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力器与拨钮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79510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1 00:50
一种倍力器与拨钮定位装置,包括一后齿轮箱以及一前齿轮箱;后齿轮箱于一后齿轮箱外壳内设置一后减速齿轮组,后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多角孔以及一传动轴;所述前齿轮箱于一前齿轮箱外壳内设置一前减速齿轮组;前齿轮箱外壳用以与后齿轮箱外壳可拆卸地结合;前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输入端以及一输出轴,输入端用以与所述传动轴连结,输出轴枢穿所述前齿轮箱外壳且具有一多角柱体;本技术借由前、后齿轮箱可拆卸地结合的设计,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减速比的前齿轮箱的方式,改变倍力器可放大输出的扭力倍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电动工具的辅助装置有关;特别涉及一种倍力器与拨钮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倍力器是于外壳内设置减速齿轮组,借由减速齿轮组于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减速比,使电动工具由所述输入端输入的扭力能被放大后由所述输出端输出,达到放大扭力的使用效果。

2、上述的倍力器虽可用于放大输入的扭力输出,但由于倍力器内的减速齿轮组的减速比固定不能改变。因此,使用者在有不同放大扭力倍数的使用需求时,会需要使用不同扭力放大倍率的倍力器。同一倍力器无法经由本身的改装,或者内部减速齿轮组的运行模式切换,就具有不同的放大输出的扭力倍数。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倍力器,借由后齿轮箱与前齿轮箱的外壳是可拆卸地结合的设计,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减速比的前齿轮箱的方式,可改变倍力器放大输出的扭力倍数。

2、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使倍力器的后减速齿轮组可通过所述第二外齿圈的移动,使所述第二外齿圈仅与第二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或者使所述第二外齿圈同时啮合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与第一行星齿轮架的卡合齿,借此两段式地调整所述后减速齿轮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减速比,改变倍力器可放大输出的扭力倍数。

3、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拨钮定位装置,能将拨钮的位置保持在一第一位置定位,或保持在一第二位置,使所述拨钮通过一勾杆可两段式地移动上述的第二外齿圈,对所述后减速齿轮组进行不同减速比状态的切换。

4、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倍力器,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一后齿轮箱以及一前齿轮箱,其中所述后齿轮箱包括一后齿轮箱外壳以及一后减速齿轮组;所述后减速齿轮组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内,所述后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多角孔以及一传动轴。所述前齿轮箱包括一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前减速齿轮组;所述前齿轮箱外壳用以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可拆卸地结合;所述前减速齿轮组设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内,所述前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输入端以及一输出轴,所述输入端用以与所述传动轴连结,所述输出轴枢穿所述前齿轮箱外壳且所述输出轴的自由端具有一多角柱体。

5、优选的,本技术的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前法兰部,所述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6、优选的,本技术配合所述后齿轮箱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前齿轮箱,包括一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用以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可拆卸地结合;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穿置于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内,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二输入端以及一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以与所述传动轴连结,所述第二输出轴枢穿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且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自由端具有一多角柱体;所述第二前齿轮箱的减速比大于所述前齿轮箱的减速比。

7、优选的,本技术的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第二前法兰部,所述第二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8、为了实现上述次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倍力器,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一齿轮箱外壳、一后减速齿轮组、一拨动件,以及一输出轴。所述齿轮箱外壳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各具有一输入轴孔与一输出轴孔,所述齿轮箱外壳内具有一挡止部,所述齿轮箱外壳的周围具有至少一拨动件穿孔。所述后减速齿轮组包括一第一外齿圈、一第二外齿圈、一第一行星齿轮架、一输入轴、一第二行星齿轮架以及一传动轴;所述第一外齿圈固定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内且邻接所述输入轴孔,所述第二外齿圈可沿所述轴向滑动地设于所述齿轮箱外壳的内侧,所述第二外齿圈的外周面具有一环形沟以及一离合部,所述离合部可离合地连结于所述挡止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的周围枢接多个第一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于所述第一外齿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的外周面具有一卡合齿,且中心连接一第一太阳齿;所述输入轴可转动地穿置于所述输入轴孔,所述输入轴沿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多角孔以及一输入太阳齿,所述输入太阳齿啮合于所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的内侧;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设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内且周围枢接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于所述第二外齿圈,所述第一太阳齿啮合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的内侧,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的中心。所述拨动件具有至少一拨动臂,各所述拨动臂穿过各所述拨动件穿孔且自由端伸入所述环形沟,用以拨动所述第二外齿圈沿轴向离开所述挡止部而与所述卡合齿啮合。所述输出轴可转动地穿置于所述输出轴孔,所述输出轴受所述传动轴驱动,且所述输出轴的末端是一多角柱体。

9、优选的,本技术设有一第三外齿圈固定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内且邻接所述输出轴孔;一第三行星齿轮架的周围枢接多个第三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于所述第三外齿圈;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的中心;所述传动轴的末端具有一传动太阳齿,所述传动太阳齿啮合于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内侧。

10、优选的,本技术的所述齿轮箱外壳包括一后齿轮箱外壳、一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环形盖,所述环形盖嵌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之间;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所述输入轴孔、所述至少一拨动件穿孔以及一后法兰部;所述挡止部是嵌槽且形成于所述环形盖的内周面,所述离合部是配合所述挡止部的凸块;所述第一外齿圈、所述第二外齿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是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内,所述传动轴枢穿所述环形盖;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有所述输出轴孔以及一前法兰部,所述前法兰部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所述第三外齿圈以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是设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内。

