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02884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18 1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领域,通过设置有第一基坑支护,第一基坑支护由于其结构与斜拉锚索的结构互不重合,不造成干扰,相互协调,因此解决了现有隧道的施工地点位于城区内场地受限较为严重,且该区域内原有沿江道路需要保留时,岸堤支护桩位于道路的临水侧,基坑支护桩位于道路临水基坑侧,两组桩结构无法直接连接且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岸堤支护桩的斜拉锚索穿过道路底部后与基坑支护桩组产生干扰冲突情况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深基坑支护,具体涉及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在设置岸边地下立交的过江隧道的施工工程中,经常会涉及水中基槽开挖建造和岸边基坑开挖施工。为防止水中基槽开挖引起堤岸后方滑坡塌方,就需要在岸堤施工支护桩加固并向岸内侧的地层中斜拉锚索加固。且岸边隧道基坑也会为了避免基坑侧壁塌方而设置基坑支护桩结构加固。

2、当该隧道的施工地点周围无重要设施时,岸堤支护桩与基坑支护桩的施工方式较为自由,可根据施工场地的实地情况进行距离调整。

3、当该隧道的施工地点位于城区内场地受限较为严重,且该区域内原有沿江道路需要保留时,岸堤支护桩位于道路的临水侧,基坑支护桩位于道路临水基坑侧,两组桩结构无法直接连接且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岸堤支护桩的斜拉锚索穿过道路底部后与基坑支护桩组产生干扰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隧道的施工地点位于城区内场地受限较为严重,且该区域内原有沿江道路需要保留时,岸堤支护桩位于道路的临水侧,基坑支护桩位于道路临水基坑侧,两组桩结构无法直接连接且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岸堤支护桩的斜拉锚索穿过道路底部后与基坑支护桩组产生干扰情况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包括若干岸堤支护、若干斜拉锚索组和若干第一基坑支护,若干岸堤支护沿着河岸的设置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河岸内侧的地基上,若干斜拉锚索组与若干岸堤支护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组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岸堤支护连接,其另一端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4、若干第一基坑支护与若干斜拉锚索组一一对应匹配,若干第一基坑支护沿着岸边基坑的轴线方向等间距的设置岸边基坑内,所述第一基坑支护位于相对应的斜拉锚索组的顶部且两者互不干扰重合。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岸堤支护包括若干地连墙桩、卸荷承台和若干钢筋混凝土座,所述卸荷承台设置于河岸上,若干地连墙桩沿着垂直于河岸边的方向等间距地深埋于河岸地基内,所述地连墙桩的顶部与所述卸荷承台的底部连接,若干钢筋混凝土座与若干地连墙桩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相对应的地连墙桩的正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所述卸荷承台的顶部。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斜拉锚索组包括若干斜拉锚索,所述钢筋混凝土座与所述卸荷承台共同形成一定倾斜角度的槽孔,若干槽孔与若干斜拉锚索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设置于相对应的槽孔内,所述斜拉锚索的顶部与相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座连接,其另一端伸出相对应的槽孔外,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若干斜拉锚索的倾斜角度均相同。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坑支护包括左灌注桩、右灌注桩和若干支撑结构,所述左灌注桩竖直地设置于岸边基坑靠近道路的一端,所述右灌注桩相对于所述左灌注桩竖直地设置于岸边基坑的另一端,若干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左灌注桩的轴线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岸边基坑内,所述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灌注桩和所述右灌注桩连接,所述右灌注桩的底面距离最近的所述斜拉锚索0.5m。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若干第二基坑支护,相邻两组所述第一基坑支护之间存在连接空间,若干连接空间与若干第二基坑支护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第二基坑支护设置于相对应的连接空间内;

10、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坑支护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右灌注桩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基坑支护的右灌注桩的长度。

11、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s1:在岸边基坑的两端上挖设有两个第一灌注槽,在靠近河岸的灌注槽的底部设置有临时支撑,临时支撑可分隔该第一灌注槽的空间,同时于临时支撑上设置有竖直的通心管,通过灌注的方式灌注两个第一灌注槽以此形成有灌注桩,未设置有通心管的第一灌注槽为左灌注桩,设置有通心管的第一灌注槽为右灌注桩;

13、s2:利用吊机将所述支撑结构吊至岸边基坑内,通过人工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左灌注桩连接,还设置有临时连接,临时连接分别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和岸边基坑,最后通过人工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右灌注桩连接;

14、s3:将若干个所述支撑结构自下至上依次安装,完成单个所述第一基坑支护的初步安装;

