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尤其是指提供一种易于确认且能明确卡定定位插入其中的板形导体,在预定位置作卡定定位与作固定动作者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其主要由一外壳,一加压件和多数导电端子,以一定的间隔距离插装于该外壳壳体上构成;其改良于该外壳壳体两侧,即位于排列装置该多数导电端子范围以外的位置,分别固定装置一卡掣构件构成;能提供于作插接一板形导体动作时,能易确认在预定位置作卡定定位与作固定的动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尤其是指提供一 种易于确认且能明确卡定插入其中的板形导体,在预定位置作卡定定位与 作固定动作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按,时下公知的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技术专利公告第1251967号「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虽然己有设置卡定定位的卡钩构造或 结构。但其中的卡钩构造是与其外壳一体模制成型制成,且成型于该外壳 壳体的内侧,故不但在开立模具与成型制作时,颇为不便与易生瑕疵及增 加生产成本之外;于安装使用时,也因该卡钩构造深藏在该外壳壳体内部, 而较不易确认在预定位置作卡定一作插入动作的板形导体的动作。而其中 的另一卡钩结构,则是于该外壳壳体两侧分别插装一具卡钩的金属构件构 成。此一卡钩结构在制作上虽较为便利,且较不易造成瑕疵情形,但其金 属构件的卡钩钩部,仍深藏在其外壳壳体内部,同不易确认在预定位置作 卡定一作插入动作的板形导体的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作确认且能明确卡定插入其中 的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在预定位置作卡定定位与作固定动作的改良板形 导体用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于一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外壳壳体两 侧,即位于多数导电端子的排列范围以外的位置,分别固定装置一卡掣构 件,该两卡掣构件先端的卡钩部,并设为位于该外壳壳体的近插入侧前缘 位置,在为作插接一板形导体动作时,即能准确地令该两卡掣构件的卡钩 部(卡缘)分别卡定于该板形导体插接端两侧的凹槽中;而后,再作压下该外壳上的加压件以固定该板形导体动作时,该板形导体即不致产生向外 脱开位移的现象,并能令该多数导电端子上的接触部,均与该板形导体上 的导电接触部导接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拟作插接一板形导体 动作时的立体图。图2为第一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两卡掣构件立体分解图。图3为第一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正作插接上一板形导 体动作时的立体图。图4为第一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已插装上一板形导体 时的立体图及插装一卡掣构件部位的纵断面图。图5为第二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拟作插接一板形导体动作时的立体图。图6为第二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两卡掣构件立体分解图。图7为第二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正作插接上一板形导 体动作时的立体图。图8为第二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已插装上一板形导体 动作时的立体图及插装一卡掣构件部位的纵断面图。图9为第三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拟作插接一板形导体 动作时的立体图。图10为第三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两卡掣构件立体分 解图。图11为第三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正作插接上一板形 导体动作时的立体图。图12为第三种本技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于已插装上一板形导 体动作时的立体图及插装上一卡掣构件部位的纵断面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外壳。3.........导电端子。5a、 5'a.........卡掣构件。5c、 5'c.........卡掣构件。II.........槽孔。42.........凹槽。50c......... 、、L〃型板体。51.........左、右弯折卡钩部。53.........卡缘。2.........加压件。4.........板形导体。5b.........卡掣构件。10.........外壳壳体。41.........插接端。50.........