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853508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7 17: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所述操纵装置包括换挡轴、驱动机构、换挡拨头、自动回位机构及阻尼总成,所述换挡轴具有弧形凹槽,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换挡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换挡轴的顺、逆时针旋转及左右运动,所述换挡拨头固定于所述换挡轴的另一端且与换挡轴同步运动,以分别与变速箱不同挡位的拉板连接实现换挡,所述自动回位机构用于所述换挡拨头在四挡摘挡后自动回到中位,所述阻尼总成的触头位于所述弧形凹槽中,用于所述换挡拨头在一挡和R挡摘挡后自动回到中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变速箱,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重型卡车变速箱一般包括五个挡位,即一挡~四挡及r挡,其中,二挡和三挡分别位于中位的前后两端,一挡和r挡位于中位一侧的前后两端,四挡位于中位另一侧的前端。在换挡时,无论是从中位向二、三挡挂挡还是由二、三挡向中位摘挡,由于二、三挡与中位在同一条直线,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因此对于二、三挡的挂挡和摘挡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从中位向一挡、r挡挂挡和从一挡、r挡摘挡后向中位回位,以及从中位向四挡挂挡和从四挡摘挡后向中位回位,则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故对于四挡、一挡及r挡的挂挡和摘挡回中位操作是有难度的。然而,目前重卡车辆变速箱的换挡操作基本是依赖驾驶员的熟练程度,变速箱操纵装置没有任何辅助机构,不利于操作,一些手感不好的驾驶员经常一次无法挂挡和摘挡回中位,影响换挡,特别在道路拥挤的情况下,车辆掉速较快,如果换挡不及时很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所述操纵装置具有自动回位功能,可以辅助四挡及一挡、r挡在摘挡后能自动回到中位,有利于驾驶员进行下一次的选挡、挂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及时、准确换挡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包括:

4、换挡轴,其具有弧形凹槽;

5、驱动机构,其与所述换挡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换挡轴的顺、逆时针旋转及左右运动;

6、换挡拨头,其固定于所述换挡轴的另一端且与换挡轴同步运动,以分别与变速箱不同挡位的拉板连接实现换挡;

7、自动回位机构及阻尼总成,二者均设置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自动回位机构用于所述换挡拨头在四挡摘挡后自动回到中位,所述阻尼总成的触头位于所述弧形凹槽中,用于所述换挡拨头在一挡和r挡摘挡后自动回到中位。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回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换挡轴和所述第一限位件外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卡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用于套接所述换挡轴的套筒,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用于卡接所述第三限位件的u型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卡块,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所述卡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槽配合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总成为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触头位于所述弧形凹槽中。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挡位互锁机构,所述挡位互锁机构设置于所述换挡轴上且与所述换挡拨头连接,用于对所述换挡拨头进行限位。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位互锁机构包括固定座、随动互锁座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变速箱壳体上,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挡拨头,所述随动互锁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随动互锁座的另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换挡轴,且所述换挡拨头位于所述随动互锁座内部;

14、其中,所述随动互锁座的底部两侧在所述换挡拨头的带动下左右移动以抵接所述变速箱不同挡位的拉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空挡定位机构,所述空挡定位机构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且位于所述随动互锁座远离所述驱动机构一侧的外部,用于将所述换挡拨头定位在空挡位置。

1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有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

17、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有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变速箱。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变速箱及车辆,通过设置的自动回位机构和阻尼总成与换挡轴的运动配合能够使得换挡轴从一挡、r挡及四挡的位置摘挡后自动回位至中位(也就是二挡和三挡中间的位置),方便下一步选挡和挂挡,解决了一些手感不好的驾驶员一次无法摘挡回中位及挂挡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可帮助驾驶员快速换挡,避免了在道路拥挤的情况下,车辆掉速较快,换挡不及时引起交通事故的危险情况发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回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换挡轴和所述第一限位件外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用于套接所述换挡轴的套筒,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用于卡接所述第三限位件的U型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卡块,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所述卡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槽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总成为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触头位于所述弧形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位互锁机构,所述挡位互锁机构设置于所述换挡轴上且与所述换挡拨头连接,用于对所述换挡拨头进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位互锁机构包括固定座、随动互锁座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变速箱壳体上,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换挡拨头,所述随动互锁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随动互锁座的另一端活动套接于所述换挡轴,且所述换挡拨头位于所述随动互锁座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挡定位机构,所述空挡定位机构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且位于所述随动互锁座远离所述驱动机构一侧的外部,用于将所述换挡拨头定位在空挡位置。

9.一种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包括有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箱。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回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换挡轴和所述第一限位件外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上,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用于套接所述换挡轴的套筒,所述第二连接部为用于卡接所述第三限位件的u型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卡块,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所述卡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槽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自动回位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总成为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触头位于所述弧形凹槽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天宇闵运东郑万生李剑平汤厚礼许丽英李少华杜春鹏吴志红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