15、s4:重复上述s1-s3的步骤,完成若干第一基础支护的初步安装。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7、s5:在完成单个所述第一基坑支护的初步安装后,在岸边基坑的两端上挖设有两个第二灌注槽,通过灌注的方式灌注两个第二灌注槽以此分别形成有第二基坑支护的左灌注桩和右灌注桩;

18、s6:利用吊机将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支撑结构吊至岸边基坑内,通过人工连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灌注桩和右灌注桩连接;

19、s7:将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若干支撑结构自下至上依次安装,完成单个所述第二基坑支护的安装;

20、s8:重复上述s5-s7的步骤,完成若干第二基础支护的安装。

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22、s10:于河岸上挖设有若干固定槽,若干固定槽沿着垂直于河岸边缘的方向等间距设置,通过灌注的方式朝固定槽上填充水泥,以此形成若干地连墙桩;

23、s11:通过吊设的方式,将所述卸荷承台放置于河岸上,且所述钢筋的底面与若干地连墙桩相互粘合连接;

24、s12:若干钢筋混凝土座安装于所述卸荷承台上,接着将同一所述斜拉锚索组内的若干斜拉锚索分别连接安装好,完成单个所述岸堤支护的安装;

25、s13:重复上述s10-s12的步骤,完成若干岸堤支护的安装。

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27、s121:待单个所述岸堤支护安装好后,将钻机通过通心管伸入至临时支撑处,钻破临时支撑,使得临时支撑密封相对应的灌注槽空间相互连通;

28、s122:通过灌注的方式朝该灌注槽内填充水泥,填充满该灌注槽。

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0、本方案通过设置有第一基坑支护,第一基坑支护由于其结构与斜拉锚索的结构互不重合,不造成干扰,因此解决了现有隧道的施工地点位于城区内场地受限较为严重,且该区域内原有沿江道路需要保留时,岸堤支护桩位于道路的临水侧,基坑支护桩位于道路临水基坑侧,两组桩结构无法直接连接且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岸堤支护桩的斜拉锚索穿过道路底部后与基坑支护桩组产生干扰情况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岸堤支护、若干斜拉锚索组和若干第一基坑支护,若干岸堤支护沿着河岸的设置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河岸内侧的地基上,若干斜拉锚索组与若干岸堤支护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组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岸堤支护连接,其另一端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堤支护包括若干地连墙桩、卸荷承台和若干钢筋混凝土座,所述卸荷承台设置于河岸上,若干地连墙桩沿着垂直于河岸边的方向等间距地深埋于河岸地基内,所述地连墙桩的顶部与所述卸荷承台的底部连接,若干钢筋混凝土座与若干地连墙桩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相对应的地连墙桩的正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所述卸荷承台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锚索组包括若干斜拉锚索,所述钢筋混凝土座与所述卸荷承台共同形成一定倾斜角度的槽孔,若干槽孔与若干斜拉锚索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设置于相对应的槽孔内,所述斜拉锚索的顶部与相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座连接,其另一端伸出相对应的槽孔外,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斜拉锚索的倾斜角度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坑支护包括左灌注桩、右灌注桩和若干支撑结构,所述左灌注桩竖直地设置于岸边基坑靠近道路的一端,所述右灌注桩相对于所述左灌注桩竖直地设置于岸边基坑的另一端,若干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左灌注桩的轴线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岸边基坑内,所述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灌注桩和所述右灌注桩连接,所述右灌注桩的底面距离最近的所述斜拉锚索0.5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第二基坑支护,相邻两组所述第一基坑支护之间存在连接空间,若干连接空间与若干第二基坑支护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第二基坑支护设置于相对应的连接空间内;

7.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6所述的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2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岸堤支护、若干斜拉锚索组和若干第一基坑支护,若干岸堤支护沿着河岸的设置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河岸内侧的地基上,若干斜拉锚索组与若干岸堤支护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组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岸堤支护连接,其另一端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堤支护包括若干地连墙桩、卸荷承台和若干钢筋混凝土座,所述卸荷承台设置于河岸上,若干地连墙桩沿着垂直于河岸边的方向等间距地深埋于河岸地基内,所述地连墙桩的顶部与所述卸荷承台的底部连接,若干钢筋混凝土座与若干地连墙桩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相对应的地连墙桩的正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座设置于所述卸荷承台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锚索组包括若干斜拉锚索,所述钢筋混凝土座与所述卸荷承台共同形成一定倾斜角度的槽孔,若干槽孔与若干斜拉锚索一一对应匹配,任一所述斜拉锚索设置于相对应的槽孔内,所述斜拉锚索的顶部与相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座连接,其另一端伸出相对应的槽孔外,与远离河岸的地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临岸下沉式道路组合支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斜拉锚索的倾斜角度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力英郑镇源杨春山段尚磊林永贵唐永峰刘东东林志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