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氧化沉淀池,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10)、N个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支架(12)和沉淀池(13),N为大于2的正整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为圆柱形,沉淀池(13)为圆锥形;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与沉淀池(13)的直径相同,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下端开口并且与沉淀池(13)的上端对接;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的中心管(1)的上端与支架(12)的框架固定连接,支架(12)的四周分别与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顶部四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生物接触氧化与沉淀池于一体,剩余污泥量少,占地面积小,节省了投资和运行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氧化沉淀池,属于水处理
技术介绍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通过接触曝气形式改良而演变出的一种 生物膜处理技术。它具有生物膜法的基本特征,典型的工艺由氧化池、填料、布水装置和曝 气系统四部分组成,运行时填料全部浸没在污水中,利用机械装置向水体充氧,生物膜绝大 部分附着在固体填料上,少量悬浮于水中,它将生物滤池和活性污泥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同 时兼备两者的优点。从水中微生物的附着场所及生存方式来看,类似于生物滤池;从反应器 流体力学特性及曝气方式来看,它又与活性污泥法相似。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主要依靠反应器内的填料及生物膜首先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阻留作用,然后再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填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污水中有机物进入反应器后很快被填料吸附和阻留,这种吸附和阻留所积聚的有机颗粒增加了填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加强了吸附阻留作用。与此同时,微生物同样在填料表面落户并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相应地也增加了生物吸附作用。由于吸附作用,生物膜表面上附着一层滞流薄水层,氧通过滞流层进入生物膜,有氧条件下,污水层内有机物不断被膜中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滞流水层内有机物浓度极大地低于流动层,在传质推动力作用下,流动层内有机物不断向附着层转移,使流动水层在整体流动中逐步得到净化,达到处理污水目的。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主要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在建设和日常运行过程中常常受到资金的限制,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及城市取悦的拓展,地价上涨,土地使用也成为污水厂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资金和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或者组合工艺的研究与开发,降低污水处理投资和运行费用、节省用地、管理方便、能达到城市一般回用水质标准,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也将有巨大的应用范围和市场。生物接触氧化池常常独立设置,这样结构上不紧凑,占空间和地面积大,而沉淀池又是水处理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单元,建立生物接触氧化池与沉淀池组合的一体式反应池尚未得到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解决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氧化沉淀池,解决生物接触氧化池与沉淀池分散设置、流程较长、投资较大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体化氧化沉淀池,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N个节能曝气填料装置、支架和沉淀池, N为大于2的正整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为圆柱形,沉淀池为圆锥形;所述生物接触氧化 池与沉淀池的直径相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下端开口并且与沉淀池的上端对接;节能曝气填料的中心管的上端与支架的框架固定连接,支架的四周与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顶部四周连接。有益效果 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节能曝气填料是由支架所支撑和连接,不需要进行反冲洗,不需要考虑反冲洗的水的去向,节省了运行成本; 生物接触氧化池无需设置承托层,减少了投资成本; 填料节能曝气填料为一对一曝气,即每一微生物生均有相应的曝气孔曝气,提高了曝气效率; 沉淀池置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沉淀池与生物接触氧化池共享部分墙壁,而且沉淀池池壁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能对水流起到碰撞作用,有利于提高曝气效率; 沉淀池可作为初沉池、二沉池或终沉池,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水从圆形沉淀池进入,从生物接触氧化池上部流出,此时生物接触氧化池为上向流形式;沉淀池作为二沉池或终沉池时,水从生物接触氧化池上部进入,从沉淀池流出,此时生物接触氧化池为下向流形式; —体化节生物接触氧化沉淀池集生物接触氧化与沉淀池于一体,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胀的问题,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方便,节省了投资和运行成本。 适用于各种生化降解的生活污水、医疗污水和有机废水处理,用于去除高、中、低浓度的有机化合物,对各类生活污水、医疗废水,有机废水和工业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 图1是一体化氧化沉淀池的结构图。 图2是一体化氧化沉淀池的支架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节能曝气填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纤维束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3中B-B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图4中的中心管剖面图。 图8是图5中所示圆环3的半圆环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10-生物接触氧化池,ll-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2-支架,13-沉淀池,1-中心管,2-纤维束,3-圆环,4-曝气孔,5-扣孔,6-扣子,7-卡口 , 8-卡槽,9-压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 如图1 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体化氧化沉淀池,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10、5个节能曝气填料装置、支架12和沉淀池13 ;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为圆柱形,沉淀池13为圆锥形;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与沉淀池13的直径相同,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下端开口并且与沉淀池13的上端对接;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的中心管的上端与支架12的框架固定连接,支架12的四周与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顶部四周连接。 如图3 图4所示,为此技术节能曝气填料装置的整体结构,包括中心管1、M束纤维束2、N个圆环3 ;所述中心管1为空心管,中心管1由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耐酸碱性、耐老化和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且中心管1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纤维束2由聚丙烯制作而成,纤维束2通过压环9固定设置在圆环3上;在中心管1的外壁上从上至下均匀设置n对相互对称的扣孔5 ;在中心管1的外壁上设置的相邻两个扣孔之间均设置有m对相互对称的曝气孔4,曝气孔4的开口直径从中心管1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增大,其中M、 N、 m、 n均为大于2的正整数; 所述N个圆环3的每个圆环由两个相同的半圆环组成,材质由塑料制成;每个半圆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扣7、卡槽8 ;两个半圆环通过卡扣7、卡槽8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圆环,在两个半圆环内壁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扣子6,每个圆环通过扣子6与中心管1的设置的扣孔5固定连接。中心管1内径可以取8mm、10mm、12mm和14mm,此时纤维束2直径分别对应为①120mm、①150mm、①180mm和①210mm时,纤维束2之间的间距分别对应取80mm、100mm、120mm和140mm,曝气孔4分别对应定在纤维束2的下方16mm、20mm、24mm和28mm处,先确定出离水面最近的曝气孔孔径,再根据进气量和进气强度即可依次确定下方曝气孔的孔径。同一中心管1同一高度处曝气孔可以根据处理水水质定为3到8个不等,曝气孔的孔径可以根据上面求出的公式P水g仏2-h》=1/2P气((Vd2-l)V2先确定出离水面最近的曝气孔孔径,该孔径可以定为0. 5mm 1. 5mm,再根据进气量和进气强度即可依次确定下方曝气孔的孔径。 曝气孔的开口直径从中心管1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增大,在确定中心管1的上端第一曝气孔开口直径后,曝气孔的开孔相对位置以及开孔孔径可由伯努利方程计算得到,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伯努利方程 p+ p gh+l/2 P v2 = c (1) 上式中p代表压强,P代表液体密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v代表速度,c为常数; 在此条件下,任两曝气孔的关系式 p水gh一l/2p气v/ = P水gh2+l/2p气v/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氧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10)、N个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支架(12)和沉淀池(13),N为大于2的正整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为圆柱形,沉淀池(13)为圆锥形;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与沉淀池(13)的直径相同,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下端开口并且与沉淀池(13)的上端对接;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的中心管(1)的上端与支架(12)的框架固定连接,支架(12)的四周分别与生物接触氧化池(10)的顶部四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一体化氧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10)、N个节能曝气填料装置(11)、支架(12)和沉淀池(13),N为大于2的正整数;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为圆柱形,沉淀池(13)为圆锥形;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刚,李轶,王晴,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