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型灯箱,其包括一框架、多个发光条以及一盖板。框架具有一底部、多个侧壁以及由底部与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发光条设置在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其中每一发光条包括一导光条以及至少一光源。导光条具有至少一光出射面与至少一光入射面,且导光条除了光入射面以外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光源配置在导光条的光入射面旁,其中光源所产生的光进入导光条之后,微结构会破坏其全反射而使光线从光出射面射出。盖板架设在框架上且覆盖在发光条的上方,其中盖板与框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10毫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发光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多个发光条以形成光场的薄型灯箱。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不断提升,使得发光二极管在许多领域已渐渐取代日光灯与白炽灯泡,例如需要高速反应的扫描器灯源、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或前光源以及汽车的仪表板照明、交通信号灯、一般的照明设备,以及投影机的光源等。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现象不是借由加热发光或放电发光,而是属于冷性发光,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寿命长达十万小时以上。此外,发光二极管更具有反应速度快(约为10—9秒)、体积小、低用电量、低污染、高可靠度、适合量产等优点,所以发光二极管所能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且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已经有人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显示器的背光模块中。也就是以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点光源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要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能够均匀混光以构成一个均匀的面光源,设置在这些发光二极管上方的扩散板往往需与这些发光二极管维持足够的距离。如美国专利技术专利US6,654,088 「Liquid crystaldisplay device」说明了一种灯箱,在灯管间设置凸锥状的单一反射结构,借由改变锥状顶角、高度及灯管间距来增加光线的集中与均匀化。但是,其灯箱间距须维持在约18mm,才可达到良好的均匀化效果,导致灯箱无法进一步薄化。因此,背光模块整体的厚度无法再减少,因而影响显示器薄化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型灯箱,其可以克服传统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会有厚度 无法进一步薄化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薄型灯箱,其包括一框架、多个发光条以及一盖板。框架具有一底 部、多个侧壁以及由底部与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发光条设置在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其 中每一发光条包括一导光条以及至少一光源。导光条具有至少一光出射面与至少一光入射 面,且导光条除了光入射面以外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光源配置在导光条的光 入射面旁,其中光源所产生的光进入导光条之后,微结构会破坏其全反射而使光线从光出 射面射出。盖板架设在框架上且覆盖在发光条的上方,其中盖板与框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小于10毫米。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盖板上具有扩散图案。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具有扩散图案的盖板的雾度介于70% 90%。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薄型灯箱还包括一扩散膜,贴附在盖板的表面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扩散膜与盖板的整体雾度介于70% 90%。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的底部具有反射性质。4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薄型灯箱中的导光条还包括一反射层,位于导光条除了光出射面以及光入射面以外的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相邻的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远离光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的尺寸随着远离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增大。 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薄型灯箱,其包括一框架、多组发光条以及一盖板。框架具有一底部、多个侧壁以及由底部与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多组发光条设置在框架的容纳空间内,其中每一组发光条包括一第一发光条以及一第二发光条,第一与第二发光条紧邻设置,且相邻的两组发光条之间相距一固定距离,其中第一与第二发光条分别包括一导光条以及至少一光源。导光条具有至少一光出射面与至少一光入射面,导光条除了光入射面以外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光源配置在导光条的光入射面旁,其中光源所产生的光进入导光条之后,微结构会破坏其全反射而使光线从光出射面射出。盖板架设在框架上且覆盖在发光条的上方,其中盖板与框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10毫米。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发光条与第二发光条的一端相接触且其另一端相分离,且第一发光条与二发光条之间具有一夹角,其介于40 130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发光条与第二发光条并排平躺在框架的底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框架的底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上。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发光条与第二发光条彼此背对背直立排列于实施例中,上述的盖板上具有扩散图案。实施例中,上述具有扩散图案的盖板的雾度介于70% 90% 。