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79477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1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下加强板、C柱后加强板和连接桥,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和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依次固定连接,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与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C柱下加强板的顶部与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与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桥的一端与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连接桥的另一端与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该结构能够提升后排乘员安全性,同时在成本和轻量化方面具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中大型车的需求逐年提升,中大型车对车体结构的碰撞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部分轴距较长的中大型车在c-ncap/c-iasi侧碰工况,侧碰壁障下端边界和后端边界几乎无法覆盖门槛梁和c柱,c柱整体无法有效承载碰撞载荷,易导致结构失效,从而造成侧碰过程中后门发生严重位移、甚至滑入乘员舱的巨大风险,严重影响后排乘员安全。

2、目前为了应对轴距较长的中大型车在侧碰过程中后门滑入乘员舱的风险,传统的方案是加强后门内部防撞梁、加强梁、锁扣和c柱加强板整体的材质、厚度和结构,通过强化结构来“硬抗”侧碰碰撞的巨大载荷。但是,传统方案的缺点在于优化成本和重量增加较多,但侧碰安全性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下加强板、c柱后加强板和连接桥,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和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一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4、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和所述连接桥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

5、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和所述c柱后加强板沿汽车的高度方向延伸。

6、可选地,还包括c柱上内板,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围设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强化模块。

7、可选地,所述第一强化模块包括第一加强框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加强框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架呈十字型,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框内,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加强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8、可选地,还包括c柱下内板,所述c柱下内板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c柱下内板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围设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二强化模块。

9、可选地,所述第二强化模块包括第二加强框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加强框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空腔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第二支撑架呈十字型,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框内,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加强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10、可选地,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横梁接口和顶盖后横梁接口,所述顶盖横梁接口靠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所述顶盖后横梁接口靠近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背离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的一端设置有后围接口;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后地板接口;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中地板接口;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后地板接口,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后地板接口。

11、可选地,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所述c柱后加强板和所述连接桥均为厚度1.2mm-1.5mm的高强度钢制成。

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侧围结构,通过设置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下加强板、c柱后加强板和连接桥,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和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依次固定连接,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与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c柱下加强板的顶部与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与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桥的一端与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连接桥的另一端与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使得汽车后侧围结构形成“井”字型的框架结构,“井”字型的框架结构提升了刚强度,可以实现侧碰时后端非变形区的“硬刚”功能,减少前端变形区的后门侵入量,提升乘员安全性,而且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无需增加整体结构厚度,保证轻量化水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下加强板、C柱后加强板和连接桥,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和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一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柱上内板,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围设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强化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模块包括第一加强框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加强框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架呈十字型,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框内,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加强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柱下内板,所述C柱下内板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C柱下内板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围设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二强化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强化模块包括第二加强框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加强框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空腔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第二支撑架呈十字型,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框内,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加强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横梁接口和顶盖后横梁接口,所述顶盖横梁接口靠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所述顶盖后横梁接口靠近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背离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的一端设置有后围接口;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后地板接口;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中地板接口;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后地板接口,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三后地板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所述C柱后加强板和所述连接桥均为厚度1.2mm-1.5mm的高强度钢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下加强板、c柱后加强板和连接桥,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和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前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顶部与所述后门框上端中加强板靠近所述后门框上端后加强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一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桥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后加强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柱上内板,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c柱上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围设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强化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模块包括第一加强框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加强框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相匹配,所述第一支撑架呈十字型,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框内,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加强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震于忠娟王添琪赵晗宇阚洪贵江天一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