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案涉及一种电子组装结构,尤指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利用弹性组件推抵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形成抵接,以有效降低逆变器组装结构的组装成本,同时避免使用中震动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
技术介绍
1、车用马达的牵引逆变器(traction inverter),通常包括三个高功率模块排列形成一狭长型结构。由于逆变器所使用高效率的功率模块常伴随高热量的生成,必须结合水冷式散热模块,以达到有效的散热的效果。因此,高功率模块结合水冷式散热模块会形成的重量较重组装结构。使用时,逆变器的组装结构需以ac输出端与马达的ac输入端形成电性连接。
2、传统逆变器的ac输出端铜排需通过螺丝(screw)锁付或是铆钉(rivet)结合至马达ac输入端铜排。然而通过螺丝或是铆钉方式连接时,逆变器的ac输出端铜排与马达ac输入端铜排上的螺丝孔或铆钉孔要能对齐,因此必须精准控制铜排尺寸公差以及逆变器与马达的组装公差,因而也造成制造或组装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尺寸公差造成组装后的应力问题,可能也会造成铜排结构的损坏,或于使用中震动松脱而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
3、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利用弹性组件推抵输出铜排与负载的接触端子形成抵接,以有效降低逆变器组装结构与负载的组装成本,避免使用中震动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利用弹性组件推抵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形成抵接,以有效降低逆变器组装结构的组装成本,避免使用中震动造成
2、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逆变器组装结构的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可通过对接动作实现电源与逆变器之间的dc电性连接或逆变器与负载之间的ac电性连接,毋需另行使用螺丝起子其他工具实现彼此的电性连接。再者,逆变器组装结构的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的抵接通过模块化弹性组件的作用,可避免对接时的组装公差造成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的接触不良。由于弹性组件模块化的组装位置配合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的对应位置以及逆变器组装结构的组装,有助于简化弹性组件的结构设计,降低组装成本,并提升弹性组件的模块共用性。再者,弹性组件设置于输出铜排下方,不影响与接触端子的对接。弹性组件上更可设置一对间隔柱对应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简化组装对位需求。如此,通过弹性组件受力提供的恢复力抵顶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趋向接触端子,可确保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与接触端子的接抵持续维持接触。另一方面,逆变器对接电池或负载进行使用时,组装结构的输出铜排与接触端子之间亦不因震动产生应力影响而造成接触不良。弹性组件受压缩产生的恢复力足够维持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与接触端子的接续稳定接触。由于进行电池或负载对接时,接触端子相对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滑动的位移距离可设定,则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推抵弹性组件产生的恢复力可对应控制调整于一特定范围,稳定维持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部与接触端子的电性接触,实现模块化电性连接的应用。
3、为达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包括基座、接触端子、输出铜排以及弹性组件。输出铜排设置于基座上,且电连接至电力源,其中输出铜排包括一输出端部,于空间上相对于该基座,且组配与接触端子形成电连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基座上,且包括抵顶件、弹性件以及容置座,其中容置座设置于基座上,抵顶件通过弹性件沿轴向连接至容置座,弹性件于抵顶件沿轴向受力时提供一恢复力,且抵顶件于空间上相对输出端部,其中基座与接触端子对接时,弹性组件中的抵顶件抵顶输出端部贴附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提供的恢复力使输出端部维持抵接至接触端子。
4、于一实施例中,输出铜排为dc输出铜排并连接至一电力源,电力源为一电池产生的一dc电源,接触端子连接至一逆变器模块,当基座与接触端子对接时,弹性组件中的抵顶件抵顶输出端部贴附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提供的恢复力使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接触端子,电力源可通过输出铜排供给dc电源予逆变器模块。
5、于一实施例中,接触端子连接至一电力源,电力源为一电池产生的一dc电源,输出铜排连接至一逆变器模块,输出铜排为一dc输出铜排,当基座与接触端子对接时,弹性组件中的抵顶件抵顶输出端部贴附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提供的恢复力使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接触端子,电力源可通过输出铜排供给dc电源予逆变器模块。
6、于一实施例中,接触端子连接至一电力源,电力源为一逆变器模块提供的一ac电源,输出铜排为一ac输出铜排并连接一负载,当基座与该接触端子对接时,弹性组件中的抵顶件抵顶输出端部贴附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提供的恢复力使该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接触端子,逆变器模块提供ac电源且电力源可通过输出铜排供给ac电源予负载。
7、于一实施例中,输出铜排为一ac输出铜排并连接一电力源,电力源为一逆变器模块提供的一ac电源,负载包括该接触端子,当基座与该接触端子对接时,弹性组件中的抵顶件抵顶输出端部贴附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提供的恢复力使该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接触端子,逆变器模块提供ac电源且电力源可通过输出铜排供给ac电源予负载。
8、于一实施例中,基座包括一安装面,组配沿一对接方向与负载对接时贴近负载的接触端子,逆变器模块包括功率模块设置于基座上,且电连接至输出铜排,其中当基座与负载对接时,安装面带动弹性组件和输出端部贴近接触端子,接触端子通过输出端部推抵抵顶件与弹性件,弹性件于抵顶件沿轴向受力时提供的恢复力使输出端部维持抵接该接触端子,其中接触端子未接触输出端部时,抵顶件与输出端部维持干涉。
9、于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包括3n个该抵顶件,n为整数,且n≧1。
10、于一实施例中,输出端部于对接方向的视向上与抵顶件至少部分重叠,且与接触端子至少部分重叠。
11、于一实施例中,于对接方向的视向上输出端部的面积大于抵顶件的面积,且大于接触端子的面积。
12、于一实施例中,弹性组件还包括一套筒,嵌设于容置座上,该套筒包括顶部开口、底部以及穿孔,穿孔设置于底部,且与顶部开口连通,弹性件通过顶部开口容置于套筒内,且弹性件连接于抵顶件和底部之间。
13、于一实施例中,抵顶件部分容置于套筒内,弹性件为一伸缩弹簧,通过顶部开口容置于套筒内,且连接于抵顶件与套筒的底部之间。
14、于一实施例中,抵顶件包括抵顶部以及套合部,于对接方向的视向上抵顶部的面积大于套合部的面积。
