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86142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7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属于基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该装置用于基坑围护结构,该基坑围护结构从基坑外侧至基坑内侧包括双排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内支撑装置,内支撑装置包括内部顶撑架和挤密块,双排钢板桩、挤密块、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内部顶撑架依次连接,内部顶撑架具有预设的刚度,挤密块具有调节装置,调整双排钢板桩的变形;该方法包括双排钢板桩插打、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施作、土方开挖、内支撑装置安装、降水、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内支撑装置拆除,双排钢板桩拔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整体式内部顶撑架以及挤密块对双排钢板桩进行相互回顶,确保基坑内外侧土压力的平衡,保证基坑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工程施工,具体涉及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建筑工程基坑开挖中,常使用钢板桩对基坑进行围护,钢板桩是带有锁口的一种型钢,而通过拉杆将前排钢板桩和后排钢板桩以及单侧围檩连接在一起则形成了双排钢板桩,通过对拉杆浇筑形成混凝土板而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适宜于较深的基坑工程中。

2、然而,这种支护结构需要对双排钢板桩的拉杆浇筑混凝土,各构件无法拆装,且无法根据基坑变形动态调整双排钢板桩进行保护,不利于基坑施工,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退法施工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旨在通过该装置,实现结构不在顶撑处留缝施工,同时保证双排钢板桩稳定。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用于基坑围护结构,该基坑围护结构从基坑外侧至基坑内侧包括双排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支撑装置,所述内支撑装置包括内部顶撑架和挤密块,所述双排钢板桩、所述挤密块、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部顶撑架依次连接,所述内部顶撑架具有预设的刚度,所述挤密块具有调节装置,调整双排钢板桩的变形。

4、进一步的,所述双排钢板桩包括内钢板桩和外钢板桩,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为矩形,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由若干钢板桩柱插入土体、连续布置而成,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对向布置。

5、进一步的,所述钢板桩柱具有预设的桩长,预设的入土深度。

6、进一步的,所述桩长为12m,所述入土深度不小于8m。

7、进一步的,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具有预设的横向间距。

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间距不小于3m。

9、进一步的,所述钢板桩柱采用拉森v型钢板桩,相邻的钢板桩柱形成垛口形状,构成与钢筋混凝土桩梁接触的连接面,以及未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接触的凹槽。

1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凹槽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顶板、丝杆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凹槽抵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抵接,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丝杆均为螺纹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为内部设有弹簧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匹配。

13、进一步的,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围合成矩形,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钢混桩和钢混梁,钢混桩包括角柱和边柱,角柱设置于四角,边柱设置于四边,角柱和边柱之间通过钢混梁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角柱与所述钢混梁通过直角连接件焊接连接,边柱与所述钢混梁通过平板连接件焊接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角柱、所述边柱、所述钢混梁均与朝向基坑一侧的所述双排钢板桩连接。

16、进一步的,相同高度的若干所述钢混梁与所述边柱、角柱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结构。

17、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若干层所述首尾相连的闭合结构。

18、进一步的,所述内部顶撑架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为矩形,由框架梁首尾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内部顶撑架还包括斜杆和支撑杆,所述斜杆连接相邻的所述框架梁,所述支撑杆连接相对的所述框架梁。

20、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内部顶撑架与所述钢混梁与所述边柱、角柱首尾相连形成的若干层闭合结构对应设置。

21、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的施工方法,采用了所述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包括:

22、步骤s1:将双排钢板桩插入土体,沿双排钢板桩的内侧施作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并在双排钢板桩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之间安装挤密块;

23、步骤s2: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将内部顶撑架放入基坑内,并将内部顶撑架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固定,调整调节装置,使内部顶撑架、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和双排钢板桩依次顶紧;

24、步骤s3:继续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对基坑进行降水,浇筑垫层混凝土;

25、步骤s4:进行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内支撑装置以及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随基坑主体结构的施工进行转换、拆除;

26、步骤s5:基坑主体结构露出地面后,拔除双排钢板桩。

27、进一步的,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内部顶撑架均设有多层,所述步骤s2中,包括:

28、步骤s201: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钢混桩和钢混梁,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开挖至第一预设深度后,将第一道钢混梁与所述钢混桩焊接,将第一层内部顶撑架放入基坑内,并将内部顶撑架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固定,调整调节装置,使第一层内部顶撑架、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和双排钢板桩依次顶紧;