11、优选的,本技术至少一拨动件穿孔是圆弧孔且设有两个,所述两个拨动件穿孔位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周围的相反两侧;一罩壳环套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的周围,所述罩壳具有一拨钮孔以及两个轴杆,所述两个轴杆连接于所述罩壳的内侧;所述拨动件包括一拨钮以及一勾杆,所述拨钮以可沿所述轴向滑动的方式嵌设于所述拨钮孔,所述拨钮的内侧具有一勾爪;所述勾杆具有两个圈环部,两个圈环部可转动地环套于所述两个轴杆,所述至少一拨动臂具有两个,且所述两个拨动臂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圈环部,于所述两个圈环部之间连接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中间嵌入所述勾爪。

12、优选的,本技术的所述罩壳包括对合的一第一半壳以及一第二半壳,所述拨钮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对合处;所述第一半壳具有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邻接所述拨钮孔沿一轴向的相反两端,且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一第一弹簧,于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一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半壳具有一第一穿口以及一第二穿口,所述第一穿口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第二穿口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所述拨钮内侧还具有一第一插杆以及一第二插杆,所述勾爪位于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杆之间,所述第一插杆的末端具有一第一勾部,所述第二插杆的末端具有一第二勾部。其中设有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倍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一后齿轮箱以及一前齿轮箱,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前法兰部,所述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配合所述后齿轮箱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前齿轮箱,包括一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用以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可拆卸地结合;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穿置于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内,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二输入端以及一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以与所述传动轴连结,所述第二输出轴枢穿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且所述第二输出轴的末端具有一多角柱体;所述第二前齿轮箱的减速比大于所述前齿轮箱的减速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第二前法兰部,所述第二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5.一种倍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一第三外齿圈固定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内且邻接所述输出轴孔;一第三行星齿轮架的周围枢接多个第三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于所述第三外齿圈;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的中心;所述传动轴的末端具有一传动太阳齿,所述传动太阳齿啮合于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包括一后齿轮箱外壳、一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环形盖,所述环形盖嵌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之间;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所述输入轴孔、所述至少一拨动件穿孔以及一后法兰部;所述挡止部是嵌槽且形成于所述环形盖的内周面,所述离合部是配合所述挡止部的凸块;所述第一外齿圈、所述第二外齿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内,所述传动轴枢穿所述环形盖;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有所述输出轴孔以及一前法兰部,所述前法兰部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所述第三外齿圈以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设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拨动件穿孔是圆弧孔且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拨动件穿孔位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周围的相反两侧;一罩壳环套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的周围,所述罩壳具有一拨钮孔以及两个轴杆,所述两个轴杆连接于所述罩壳的内侧;所述拨动件包括一拨钮以及一勾杆,所述拨钮以可沿所述轴向滑动的方式嵌设于所述拨钮孔,所述拨钮的内侧具有一勾爪;所述勾杆具有两个圈环部,两个圈环部可转动地环套于所述两个轴杆,所述至少一拨动臂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拨动臂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圈环部,于所述两个圈环部之间连接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中间嵌入所述勾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包括对合的一第一半壳以及一第二半壳,所述拨钮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对合处;所述第一半壳具有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邻接所述拨钮孔沿一轴向的相反两端,且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一第一弹簧,于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一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半壳具有一第一穿口以及一第二穿口,所述第一穿口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第二穿口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所述拨钮内侧还具有一第一插杆以及一第二插杆,所述勾爪位于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杆之间,所述第一插杆的末端具有一第一勾部,所述第二插杆的末端具有一第二勾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中间的周围具有一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抵靠于所述第一穿口的内缘定位;所述第二定位杆中间的周围具有一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抵靠于所述第二穿口的内缘定位。

11.一种拨钮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拨钮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中间的周围具有一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抵靠于所述第一穿口的内缘定位;所述第二定位杆中间的周围具有一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抵靠于所述第二穿口的内缘定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倍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一后齿轮箱以及一前齿轮箱,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前法兰部,所述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配合所述后齿轮箱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前齿轮箱,包括一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用以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可拆卸地结合;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穿置于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内,所述第二前减速齿轮组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二输入端以及一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以与所述传动轴连结,所述第二输出轴枢穿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且所述第二输出轴的末端具有一多角柱体;所述第二前齿轮箱的减速比大于所述前齿轮箱的减速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一后法兰部;所述第二前齿轮箱外壳具有一第二前法兰部,所述第二前法兰部用以与所述后法兰部可拆卸地结合。

5.一种倍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虚拟的一轴向且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一第三外齿圈固定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内且邻接所述输出轴孔;一第三行星齿轮架的周围枢接多个第三行星齿轮,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外侧啮合于所述第三外齿圈;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的中心;所述传动轴的末端具有一传动太阳齿,所述传动太阳齿啮合于所述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倍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外壳包括一后齿轮箱外壳、一前齿轮箱外壳以及一环形盖,所述环形盖嵌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与所述前齿轮箱外壳之间;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具有所述输入轴孔、所述至少一拨动件穿孔以及一后法兰部;所述挡止部是嵌槽且形成于所述环形盖的内周面,所述离合部是配合所述挡止部的凸块;所述第一外齿圈、所述第二外齿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设于所述后齿轮箱外壳内,所述传动轴枢穿所述环形盖;所述前齿轮箱外壳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正宜洪崇胜
申请(专利权)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