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瘤丽蚌人工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1)选择4-6年个体大、壳质厚而坚硬、鳃片无伤的雌雄作为亲蚌; 2)设置面积1-2亩,水深1-1.5米,透明度在30厘米的水池,将亲蚌吊养在池中,每亩吊养800-1000只; 3)待母蚌到成熟时期,开壳检查,将成熟的母蚌取出自行产卵或杀蚌取卵; 4)观察钩介幼虫是否成熟,准备人工采苗; 5)将产卵后的母蚌取出,把寄生宿主鱼放入盆内,让钩介幼虫附着宿主鱼上; 6)设置稚蚌培育池,培育池由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组成,贮水池高于培育池,沉淀池低于培育池,使三个水池的水不断循环; 7)采苗后的寄生宿主鱼转移到培育池中,5-12天后稚蚌脱落,将寄生宿主鱼取出; 8)经3-4个月流水生长后,稚蚌变为仔蚌,可以进入大水面吊养; 9)设置四方小篓,每只篓子投放仔蚌60-100只,进行浅水养殖; 10)经一年养殖后,进行分篓养殖,每篓投放成蚌10-15只,每亩水面吊养成蚌2000-3000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蚌类人工生产方法,特别指一种背瘤丽蚌人工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通常养殖的淡水珍珠普遍为无核珍珠,有核珍珠生产不多,有核珍珠的原材料主要是河蚌的壳,因为它和珍珠是同原物质,形成有核珍珠质量好。通常用作有核的蚌是壳厚、坚硬的丽蚌,如背瘤丽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椭圆丽蚌等,这些蚌在我国分布广、而产量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近期靠进口。背瘤丽蚌,又名铁蚌、麻皮蚌、蹄蚌,它个体较大,呈椭圆形,前部极短,后部长而扁,壳质甚厚、坚硬,壳面暗褐色或暗灰色,后背部布满瘤状结节,壳内面乳白色,生于水质较清的河流及相通的湖泊内,生长条件有一定要求,野生繁殖受条件影响,成活很低。背瘤丽蚌的人工繁殖比较特别,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寄生在鱼的鳃和鳍条上,赖以生存变态成稚蚌,由于大部分钩介幼虫遇不到中间宿主而夭折,所以靠天然增殖背瘤丽蚌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满足有核珍珠发展的需求。各种蚌的繁殖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洞庭湖地区三角帆蚌每年4月下旬开始成熟,褶纹冠蚌一年繁殖两次,3-4月和10-11月各一次,背瘤丽蚌6至7月性成熟,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水温为25℃-35℃左右。背瘤丽蚌繁殖有其独特之处,繁殖季节雌蚌不将卵排出体外,而排于外套腔内,雄蚌排精于水中,精子随呼吸水流进入雌蚌外套膜与卵子受精,通过受精在雌蚌的鳃叶腔内孵化,故鳃叶腔又有“育儿囊”之称。背瘤丽蚌与其它蚌类孵化不同,背瘤丽蚌四片鳃叶全部都孵卵。钩介幼虫在体内孵化一个时期,脱离母体寄生到适合钩介幼虫发育的鱼体上,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的时间,根据水温不同而决定,一般在4至18天不等,在此期间总过器官逐渐形成离开鱼体,发育成稚蚌、幼蚌、成蚌。背瘤丽蚌怀卵量很高,一只体重400克左右的母蚌一次排20-30万颗,病弱和年老的母蚌繁殖数量降低,虽然背瘤丽蚌怀卵量很高,但由于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坎坷,在自然界稚蚌成活实际上只有十万分之几,绝大部分夭折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和不足加以改进、创新,提供一种背瘤丽蚌人工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生产方法如下 1)选择4-6年个体大、壳质厚而坚硬、鳃片无伤的雌雄作为亲蚌; 2)设置面积1-2亩,水深1-1.5米,透明度在30厘米的水池,将亲蚌吊养在池中,每亩吊养800-1000只; 3)待母蚌到成熟时期,开壳检查,将成熟的母蚌取出自行产卵或杀蚌取卵; 4)观察钩介幼虫是否成熟,准备人工采苗; 5)将产卵后的母蚌取出,把寄生宿主鱼放入盆内,让钩介幼虫附着宿主鱼上; 6)设置稚蚌培育池,培育池由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组成,贮水池高于培育池,沉淀池低于培育池,使三个水池的水不断循环; 7)采苗后的寄生宿主鱼转移到培育池中,5-12天后稚蚌脱落,将寄生宿主鱼取出; 8)经3-4个月流水生长后,稚蚌变为仔蚌,可以进入大水面吊养; 9)设置四方小篓,每只篓子投放仔蚌60-100只,进行浅水养殖; 10)经一年养殖后,进行分篓养殖,每篓投放成蚌10-15只,每亩水面吊养成蚌2000-3000只。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效果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自然界丽蚌繁殖率极低的大问题,而且人工生产目前也是空白,丽蚌的分布广,但产量低,自然繁殖率仅十万分之一,而本专利技术采用人工的生产方法,用人工技术介入蚌的繁殖,大大提高了繁殖率,一只母蚌可产卵二十万颗,可产出稚蚌3-5万只,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丽蚌自然繁殖成活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满足市场的唯一途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亲蚌的选择和培育 1、亲蚌选择标准 用于人工繁殖的背瘤丽蚌种称作亲蚌,俗话说“好种出好苗”,亲蚌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孙后代,这是遗传因子的道理。