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099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4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包括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若干立管,还包括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周向散排管,每个立管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口,集水口与屋顶周向设置的女儿墙相邻接,女儿墙的下部设有散排出墙管,散排出墙管的一端与集水口连通,散排出墙管的另一端穿过女儿墙与其下方一侧的周向散排管连通,周向散排管的下方通过若干分流管连接有若干散排流出结构,利用原有的雨污合流立管加高改造后形成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立管,雨水经由集水口流入散排出墙管且由周向散排管下方的散排流出结构流出,实现雨水不入收集生活污水的立管且对底层建筑无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污分流,尤其涉及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全面加强污水处理配套官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除干旱地区外,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过程,中高层建筑实现雨污立管改造成为雨污染防治行动中的一个重难点,目前常规的设计方法有新建改造雨污立管法、新建楼宇分流器法。其中新建改造雨污立管法一般仅适用于低层建筑外立管,对于高层及室内立管改造可实施性差,施工成本及难度很大;而新建楼宇分流器法建成后需持续维护管养,设备运行需电力支持,且降雨时本质上仍为雨污合流法排入雨水系统,无法彻底实现雨污分流,而雨污合流一起排出至污水处理系统或排入河道,会导致加重管网负荷或河道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能够解决雨污合流一起排出至市政雨水系统或排入河道,会导致加重管网负荷或河道污染的问题。

2、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包括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若干立管,还包括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周向散排管,每个所述立管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口,所述集水口与屋顶周向设置的女儿墙相邻接,所述女儿墙的下部设有散排出墙管,所述散排出墙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口连通,所述散排出墙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女儿墙与其下方一侧的所述周向散排管连通,所述周向散排管的下方通过若干分流管连接有若干散排流出结构。

4、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5、所述女儿墙的上部固定有连接支架。

6、所述连接支架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的下面,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其下部设有的向下向外延伸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的下方,所述倾斜段的末端设有向外延伸的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周向散排管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周向散排管。

7、所述连接支架包括连接主体部,所述连接主体部为开口朝下的凹形,所述女儿墙位于所述连接主体部的开口内,所述连接主体部与所述女儿墙之间通过连接栓固定连接。

8、所述连接主体部的侧面为h形,所述倾斜段位于所述连接主体部朝向屋顶外侧的一面,每个所述连接主体部连接有两根所述倾斜段。

9、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周向散排管与所述散排流出结构之间,且所述水平段不与分流管相互干涉。

10、所述散排出墙管包括水平管和倾斜管,所述水平管用于连通位于屋顶的所述集水口,所述倾斜管用于连通屋顶下方和外侧的所述周向散排管。

11、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所述周向散排管相互接通。

12、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所述周向散排管独立设置。

13、每个所述立管均由屋顶原有的雨污合流立管口加高改造构成。

1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利用原有的雨污合流立管加高改造后形成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立管,雨水经由集水口流入散排出墙管且由周向散排管下方的散排流出结构流出,实现雨水不入收集生活污水的立管且对底层建筑无不良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若干立管(1),还包括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周向散排管(5),每个所述立管(1)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口(2),所述集水口(2)与屋顶周向设置的女儿墙(3)相邻接,所述女儿墙(3)的下部设有散排出墙管(4),所述散排出墙管(4)的一端与所述集水口(2)连通,所述散排出墙管(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女儿墙(3)与其下方一侧的所述周向散排管(5)连通,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通过若干分流管(9)连接有若干散排流出结构(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女儿墙(3)的上部固定有连接支架(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面,所述连接支架(6)包括其下部设有的向下向外延伸的倾斜段(61),所述倾斜段(61)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所述倾斜段(61)的末端设有向外延伸的水平段(62),所述水平段(62)位于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周向散排管(5)。

<p>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6)包括连接主体部(60),所述连接主体部(60)为开口朝下的凹形,所述女儿墙(3)位于所述连接主体部(60)的开口内,所述连接主体部(60)与所述女儿墙(3)之间通过连接栓(8)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部(60)的侧面为H形,所述倾斜段(61)位于所述连接主体部(60)朝向屋顶外侧的一面,每个所述连接主体部(60)连接有两根所述倾斜段(6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62)位于所述周向散排管(5)与所述散排流出结构(7)之间,且所述水平段(62)不与分流管(9)相互干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排出墙管(4)包括水平管(41)和倾斜管(42),所述水平管(41)用于连通位于屋顶的所述集水口(2),所述倾斜管(42)用于连通屋顶下方和外侧的所述周向散排管(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所述周向散排管(5)相互接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所述周向散排管(5)独立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立管(1)均由屋顶原有的雨污合流立管口加高改造构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生活污水的若干立管(1),还包括沿着屋顶周向设置的若干周向散排管(5),每个所述立管(1)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口(2),所述集水口(2)与屋顶周向设置的女儿墙(3)相邻接,所述女儿墙(3)的下部设有散排出墙管(4),所述散排出墙管(4)的一端与所述集水口(2)连通,所述散排出墙管(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女儿墙(3)与其下方一侧的所述周向散排管(5)连通,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通过若干分流管(9)连接有若干散排流出结构(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女儿墙(3)的上部固定有连接支架(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面,所述连接支架(6)包括其下部设有的向下向外延伸的倾斜段(61),所述倾斜段(61)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所述倾斜段(61)的末端设有向外延伸的水平段(62),所述水平段(62)位于所述周向散排管(5)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周向散排管(5)。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屋顶雨污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6)包括连接主体部(60),所述连接主体部(60)为开口朝下的凹形,所述女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亮亮梅龙喜刘伟荣贺海涛张凯武葛宗敏庞东涛陈文龙杨喜范光庆杨鹏赵猛杨传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