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01616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以及至少一支座,其中,所述支座设置包括一支座脚,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以及一支撑颈部,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与所述支座脚之间,相对于所述支座脚可转动调整;在所述支座脚上设置有一凹窝部,用于纳置所述支撑颈部底端,在所述凹窝部及所述支撑颈部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的通孔;所述支撑颈部内侧设置为中空腔部,并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上固定设置有一内套部,与所述支撑颈部的中孔腔部嵌套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壁面扶手装置由于采用了支座包括支座脚和支撑颈部的结构,在装配时支座脚和支撑颈部可相对旋转调整,方便了装配时适配扶手杆本体不同角度的要求。(*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尤其涉及其支座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扶手杆常被装配到墙壁等壁面上,方便他人扶持起立,尤其常见在洗 手间中。现有技术的扶手装置通常包括一扶手杆本体,通过至少一支座固定在壁面上,例如 常见的采用两个支座。但为增加扶手装置的美观度和方便使用,扶手杆本体在壁面上的安 装方向可能千变万化,不可能如一些大型设备那样能够形成标准,因此,会导致支座与扶手 杆本体装配时不方便,尤其在支座与扶手杆本体适配有一定定位弧度时,这种不方便的情 况更为明显。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壁面扶手装置,改进支座结构,实现装配更容易, 角度调整方便任意。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壁面扶手装置,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以及至少一支座,用于将所述扶手杆本体固定在一壁面上;其中,所述支座设置包括一支座脚,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以及一支撑颈部,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与所述支座脚之间,相对于所述支座脚可转动调整;在所述支座脚上设置有一凹窝部,用于纳置所述支撑颈部底端,在所述凹窝部及所述支撑颈部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的通孔;所述支撑颈部内侧设置为中空腔部,并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上固定设置有一内套部,与所述支撑颈部的中孔腔部嵌套设置。 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颈部的顶端设置为内凹弧形,用于适配所述扶手杆本体。 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中,所述支脚座设置为椭圆形。 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中,所述内套部与所述扶手杆本体通过焊接一体设置。 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壁面扶手装置,由于采用了支座包括支座脚和支撑颈部 的结构,在装配时支座脚和支撑颈部可相对旋转调整,方便了装配时适配扶手杆本体不同 角度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中支座脚的侧剖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中支撑颈部的侧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支座脚的底面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本技术的壁面扶手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110,与现 有技术一样,通过至少一支座120支撑在一壁面上(图中未示出壁面),壁面可以是墙壁或 其他壁板。所述支座120被用来将所述扶手杆本体110固定在壁面上,通常可设置为两个, 在所述扶手杆本体110的每端侧各设置一个支座120。 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中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座120设置包括一支座脚 121 ,如图3所示,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122,在底面122上设置有加强筋,并从正面向 上隆起设置,在正面顶部设置有一凹窝部123,该凹窝部123较好的是设置为圆柱形空间; 以及设置一支撑颈部124,如图4所示,用来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110与所述支座脚121 之间,其底端126适配所述凹窝部123,并相对于所述支座脚121可转动调整,在所述凹窝部 123及所述支撑颈部124的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130的通孔131和132,如图3和图 4所示,所述螺栓130设置为尖头水泥钉,可以从所述扶手杆本体110上的沉孔将所述支撑 颈部124和所述支座脚121 —同固定到壁面上。当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所述螺栓130 也可以采用其他螺栓方式,例如膨胀螺栓等。 在所述扶手杆本体110上还固定设置有内套部lll,如图2和图4所示,该内套部 111与所述支撑颈部124上设置的中空腔部140相适配,并在所述中空腔部140内壁和所 述内套部111的外壁对应位置设置有嵌套结构,例如可以设置为对应凹凸适配的凸筋和凹 槽112,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嵌套方式,例如在所述支撑颈部124侧壁上设置沉孔和螺钉, 在所述内套部111上对应设置螺纹孔;而且所述内套部111与所述扶手杆本体110设置为 一体焊接,这样所述扶手杆本体110就可以与所述支撑颈部124—同相对于所述支座脚121 旋转调整。 同时为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的美观,设置所述支座脚121整体呈椭圆形,如 图5所示,以便在装配时可以调整该支座脚121在壁面上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从而可以很方 便的形成用户喜欢的风格。 本技术所述壁面扶手装置中,在所述支撑颈部124的顶端125还可设置为内 凹弧形,如图4所示,用来适配所述扶手杆本体110的外侧壁面形状,由于所述扶手杆本体 IIO通常会设置成圆柱或近似圆柱的形状,为方便装置,会将所述支撑颈部124的顶端设置 为内凹弧形,这样可以很方便的适配所述扶手杆本体110。 本技术所述壁面扶手装置中,由于采用了上述两部件式支座结构,可以很容易调整支座脚和支撑颈部之间的适配,装配固定所述扶手杆本体更容易,也更牢固。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以及至少一支座,用于将所述扶手杆本体固定在一壁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设置包括一支座脚,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以及一支撑颈部,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与所述支座脚之间,相对于所述支座脚可转动调整;在所述支座脚上设置有一凹窝部,用于纳置所述支撑颈部底端,在所述凹窝部及所述支撑颈部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的通孔;所述支撑颈部内侧设置为中空腔部,并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上固定设置有一内套部,与所述支撑颈部的中孔腔部嵌套设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颈部的顶端设置为内 凹弧形,用于适配所述扶手杆本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座设置为椭圆形。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壁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部与所述扶手杆本体 通过焊接一体设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以及至少一支座,其中,所述支座设置包括一支座脚,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以及一支撑颈部,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与所述支座脚之间,相对于所述支座脚可转动调整;在所述支座脚上设置有一凹窝部,用于纳置所述支撑颈部底端,在所述凹窝部及所述支撑颈部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的通孔;所述支撑颈部内侧设置为中空腔部,并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上固定设置有一内套部,与所述支撑颈部的中孔腔部嵌套设置。本技术壁面扶手装置由于采用了支座包括支座脚和支撑颈部的结构,在装配时支座脚和支撑颈部可相对旋转调整,方便了装配时适配扶手杆本体不同角度的要求。文档编号A47K17/02GK201542552SQ20092026000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7日专利技术者马庆修 申请人:东莞马山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壁面扶手装置,其包括一扶手杆本体,以及至少一支座,用于将所述扶手杆本体固定在一壁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设置包括一支座脚,其底部具有贴合壁面的底面;以及一支撑颈部,连接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与所述支座脚之间,相对于所述支座脚可转动调整;在所述支座脚上设置有一凹窝部,用于纳置所述支撑颈部底端,在所述凹窝部及所述支撑颈部底端上对应设置有穿设螺栓的通孔;所述支撑颈部内侧设置为中空腔部,并在所述扶手杆本体上固定设置有一内套部,与所述支撑颈部的中孔腔部嵌套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庆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马山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