以实现对分散筒内的物料、从分散筒的第二桶体的挤出口挤出的物料进行加热,提高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的切割破碎效率,提高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的搅拌效率;同时下水平支撑板延伸至第一搅拌轴的下方,使得软化为泥浆状的物料朝向搅拌桨叶流动过程中不会因沉积在卧式罐体的底部而搅拌不到,同时也缩小了卧式罐体底部到搅拌桨叶的间距,从而保证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
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卧式罐体的出料口为小蝶形封头;所述卧式罐体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二人孔、氮气保护口、压力表口;所述卧式罐体侧面设置有靠近第二人孔的下方的第二视镜;所述卧式罐体左侧下端设置有靠近第一筒体的第一温度计口,所述卧式罐体右侧下端设置有靠近出料口的第二温度计口;所述卧式罐体底部中间设置有排污口。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料口为小蝶形封头可以让物料全部出料干净,避免出料过程中的物料残留;第二人孔、氮气保护口、压力表口的设置具有方便检修、实现氮气保护装置的安装、压力表的安装的作用;第二视镜的设置方便观察卧式罐体内的情况;第一温度计口、第二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包括顶部左侧具有进料口(101)且底部右侧具有出料口(102)的卧式罐体(1)、设置在卧式罐体(1)顶部中间且第一搅拌桨(21)位于卧式罐体(1)内的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卧式罐体(1)内且用于接收来自进料口(101)的固体物料的分散筒(3)、设置在卧式罐体(1)顶部且第二搅拌桨(41)位于分散筒(3)内的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4)、设置在卧式罐体(1)上且延伸至分散筒(3)内的第一蒸汽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支撑板(6)上设置有支撑座(61),所述第二搅拌轴(411)的下端通过四氟衬套(62)转动连接在支撑座(61)上,所述卧式罐体(1)的侧面设置有对应分散筒(3)底部的第一人孔(104),所述卧式罐体(1)的侧面设置有靠近分散筒(3)的第一视镜(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支撑板(6)与卧式罐体(1)底部之间形成有加热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31)上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一环形部(315),所述第二筒体(32)下端的内侧设置有位于第一环形部(315)下方的第二环形部(324),所述第二环形部(324)上嵌入设置有抵紧在第一环形部(315)下表面的四氟圈(32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管(5)位于卧式罐体(1)外的一端设置有三通阀(9),所述三通阀(9)的另外两个接头用于连接蒸汽系统、喷淋水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包括顶部左侧具有进料口(101)且底部右侧具有出料口(102)的卧式罐体(1)、设置在卧式罐体(1)顶部中间且第一搅拌桨(21)位于卧式罐体(1)内的第一齿轮减速搅拌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卧式罐体(1)内且用于接收来自进料口(101)的固体物料的分散筒(3)、设置在卧式罐体(1)顶部且第二搅拌桨(41)位于分散筒(3)内的第二齿轮减速搅拌机(4)、设置在卧式罐体(1)上且延伸至分散筒(3)内的第一蒸汽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支撑板(6)上设置有支撑座(61),所述第二搅拌轴(411)的下端通过四氟衬套(62)转动连接在支撑座(61)上,所述卧式罐体(1)的侧面设置有对应分散筒(3)底部的第一人孔(104),所述卧式罐体(1)的侧面设置有靠近分散筒(3)的第一视镜(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物料后处理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支撑板(6)与卧式罐体(1)底部之间形成有加热空腔(1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永军,李燕,贺一函,贺捷,郭秀文,叶小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泰通医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