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合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75711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增大单位占有空间的驱动力、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及剪切力、提高耐久性并且降低驱动时的卡合噪音的啮合链。该啮合链通过由连结销(131)在链长度方向上连结多个各自具有钩状部(121、111)的外链板(120)和内链板(110)而成。该外链板(120)和内链板(110)在链宽度方向无间隙地配置有多个,并且,上述钩状部的背面与驱动用链轮(101)卡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组装在驱动装置中的啮合链,所述驱动装置用在各种制造领域的制造设备、运输领域的输送设备、医疗福祉领域的护理设备、艺术领域的舞台设备等中,使被驱动物相对于设置面平行地进退移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驱动装置存在使用相互啮合并一体升降的一对啮合链、即所谓的卡链(chuck chain)使重物等被驱动物升降移动的驱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公知的啮合链500,如图8和图9所示,在左右成一对地分离配置且具有钩状部511的内链板510上压入嵌合有前后一对衬套530,来形成内链节单元,利用压入嵌合到外链板520的前后一对销孔中的前后一对连结销531,将多个上述内链节单元沿链长度方向连结起来,所述外链板520配置在链宽方向的最外侧且具有钩状部521。 衬套530中外嵌有滚子532,通过将该滚子532与对置配置的一对驱动用链轮501卡合,啮合链500 —边分别从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偏转一边使互相对置的内链板510的钩状部511彼此及外链板520的钩状部521彼此在沿链长度方向错开半个节距的状态下啮合,从而啮合链500 —体直线状以独立状态被驱动。 而且,在一对驱动用链轮501外方位置处于分离状态的各个啮合链500,其行驶轨迹由导向板502来规定,该导向板502被设置为滚子532在一对内链板510的对置内表面滑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7092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图1) 然而,在公知的啮合链500中,滚子532与驱动用链轮501卡合来传递驱动力,因此,需要的空间大于沿链长度方向传递驱动力的内链板510和外链板520所在的空间,存在啮合链500的占有空间变大的问题。 而且,从驱动用链轮501传递到滚子532的驱动力作用于连结销531的中央部,并传递到左右一对的内链板510或外链板520,因此,连结销531上产生大的弯曲方向应力和剪切力,存在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进而,驱动用链轮501旋转时,滚子532向从半径方向朝向驱动用链轮501的齿碰撞的方向卡合,因此,存在驱动时卡合噪音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以往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增大单位占有空间的驱动力、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及剪切力、提高耐久性并且降低驱动时的卡合噪音的啮合链。 本技术方案1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解决上述课题,S卩一种啮合链,通过连结销在链长度方向连结多个各自具有钩状部的外链板和内链板而成,所述啮合链对置配置于一对驱动用链轮,并且一边偏转一边使相互对置的钩状部彼此啮合而成为一体,并且,利用上述一对驱动用链轮一边偏转一边使钩状部彼此啮合脱离而分开,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链板和内链板在链宽度方向无间隙地配置有多个且可弯曲地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钩状部的背面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合。 本技术方案2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即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啮合链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外链板由引导板和中间板构成,该引导板位于链宽度方向两侧方的最外侧,该中间板在该引导板的内侧同列配置且在背面具有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合的齿,上述内链板在链长度方向及链宽度方向与上述引导板和中间板交替配置且在背面具有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合的齿。 本技术方案3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即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啮合链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引导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被设定为,比链节距长上述内链板与连结销的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 本技术方案4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即在技术方案3所述啮合链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间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被设定为,比上述引导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长该中间板与连结销的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 本技术方案5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即在技术方案2 技术方案4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啮合链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连结销具有向上述引导板的外侧突出的导向部。 