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9837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15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包括机械结构和软件结构,所述机械结构包括外壳与支架、扫描模块、移动平台、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和用户界面;所述软件结构包括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智能识别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用户交互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皮瓣愈合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评估。该仪器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机械结构设计,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皮瓣的愈合情况,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愈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但不限于皮瓣愈合扫描识别,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1、科学技术进入医疗行业已有许久,但是在皮瓣愈合检查识别技术上并没有一个先进并且高精准的识别技术。目前在对皮瓣愈合识别上,仅仅是依靠医生的人力和电脑的结合,并没有自动化、智能化的对皮瓣愈合进行扫描识别,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的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以解放劳动力,提高诊断患者皮瓣愈合情况的准确率,增强医疗自动化程度。

2、鉴于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

3、目前在对皮瓣愈合识别上,仅仅是依靠医生的人力和电脑的结合,并没有自动化、智能化的对皮瓣愈合进行扫描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

2、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仪器及识别方法,该智能识别仪器和方法包括机械结构和软件结构,所述机械结构包括外壳与支架、扫描模块、移动平台、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和用户界面;所述软件结构包括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智能识别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用户交互模块。

3、进一步,所述外壳与支架包括外壳材料和支架结构,所述外壳材料采用高强度、轻质的医疗级合金或工程塑料,确保设备的耐用性和便携性;所述支架结构采用可调节的支架设计,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和角度,提供稳定的支撑;

4、所述扫描模块包括多光谱成像传感器和高分辨率摄像头,所述多光谱成像传感器集成多种光谱成像技术如近红外、可见光、紫外光,能够捕捉皮瓣的多维图像信息;所述高分辨率摄像头提供高清图像捕捉,确保皮瓣细节的清晰呈现;

5、温度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皮瓣的温度情况,温度数据帮助评估皮瓣的健康状态和愈合过程;

6、三维测量模块:通过3d成像技术,提供皮瓣及伤口的三维测量,实时捕捉和计算伤口的深度、面积和体积,提供更准确的愈合评估;

7、血液循环监测模块:利用近红外成像技术监测皮瓣的血液循环情况,实时分析皮瓣的血液流动状况,帮助判断皮瓣的健康和愈合情况;

8、皮肤肿胀检测模块:通过图像颜色对比和3d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肿胀情况,实时监测和分析皮肤肿胀的变化,帮助医疗人员做出准确判断;

9、所述移动平台包括多轴机械臂和轨道系统,所述多轴机械臂是由多个伺服电机控制的机械臂,具备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和稳定的运动轨迹,能够灵活调整扫描位置和角度;所述轨道系统配置平滑的滑动轨道,确保扫描模块在皮瓣表面平稳移动,避免抖动和偏移。

10、进一步,所述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包括高性能处理器和存储设备,所述高性能处理器为嵌入式处理器或单板计算机,负责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大容量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扫描图像和识别结果;

11、所述用户界面包括触摸显示器、控制按钮与接口,所述触摸屏显示器为高清触摸屏,用于显示扫描图像、识别结果和操作界面;所述控制按钮与接口采用简便的控制按钮和接口设计,方便用户操作和连接外部设备。

12、进一步,所述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包括图像预处理和多光谱图像融合,所述图像预处理为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去噪、增强、校正等预处理,确保图像质量;所述多光谱图像融合为将不同光谱的图像进行融合,获取综合信息,提升识别准确性;

13、所述智能识别模块包括特征提取和愈合评估模型,所述特征提取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从图像中提取皮瓣的特征,如颜色、纹理、边缘等;所述愈合评估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皮瓣愈合评估模型,实时分析皮瓣的愈合情况。

14、进一步,所述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传输与共享,所述数据存储与管理为管理扫描数据和识别结果,支持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备份;所述数据传输与共享为支持无线网络传输和数据共享,便于远程监控和协作;

15、所述用户交互模块包括界面设计和操作指导,所述界面设计为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显示扫描进度、图像和分析结果;所述操作指导中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和提示,帮助用户正确使用设备。

16、结合上述的技术方案和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17、第一、本专利技术具有高精度与高可靠性,结合多光谱成像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皮瓣愈合情况的高精度监测和评估。

18、智能化与自动化:多轴机械臂和智能识别模块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的扫描和识别过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

19、便携性与易操作性:轻质材料和可调节支架设计,使设备便携且易于操作,适应不同的临床环境。

20、实时监测与远程协作: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和协作。

21、本专利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机械结构和先进的软件算法,实现了皮瓣愈合过程的高效监测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2、第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填补了国内外业内技术空白:

23、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仪器及识别方法,旨在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皮瓣愈合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评估。该仪器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机械结构设计,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皮瓣的愈合情况,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愈合效果。

24、第三,现有技术在监测皮瓣愈合过程中,往往依赖人工观察和传统成像设备,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入多光谱成像传感器和高分辨率摄像头,结合多轴机械臂和轨道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皮瓣区域的全面、高效扫描和图像采集,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数据采集方面的不足。

25、在图像处理与识别方面,现有技术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图像信息,且分析过程复杂耗时。本专利技术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块和智能识别模块,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多光谱融合,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数据,并通过特征提取和愈合评估算法,实时分析皮瓣的愈合情况。这不仅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26、在用户体验和操作便捷性方面,现有技术往往存在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便携式设计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使得设备易于携带和操作,适应不同的临床环境。同时,数据管理和远程监控功能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工作的协同效率,使得医生能够更加方便地查看和管理数据,优化治疗方案。

27、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入多光谱成像技术、自动化扫描系统以及智能识别算法,成功解决了现有技术在皮瓣愈合监测方面的主要问题,实现了显著的技术进步。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体验。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模块中的多光谱成像传感器集成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光谱成像技术,确保捕捉皮瓣的全面图像信息,而高分辨率摄像头提供细节清晰的高清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中的高性能处理器为嵌入式处理器或单板计算机,负责实时处理和分析扫描数据,而存储设备包括大容量存储模块,用于保存和管理扫描图像及识别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以下软件模块: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系统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模块中的多光谱成像传感器集成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光谱成像技术,确保捕捉皮瓣的全面图像信息,而高分辨率摄像头提供细节清晰的高清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皮瓣愈合扫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中的高性能处理器为嵌入式处理器或单板计算机,负责实时处理和分析扫描数据,而存储设备包括大容量存储模块,用于保存和管理扫描图像及识别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萍蒋梦笑卢惠明陈树鸿王迪刘喜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