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01352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18 1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主缆回转索鞍装置通过设置弧形索鞍、预埋模块和支撑模块,弧形索鞍朝锚碇主体的两侧延伸,支撑模块的一端固定于弧形索鞍的底部,另一端连接锚碇主体,可对弧形索鞍提供支撑,预埋模块位于弧形索鞍的内侧,并与弧形索鞍之间形成混凝土浇注腔,弧形索鞍设置有弧形回转槽,弧形索鞍可通过弧形回转槽实现主缆的回转,通过以上结构,在进行索鞍装置的施工时,仅需先将预埋模块预埋于锚碇主体,再将弧形索鞍设置于预埋模块的一侧并通过支撑模块支撑,最后在弧形索鞍与预埋模块之间浇注混凝土,即可完成索鞍装置的施工,有效降低索鞍装置的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尤其涉及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悬索桥因其超强的跨越能力和刚柔兼济的结构特征,往往成为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作为悬索桥的生命线,主缆连续穿过桥梁各跨、承担通过吊索传递的桥面荷载,其两端则锚固于锚碇(地锚式悬索桥)或是梁端(自锚式悬索桥)。自锚式悬索桥跨径有限,主要应用于城市或景观桥梁,地锚式悬索桥则是悬索桥的主流方案。

2、如公开号为cn114086470a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用于悬索桥主缆水平回转的索鞍系统,包括主索鞍,主索鞍位于锚体中轴线上部,位于锚体的中轴线两侧的锚体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转索鞍,锚体上安装转索鞍底部的位置预埋设置有底面钢格栅,锚体的侧面安装转索鞍一侧的位置预埋设置有侧立面钢格栅,转索鞍的一侧通过侧立面摩擦副安装在侧立面钢格栅上,转索鞍的底部通过底面摩擦副安装在底面钢格栅上。该索鞍系统采用了由一个主索鞍和两个转索鞍构成的呈三角形分布的索鞍结构形式,主索鞍作为不动点,转索鞍作为滑动结构,可沿切向进行滑动,进而能够适应主缆转向变位。

3、虽然现有索鞍系统通过设置主索鞍和两个转索鞍构成的呈三角形分布的索鞍结构形式,并通过两个转索鞍沿切向的滑动,能够适应主缆的转向变位,但对转索鞍的施工要求较高,难以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中进行施工,导致索鞍系统的适应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索鞍系统的施工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用于固定连接于锚碇主体,包括:

3、弧形索鞍,朝所述锚碇主体的两侧延伸,设置有弧形回转槽,所述弧形回转槽沿所述弧形索鞍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弧形索鞍的两端,所述弧形回转槽供于容纳主缆,并使所述主缆回转;

4、预埋模块,位于所述弧形索鞍的内侧,用于预埋于所述锚碇主体,所述预埋模块与所述弧形索鞍之间形成混凝土浇注腔;及

5、支撑模块,一端固定于所述弧形索鞍的底部,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锚碇主体。

6、进一步的,所述弧形索鞍包括第一鞍体和若干第二鞍体,各所述第二鞍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的两侧,各所述第二鞍体依次对接,靠近所述第二鞍体的所述第一鞍体与所述第二鞍体对接。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模块包括固定支撑架,所述固定支撑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鞍体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撑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锚碇主体,以对所述第一鞍体进行支撑。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模块还包括若干可调支腿,各所述可调支腿的一端固定于各所述第二鞍体,各所述可调支腿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弧形索鞍,用于调节各所述第二鞍体的高度并支撑所述第二鞍体。

9、进一步的,所述预埋模块包括若干预埋件,各所述预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的内侧并依次对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预埋件包括钢板、纵向板和横向板,所述钢板用于固定连接于所述锚碇主体,所述纵向板和横向板交错设置,且一端固定于所述钢板,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