15、于一实施例中,套合部的顶端连接抵顶部,套合部的一底端穿过套筒的穿孔,允许抵顶件于对接方向上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输出铜排为DC输出铜排并连接至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电池产生的DC电源,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逆变器模块,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DC电源予所述逆变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电池产生的DC电源,所述输出铜排连接至逆变器模块,所述输出铜排为DC输出铜排,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DC电源予所述逆变器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电力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输出铜排为AC输出铜排并连接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逆变器模块提供的AC电源,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负载,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逆变器模块提供所述AC电源且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AC电源予所述负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安装面,组配沿对接方向与所述负载对接时贴近所述负载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逆变器模块包括功率模块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电连接至所述输出铜排,其中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负载对接时,所述安装面带动所述弹性组件和所述输出端部贴近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于所述抵顶件沿所述轴向受力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其中所述接触端子未接触所述输出端部时,所述抵顶件与所述输出端部维持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3N个所述抵顶件,N为整数,且N≧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输出端部于所述对接方向的视向上与所述抵顶件至少部分重叠,且与所述接触端子至少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于所述对接方向的视向上所述输出端部的面积大于所述抵顶件的面积,且大于所述接触端子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套筒,嵌设于所述容置座上,所述套筒包括顶部开口、底部以及穿孔,所述穿孔设置于所述底部,且与所述顶部开口连通,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顶部开口容置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抵顶件和所述底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抵顶件部分容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弹性件为伸缩弹簧,通过所述顶部开口容置于所述套筒内,且连接于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套筒的所述底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抵顶件包括抵顶部以及套合部,于所述对接方向的视向上所述抵顶部的面积大于所述套合部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套合部的顶端连接所述抵顶部,所述套合部的底端穿过所述套筒的所述穿孔,允许所述抵顶件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相对所述套筒滑动,并压抵所述弹性件以提供所述恢复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弹性件环设于所述套合部的外周缘,且连接于所述抵顶部以及所述套筒的所述底部之间,所述套合部包括卡槽,设置于所述套合部的所述底端,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扣环,所述套合部的所述底端通过所述穿孔贯穿所述套筒的所述底部,且所述扣环与所述卡槽彼此啮合,以组配限制所述抵顶件脱离所述套筒。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弹性组件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组装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输出铜排为dc输出铜排并连接至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电池产生的dc电源,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逆变器模块,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dc电源予所述逆变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电池产生的dc电源,所述输出铜排连接至逆变器模块,所述输出铜排为dc输出铜排,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dc电源予所述逆变器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逆变器模块提供的ac电源,所述输出铜排为ac输出铜排并连接负载,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逆变器模块提供所述ac电源且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ac电源予所述负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输出铜排为ac输出铜排并连接电力源,所述电力源为逆变器模块提供的ac电源,所述接触端子连接至负载,当所述基座与所述接触端子对接时,所述弹性组件中的所述抵顶件抵顶所述输出端部贴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所述逆变器模块提供所述ac电源且所述电力源可通过所述输出铜排供给所述ac电源予所述负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安装面,组配沿对接方向与所述负载对接时贴近所述负载的所述接触端子,所述逆变器模块包括功率模块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电连接至所述输出铜排,其中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负载对接时,所述安装面带动所述弹性组件和所述输出端部贴近所述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通过所述输出端部推抵所述抵顶件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于所述抵顶件沿所述轴向受力时提供的所述恢复力使所述输出端部维持抵接所述接触端子,其中所述接触端子未接触所述输出端部时,所述抵顶件与所述输出端部维持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组装结构,其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3n个所述抵顶件,n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康裕,李志洋,吴兴昱,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