我国丽蚌种类很多,应选择生长快、个体大、壳质厚、坚硬的优质品种作为繁殖亲蚌,这样才有养殖价值,亲蚌要选择年轻,一般4-6年左右,贝壳完整无缺,蚌体健壮丰满,鳃片无伤的雌雄蚌。 2、亲蚌的培育 从打捞野生的背瘤丽蚌挑选出来的亲蚌,吊养在亲蚌池中,雌雄合理搭配,提高受精率。亲蚌养殖的水面不宜大,一般面积在1-2亩,水深1-1.5米,每亩吊养800-1000只左右,亲蚌池的水域要求水质肥爽,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要加强管理,定时施肥,经常注水,保证有充足的饵料和氧分,使亲蚌的性腺和胚胎正常发育。 二、钩介幼虫的采集 人工采集钩介幼虫是根据丽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寄生到鱼体的特性,人为地用鱼作为它的中间宿主,让钩介幼虫寄生到鱼体的鳃和鳍条上发育变态成稚蚌,钩介幼虫采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工繁殖成功与否,所以要认真对待,细致操作。 1、宿主鱼的选择 宿主鱼在丽蚌繁殖过程中好比“桥梁”,没有宿主鱼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而宿主鱼适合与否,则影响附着效果,所以选择优良的宿主鱼,使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获得更多的稚蚌。宿主鱼的选择应以性情温和的鱼作为宿主鱼,要采用黄颡鱼、鳙鱼,其中以5-6寸左右的黄颡鱼最好。 2、钩介幼虫成熟度的检查 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已经脱离卵膜,从亲蚌的鳃腔中排出,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未成熟还在卵膜中,就不能附着到鱼体上,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背瘤丽蚌未成熟的母蚌,最容易流产,影起流产的因素很多,如脱水、温度突变,开壳检查等,受到刺激后,鳃腔内未成熟的钩介幼虫也会全部流产。 3、钩介幼虫采集的方法 采集钩介幼虫,在亲蚌池用开壳器检查母蚌,将成熟的母蚌捡出来,放入产卵的盆中让其自行产卵,也可杀蚌取卵,产出来或取出来的卵已成熟,这样就可以进行人工采苗。 4、钩介幼虫成熟度检查 1)肉眼检查,挑出钩介幼虫置于玻璃载片上进行观察,如长形而又粘连在一起,说明卵已成熟,卵呈游离状态,说明尚未成熟,未成熟的卵呈白色,成熟的卵呈现黄色或深黄色。 2)显微镜检查,将挑在载玻璃上的钩介幼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说明这种卵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如果视野里的钩介幼虫被膜皮包着,不活动,说明这种卵没有成熟,不能达到采苗的效果。 三、人工采苗 就是钩介幼虫采集到鱼的身上叫做人工采苗,采苗有流水采苗和静水采苗,一般都采取静水采苗法。静水采苗,用肉眼检查宿主鱼的鳃片,如鳃片上已布满小白点,说明钩介幼虫已寄生在宿主鱼身上,可将宿主鱼转入土池或培育池中,采苗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水温低时间稍长些,水温高时间稍短些。采苗时投放宿主鱼的数量,应按照蚌的多少及排卵的数量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每只母蚌需要宿主鱼500-1000克左右。 四、稚蚌的采集和培育 稚蚌采集和培育,这是人工繁殖最后一环,这一时期为了给稚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必须加强管理,使其正常生长,稚蚌的成活生长与底质、水流、水质、水温等环境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不是弧立的,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不适应或缺乏,就会影响稚蚌生长发育,甚至不能成活。 1、培育池建造 培育池的建造,要因地制宜,即要符合宿主鱼的生成,又要适应稚蚌发育的生态要求,自然界大部分的背瘤丽蚌生长在硬底质粘性土壤水域中,建造培育池也要符合其生态。 流水池由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三个部分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瘤丽蚌人工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1)选择4-6年个体大、壳质厚而坚硬、鳃片无伤的雌雄作为亲蚌;2)设置面积1-2亩,水深1-1.5米,透明度在30厘米的水池,将亲蚌吊养在池中,每亩吊养800-1000只;3)待母蚌到成熟时期,开壳检查,将成熟的母蚌取出自行产卵或杀蚌取卵;4)观察钩介幼虫是否成熟,准备人工采苗;5)将产卵后的母蚌取出,把寄生宿主鱼放入盆内,让钩介幼虫附着宿主鱼上;6)设置稚蚌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凯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