11、进一步的,索鞍装置还包括若干定位钉,所述钢板设置有若干定位孔,各所述定位钉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各所述定位钉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定位孔。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弧形索鞍、预埋模块和支撑模块,弧形索鞍朝锚碇主体的两侧延伸,支撑模块的一端固定于弧形索鞍的底部,另一端连接锚碇主体,可对弧形索鞍提供支撑,预埋模块位于弧形索鞍的内侧,并与弧形索鞍之间形成混凝土浇注腔,进而可通过浇注的混凝土实现弧形索鞍的固定,弧形索鞍设置有弧形回转槽,弧形索鞍可通过弧形回转槽实现主缆的回转,通过以上结构,在进行索鞍装置的施工时,仅需先将预埋模块预埋于锚碇主体,再将弧形索鞍设置于预埋模块的一侧并通过支撑模块支撑,最后在弧形索鞍与预埋模块之间浇注混凝土,即可完成索鞍装置的施工,有效降低索鞍装置的施工难度,进而使得索鞍装置能适应于复杂地形的施工。

13、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索鞍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4、将预埋模块预埋于锚碇主体;

15、弧形索鞍装设于预埋模块的一侧并通过支撑模块支撑;

16、在弧形索鞍与预埋模块之间浇注混凝土。

17、进一步的,将预埋模块预埋于锚碇主体的步骤中,将各预埋件预埋于锚碇主体并依序对接,在装设弧形索鞍的步骤中,先将第一鞍体装设于中间位置的预埋件的一侧,并通过固定支撑架进行支撑,各第二鞍体分别装设于位于两侧的各预埋件的一侧,并通过各可调支腿进行支撑。

18、进一步的,在各预埋件预埋于锚碇主体的步骤中,各预埋件通过钢板预埋于锚碇主体,在弧形索鞍与预埋模块之间浇注混凝土的步骤前,将纵向板和横向板与第一鞍体和各第二鞍体进行焊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索鞍装置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主缆回转索鞍装置的以上施工步骤,可有效降低索鞍装置的施工难度,进而使得索鞍装置能适应于复杂地形的施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用于固定连接于锚碇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索鞍包括第一鞍体和若干第二鞍体,各所述第二鞍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的两侧,各所述第二鞍体依次对接,靠近所述第二鞍体的所述第一鞍体与所述第二鞍体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包括固定支撑架,所述固定支撑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鞍体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撑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锚碇主体,以对所述第一鞍体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还包括若干可调支腿,各所述可调支腿的一端固定于各所述第二鞍体,各所述可调支腿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弧形索鞍,用于调节各所述第二鞍体的高度并支撑所述第二鞍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模块包括若干预埋件,各所述预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的内侧并依次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包括钢板、纵向板和横向板,所述钢板用于固定连接于所述锚碇主体,所述纵向板和横向板交错设置,且一端固定于所述钢板,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索鞍装置还包括若干定位钉,所述钢板设置有若干定位孔,各所述定位钉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各所述定位钉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定位孔。

8.一种索鞍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索鞍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预埋模块预埋于锚碇主体的步骤中,将各预埋件预埋于锚碇主体并依序对接,在装设弧形索鞍的步骤中,先将第一鞍体装设于中间位置的预埋件的一侧,并通过固定支撑架进行支撑,各第二鞍体分别装设于位于两侧的各预埋件的一侧,并通过各可调支腿进行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索鞍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预埋件预埋于锚碇主体的步骤中,各预埋件通过钢板预埋于锚碇主体,在弧形索鞍与预埋模块之间浇注混凝土的步骤前,将纵向板和横向板与第一鞍体和各第二鞍体进行焊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缆回转索鞍装置,用于固定连接于锚碇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索鞍包括第一鞍体和若干第二鞍体,各所述第二鞍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的两侧,各所述第二鞍体依次对接,靠近所述第二鞍体的所述第一鞍体与所述第二鞍体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包括固定支撑架,所述固定支撑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鞍体的底部,所述固定支撑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锚碇主体,以对所述第一鞍体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还包括若干可调支腿,各所述可调支腿的一端固定于各所述第二鞍体,各所述可调支腿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弧形索鞍,用于调节各所述第二鞍体的高度并支撑所述第二鞍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模块包括若干预埋件,各所述预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鞍体和各所述第二鞍体的内侧并依次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缆回转索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元沈锐利常英张铭黄安明闫勇陶辰亮周智伦江伟殷振威孟冰陈扬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