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1、一般地,在车辆的前面冲撞中,作为降低乘员的伤害的方法,有效的是防止作为乘员搭乘空间的驾驶室变形,为此设置有各种装置。作为这些装置之一,近年来,在比驾驶室靠车辆前侧吸收冲撞能量的构造得以普及。
2、在车辆的前面冲撞中,例如,需要考虑车辆前进方向侧整个面与冲撞体冲撞的全重叠冲撞、车辆前进方向侧一侧与冲撞体冲撞的偏移冲撞或者车辆前进方向侧上侧与冲撞体冲撞的钻入冲撞等多种冲撞方式。
3、另外,在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为了驱动电动马达,具有在车辆前部搭载有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的逆变器部的情况。
4、在逆变器部生成车辆行驶所需的高电压,在因车辆的前面冲撞等而发生了变形或断线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急剧的异常反应。
5、因此,谋求在各种冲撞方式中,通过在车体前部构造中吸收冲撞能量,防止逆变器部损伤的构造。
6、对于上述的要求,前保险杠增强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借助连结体与上构件、散热器支架上构件、前侧构件、散热器支架下部连结,所述连结体是将第一连结构件到第四连结构件一体成型而成的。因而,提出如下的构造,在冲撞体与长度方向的端部冲撞那样的微小的重叠冲撞的情况下,支承该长度方向的端部而将冲撞载荷向主体侧传递,进行能量吸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02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未考虑全重叠冲撞或者钻入冲
2、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在多种前面冲撞方式中都防止逆变器部的变形的车体前部构造。
3、方式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体前部构造,设置于供乘员搭乘的驾驶室的车辆前侧,其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面板框架部,在车辆前侧面部构成在车宽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上扩大的骨架;一对前侧框架,在车宽方向下方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辆下侧面部形成有从车辆前侧端部朝向车辆后侧的凹状的滑动槽部,并且在车辆前侧端部与所述散热器面板框架部结合;子框架,在所述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下部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子框架的车辆前侧端与所述散热器面板框架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结合;逆变器部,配设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产生向车辆驱动用马达供应的电压;前横梁,在所述逆变器部的车辆前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前侧框架结合;一对上框架增强件,在车辆上方侧车宽方向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比所述前横梁靠车辆前侧处朝向车辆前部下侧弯曲,并且在比所述散热器面板框架部靠车辆后侧处与所述前侧框架及所述子框架结合;以及散热器辅助框架,在所述散热器面板框架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在车辆下侧端部处将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下部面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形成于所述前侧框架的所述滑动槽部卡合的凸部。
4、方式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将所述散热器辅助框架朝向车辆后侧投影的面和将所述上框架增强件朝向车辆前侧投影的面具有从车辆前进方向侧观察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重复部。
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在多种前面冲撞方式中都能够防止逆变器部的变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前部构造,设置于供乘员搭乘的驾驶室的车辆前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前部构造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前部构造,设置于供乘员搭乘的驾驶室的车辆前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