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构造和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技术_技高网

车身构造和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00706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18 17:14
车身(1)具有:中柱(4),其沿着上下方向(Z)配置;和下边梁(5),其与中柱(4)连结,并沿着前后方向(X)配置。下边梁(5)包括封闭截面形状,该封闭截面形状具有:外侧面(153a),其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Z)的姿势,朝向车宽方向(Y)上的外侧;下表面(154a),其配置在外侧面(153a)的下方,呈与地面相对的姿势;以及下凸缘(155),其从下表面(154a)向下方突出。中柱(4)具有以在与下边梁(5)之间的连结部位处覆盖下边梁(5)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的重叠部(22)。重叠部(22)的下端(224b)沿着下边梁(5)的下表面(154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构造和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作为车辆的一种的乘用车的车身通常具有:中柱,其沿着车身的上下方向配置;和下边梁,其与中柱的下部连结,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中柱的下部与下边梁利用焊接等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并且,在乘用车发生了侧面碰撞时,中柱与下边梁协作而承受冲击载荷,从而吸收冲击,保护座舱内的乘坐者。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94178号公报

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017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在侧面碰撞时,车身向座舱侧变形的变形量越小,乘坐者保护性能越高。为了缩小该变形量,中柱与下边梁之间的结合强度较高为佳。作为提高该结合强度的方法,想到使中柱下部与下边梁相互重叠的区域变得更大的方法。然而,为了使该重叠的区域增多,需要将中柱下部设为较大的形状,中柱的重量增加。近年来,使车身尽可能轻量化的要求较强烈,想要尽可能避免中柱的重量增加。

3、然而,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结构中,中柱的下端都到达下边梁的下端而中柱下部的形状较大,中柱的重量变大。

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达成较高的抗侧面碰撞性能、同时更轻量的车身构造。

5、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6、本专利技术以下述的车身构造为主旨。

7、(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

8、中柱,其沿着车身的上下方向配置;

9、和下边梁,其与所述中柱的下部连结,并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配置,

10、所述下边梁包括封闭截面形状,所述封闭截面形状具有:外侧面,其配置成沿着所述上下方向的姿势,朝向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下表面,其配置在所述外侧面的下方,呈与地面相对的姿势;以及下凸缘,其从所述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11、所述中柱具备以在与所述下边梁之间的连结部位处覆盖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的重叠部,

12、所述重叠部的下端沿着所述下边梁的所述下表面。

13、(2)根据所述(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所述重叠部的所述下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中柱的存在范围的整个区域中。

14、(3)根据所述(1)或所述(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重叠部在成为所述中柱的下端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位置处从所述外侧面到所述下表面连续地覆盖所述下边梁的所述外表面。

15、(4)根据所述(1)~所述(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所述重叠部的所述下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外侧面和所述下凸缘之间的、靠近所述下凸缘的位置,所述重叠部的所述下端在该靠近下凸缘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下表面。

16、(5)根据所述(1)~所述(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所述重叠部与所述下边梁的所述外侧面及所述下表面这两者接触。

17、(6)根据所述(1)~所述(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所述下边梁的板厚小于所述中柱的所述重叠部的板厚。

18、(7)根据所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所述下边梁的前部在前约束位置处由所述车身所包含的对象侧构件限制向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所述下边梁的后部在后约束位置处由所述车身所包含的对象侧构件限制向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

19、将所述前约束位置和所述后约束位置中的至少一者规定为预定的约束位置x2,

20、将所述下边梁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处的所述中柱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规定为x0,将配置在从所述中心位置x0到所述预定的约束位置x2之间的所述重叠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端部位置规定为x1,将从所述中心位置x0到所述预定的约束位置x2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规定为l0,将从所述中心位置x0到所述端部位置x1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规定为l1,

21、所述距离之比l1/l0是0.36≤l1/l0≤0.48。

22、(8)一种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所述车身构造具备:

23、下边梁,其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配置;

24、和中柱,其是沿着车身的上下方向配置的中柱,具有以在与所述下边梁之间的连结部位处覆盖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的重叠部,

25、在所述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中包括决定所述重叠部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位置的定位步骤,

26、在所述定位步骤中,进行对所述中柱和所述下边梁的侧面碰撞试验,基于该侧面碰撞试验的侧面碰撞结果和与所述重叠部的所述下端位置相应的所述中柱的重量来决定所述下端位置。

27、专利技术的效果

28、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达成较高的抗侧面碰撞性能、同时更轻量的车身构造。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8.一种车身构造的设计方法,所述车身构造具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中,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雅彦大野敦史丰川伸佐竹晃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