长条形板体。50'c.........反L〃型板体。52.........宽U型缺口。54.........向上弯折卡钩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 5、 9所示,本技术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主要也是 由一外壳l, 一加压件2和多数导电端子3,以一定的间隔距离插装于该 外壳1壳体10上构成。惟,本技术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是改 良于其外壳1壳体10两侧,即位于排列装置该多数导电端子3范围以外 的位置,分别固定装置一卡掣构件5a、 5,a或5b或5c、 5'c构成。其中,该两第一种卡掣构件5a、 5'a如图2所示,是以一金属冲制成 型制成的构件,概由一长条形板体50先端,向该板体50的左、右侧面方 向折设一约呈90。角弯折的卡钩部51构成。当将一对对应形状的第一种卡掣构件5a、 5'a由一外壳1壳体10的后 面两侧,插装于该壳体10两侧所预设槽孔11中,即构成第一种实施例的 本技术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如图1、图3所示)。为将一板形导 体4 (如图l所示)作插接于该第一种本技术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 器上的动作时,如图3所示,可于作插入动作时,同时以该板形导体4插 接端41两侧的凹槽42,对准并卡定在该两第一种卡掣构件5a卡钩部51 上(即如图3所示状态),先暂作卡定固定的后始再作压下加压件2的确 实固定的插接连结动作(如图4所示状态)。其中,该两第二种卡掣构件5b详如图6所示,也是以金属冲制成型 制成的构件,均概由一长条形板体50的近先端上侧冲设一概呈宽U型缺 口52,以于该板体50先端形成一卡缘53构成。当将一对相同形状的第二种卡掣构件5b由一外壳壳体10的后面两 侧,插装于该壳体10两侧所预设的槽孔11中(如图8所示状态),即构成第二种实施例的本技术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如图5、图7所 示)。为将一板形导体4 (如图5所示)作插接于该第二种实施例的本实用 新型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上的动作时,如图7所示,可于作插入动作 时,同时以该板形导体4插接端41两侧的凹槽42,对准并卡定在该两第 二种卡掣构件5b的卡缘53上(即如图7所示状态),先暂作卡定固定的 后始再作压下加压件2的确实固定的插接连结动作(如图8所示状态)。其中,两第三种卡掣构件5c、 5'c详如图IO所示,均是以金属板冲制 成型制成的构件,分别由一概呈L〃型和反L〃型50c、 50'c的水平板 先端,延伸设置一向上约90。角弯折的卡钩部54构成。当将一对对应形状的第三种卡掣构件5c、 5,c由一外壳1壳体10的后 面两侧,插装于该壳体IO两侧所预设的槽孔11,即构成第三种实施例的 本技术改良形板导体用电连结器(如图9、图ll所示)。为将一板形 导体4(如图9所示)作插接于该第三种实施例的本技术第三种板形 导体用电连接器上的动作时,如图11所示,可于作插入动作时,同时以 该板形导体4插接端41两侧的凹槽42,对准并卡定在该两第三种卡掣构 件5c、 5'c的向上弯折卡钩部54上(如图ll所示状态),先暂作卡定固定 的后始再作压下加压件2的确实固定的插接连结动作(如图12所示状态)。由于上述的三种本技术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其两侧所改良 装置的两卡掣构件5a、 5'a; 5b和5c、 5,c,其先端所设的左、右弯折卡钩 部51或卡缘53或向上弯折的卡钩部54,均敞露在其外壳1壳体10的前 缘两侧上,故可明确看清其位置。因此,在作插入一板形导体4的动作时, 即能准确地令各该两卡掣构件5a、 5,a或5b或5c、 5,c的卡钩部51或54 或卡缘53,分别卡定于该板形导体4插接端41两侧的凹槽42中,先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主要由一外壳,一加压件和多数导电端子,以一定的间隔距离插装于该外壳壳体上构成;其特征在于:于该外壳壳体两侧,即位于排列装置该多数导电端子范围以外的位置,分别固定装置一卡掣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主要由一外壳,一加压件和多数导电端子,以一定的间隔距离插装于该外壳壳体上构成;其特征在于于该外壳壳体两侧,即位于排列装置该多数导电端子范围以外的位置,分别固定装置一卡掣构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其两卡掣构件,分别由一长条形板体先端,向该板体的左、右侧方向折设 一卡钩部构成。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板形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其两卡掣构件,均由一长条形板体先端上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松田,陈彦霖,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日慎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