-实施例中,上述的薄型灯箱,还包括一扩散膜,贴附在盖板的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在本专利技术的-90%,实施例中,上述扩散膜与盖板的整体雾度介于70%^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的底部具有反射性质。实施例中,上述的薄型灯箱中的导光条还包括一反射层,位于导光条除了光出射面以及光入射面以外的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相邻的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远离光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的尺寸随着远离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增大。 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薄型灯箱内所采用的发光条上具有特殊的设计,其可以使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在射出导光条之后产生特定的光场分布。因此,上述发光条所产生的光线可在很短距离即能产生均匀的混光效果,因而可薄化灯箱的整体厚度。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数个实施例的薄型灯箱的剖面示意图。 图2至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薄型灯箱内的发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E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发光条的导光条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多个实施例的发光条的光场示意图。 图IIA至图IIB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型灯箱的光场分布图以及光场强 度分布图。 图12A至图12B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型灯箱的光场分布图以及光场强 度分布图。 图13A至图13B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型灯箱的光场分布图以及光场强 度分布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框架10a :底部10b :侧壁12 :发光条14 :盖板15 :反射层16 :光学膜组S :容纳空间D :距离110 :光源110a、110b :光线120 :导光条122 :光出射面124 :光入射面126 :微结构d:间距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薄型灯箱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 薄膜灯箱包括框架10、发光条12以及盖板14。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在盖板14上还包括设 置有光学膜组16。 框架10具有一底部10a、多个侧壁10b以及由底部10a与侧壁10b所构成的一容 纳空间S。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0的底部10a具有反射性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框架10 的底部10a及侧壁10b都具有反射性质。 盖板14架设在框架10上且覆盖在发光条12的上方。特别是,盖板14与框架10 的底部10a之间的距离D小于10毫米。在一实施例中,盖板14具有扩散性质,也就是说, 盖板14本身为具有扩散图案的设计。在一实施例中,具有扩散图案的盖板14的雾度介于 70% 90% 。在另一实施例中,盖板14可为单纯的透明盖板,而且在盖板14表面还包括覆 盖有一扩散膜,换句话说,在盖板14上方的光学膜组16之中有一层膜层为扩散膜。在一实 施例中,此扩散膜与盖板的整体雾度介于70% 90%。 一般而言,目前现有的直下式灯箱CN 101769449 A 扩散板雾度约大于90%。然而,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灯箱,包括:一框架,其具有一底部、多个侧壁以及由该底部与该些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多个发光条,设置在该框架的该容纳空间内,其中每一发光条包括一导光条,其具有至少一光出射面与至少一光入射面,该导光条除了该光入射面以外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至少一光源,配置在该导光条的该光入射面旁,其中该光源所产生的光线进入该导光条之后,该些微结构会破坏其全反射而使光线从该光出射面射出;以及一盖板,架设在该框架上且覆盖在该些发光条的上方,其中该盖板与该框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10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薄型灯箱,包括一框架,其具有一底部、多个侧壁以及由该底部与该些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多个发光条,设置在该框架的该容纳空间内,其中每一发光条包括一导光条,其具有至少一光出射面与至少一光入射面,该导光条除了该光入射面以外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至少一光源,配置在该导光条的该光入射面旁,其中该光源所产生的光线进入该导光条之后,该些微结构会破坏其全反射而使光线从该光出射面射出;以及一盖板,架设在该框架上且覆盖在该些发光条的上方,其中该盖板与该框架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小于10毫米。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盖板上具有扩散图案。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具有扩散图案的该盖板的雾度介于70% 90%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还包括一扩散膜,贴附在该盖板的表面上。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扩散膜与该盖板的整体雾度介于70% 90%之间。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框架的底部具有反射性质。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导光条还包括一反射层,位于该导光条除了该光出射面以及该光入射面以外的表面。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导光条的相邻的该些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该些间距随着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灯箱,其中该导光条的该些微结构的尺寸随着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增大。10. —种薄型灯箱,包括一框架,其具有一底部、多个侧壁以及由该底部与该些侧壁所构成的一容纳空间;多组发光条,设置在该框架的该容纳空间内,其中每一组发光条包括一第一发光条以及一第二发光条,该第一与第二发光条紧邻设置,且相邻的两组发光条之间相距一固定距离,其中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晖雄,杨文勋,鲍友南,许沁如,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