29、步骤s202: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开挖至第二预设深度后,将第二道钢混梁与所述钢混桩焊接;将框架梁放入并组装,并将固定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再将支撑杆、斜杆放入,并拼装成第二层内部顶撑架;调整调节装置,使第二层内部顶撑架、第二道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和双排钢板桩依次顶紧;

30、步骤s203: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开挖至第三预设深度后,将第三道钢混梁与所述钢混桩焊接;将框架梁放入并组装,并将固定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再将支撑杆、斜杆放入,并拼装成第三层内部顶撑架;调整调节装置,使第三层内部顶撑架、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和双排钢板桩依次顶紧。

3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包括:

32、步骤s401:进行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待基坑主体结构施工至第三预设深度后,调整调节装置,依次拆除该深度对应的挤密块、第三层内部顶撑架、第三道钢混梁;

33、步骤s402:进行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待基坑主体结构施工至第二预设深度后,调整调节装置,依次拆除该深度对应的挤密块、第二层内部顶撑架、第二道钢混梁;

34、步骤s403:进行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待基坑主体结构施工至第一预设深度后,调整调节装置,依次拆除该深度对应的挤密块、第一层内部顶撑架、第一道钢混梁。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6、1.本专利技术通过整体式内部顶撑架、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挤密块,形成组合结构顶紧双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也对整体式内部顶撑架、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挤密块形成的组合结构进行回顶,确保基坑内外侧土压力的平衡,保证基坑稳定;

37、2.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调节装置,使挤密块对基坑内部进行回顶,保证开挖安全;

38、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层内部顶撑架、多道钢混梁,使得基坑开挖时,内部顶撑架以及钢混梁可以随着基坑开挖深度配置,内部顶撑架逐层往下移动;主体结构施工时,内部顶撑架以及钢混梁也可以随着基坑主体结构的施工高度而逐步拆除,内部顶撑架逐层往上移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用于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坑围护结构从基坑外侧至基坑内侧包括双排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支撑装置,所述内支撑装置包括内部顶撑架和挤密块,所述双排钢板桩、所述挤密块、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部顶撑架依次连接,所述内部顶撑架具有预设的刚度,所述挤密块具有调节装置,调整双排钢板桩的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钢板桩包括内钢板桩和外钢板桩,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为矩形,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由若干钢板桩柱插入土体、连续布置而成,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对向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柱具有预设的桩长,预设的入土深度,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具有预设的横向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柱采用拉森V型钢板桩,相邻的钢板桩柱形成垛口形状,构成与钢筋混凝土桩梁接触的连接面,以及未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接触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凹槽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顶板、丝杆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凹槽抵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抵接,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丝杆均为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为内部设有弹簧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匹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围合成矩形,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钢混桩和钢混梁,钢混桩包括角柱和边柱,角柱设置于四角,边柱设置于四边,角柱和边柱之间通过钢混梁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与所述钢混梁通过直角连接件焊接连接,边柱与所述钢混梁通过平板连接件焊接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所述边柱、所述钢混梁均与朝向基坑一侧的所述双排钢板桩连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同高度的若干所述钢混梁与所述边柱、角柱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若干层所述首尾相连的闭合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顶撑架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为矩形,由框架梁首尾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顶撑架还包括斜杆和支撑杆,所述斜杆连接相邻的所述框架梁,所述支撑杆连接相对的所述框架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内部顶撑架与所述钢混梁及所述边柱、角柱首尾相连形成的若干层闭合结构对应设置。

16.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包括: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内部顶撑架均设有多层,所述步骤S2中,包括: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用于基坑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坑围护结构从基坑外侧至基坑内侧包括双排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支撑装置,所述内支撑装置包括内部顶撑架和挤密块,所述双排钢板桩、所述挤密块、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以及所述内部顶撑架依次连接,所述内部顶撑架具有预设的刚度,所述挤密块具有调节装置,调整双排钢板桩的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钢板桩包括内钢板桩和外钢板桩,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为矩形,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均由若干钢板桩柱插入土体、连续布置而成,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对向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柱具有预设的桩长,预设的入土深度,所述内钢板桩和所述外钢板桩具有预设的横向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柱采用拉森v型钢板桩,相邻的钢板桩柱形成垛口形状,构成与钢筋混凝土桩梁接触的连接面,以及未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接触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凹槽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顶板、丝杆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凹槽抵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抵接,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丝杆均为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为内部设有弹簧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匹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钢板桩可移动整体式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围合成矩形,钢筋混凝土桩梁结构包括钢混桩和钢混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东伟张力文陈家立汤树华王韶张子惠张晓明张洛川任元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