本技术方案6涉及的专利技术以如下方式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即在技术方案2 技术方案5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啮合链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中间板及内链板构成为,在一对销孔的内表面压入耐磨损的衬套,该衬套与上述连结销直接滑动。 本专利技术的啮合链,通过由连结销在链长度方向连结多个各自具有钩状部的外链板和内链板而成,所述啮合链对置配置于一对驱动用链轮,且通过一边偏转一边使相互对置的钩状部彼此啮合而成为一体,并且,通过上述一对驱动用链轮一边偏转一边使钩状部彼此啮合脱离而分开,从而,能够通过驱动用链轮的旋转,来匀速且迅速地传递被升降物的升降动作等的驱动力。 S卩,本技术方案1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外链板和内链板在链宽度方向无间隙地配置有多个且可弯曲地连接在一起,并且钩状部的背面与驱动用链轮卡合,从而,不占有沿链长度方向传递驱动力的内链板和外链板以外的空间,因此能够增大单位占有空间的驱动力,即与以往的滚链式比较,在横向上能够变紧凑。 并且,由驱动用链轮所传递的驱动力从外链板和内链板均匀作用于连结销的宽度方向,因此,能够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并且与以往的滚链式比较,能够使施加于连结销的剪切力分散而减轻,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进而,由于能够任意设计钩状部的背面和驱动用链轮的形状,因此通过设计为卡合时不产生碰撞的形状,能够降低驱动时的卡合噪音。 而且,本技术方案2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啮合链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外链板由引导板和中间板构成,该引导板位于链宽度方向两侧方的最外侧的引导板和在该引导板的内侧同列配置且在背面具有与驱动用链轮卡合的齿的中间板构成,内链板在链长度方向和链宽度方向与引导板和中间板交替配置并且在背面具有与驱动用链轮卡合的齿,从而,由引导板准确规定驱动用链轮与啮合链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因此设置于内链板的齿与驱动用链轮的卡合精度提高,从而,通过向所有外链板和内链板均匀地传递驱动力,能够进一步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及剪切力,能够提高链的耐久性,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驱动时的卡合噪音。 另外,本技术方案3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啮合链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引导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被设定为,比链节距长内链板与连结销的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从而,沿推进方向传递驱动力时,该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被填满,所有内链板均匀地与连结销接触,因此,通过均匀地传递驱动力,能够进一步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及剪切力,能够提高链的耐久性。 另外,本技术方案4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啮合链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中间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被设定为,比引导板的前后一对销孔的间隔长该中间板与连结销的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从而,沿推进方向传递驱动力时,该嵌合间隙的长度的量被填满,所有中间板均匀地与连结销接触,因此,通过均匀地传递驱动力,能够进一步减轻连结销的弯曲方向的应力及剪切力,能够提高链的耐久性。 另外,本技术方案5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在技术方案2 技术方案4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啮合链所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连结销具有向引导板的外侧突出的导向部,因此能够将该导向部与设置于啮合链的两侧方的导向槽等卡合,从而通过准确地规定啮合链的行驶路径,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用链轮的卡合精度,并进一步降低驱动时的卡合噪音。 另外,本技术方案6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啮合链,在技术方案2 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啮合链,通过由连结销在链长度方向上连结多个各自具有钩状部的外链板和内链板而成,所述啮合链对置配置于一对驱动用链轮,并且通过一边偏转一边使相互对置的钩状部彼此啮合而成为一体,并且,所述啮合链利用上述一对驱动用链轮一边偏转一边使钩状部彼此啮合脱离而分开,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链板和内链板在链宽度方向无间隙地配置有多个且可弯曲地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钩状部的背面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12-9 2008-313003一种啮合链,通过由连结销在链长度方向上连结多个各自具有钩状部的外链板和内链板而成,所述啮合链对置配置于一对驱动用链轮,并且通过一边偏转一边使相互对置的钩状部彼此啮合而成为一体,并且,所述啮合链利用上述一对驱动用链轮一边偏转一边使钩状部彼此啮合脱离而分开,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链板和内链板在链宽度方向无间隙地配置有多个且可弯曲地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钩状部的背面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合。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啮合链,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链板由引导板和中间板构成,该引导板位于链宽度方向两侧方的最外侧,该中间板在该引导板的内侧同列配置且在背面具有与上述驱动用链轮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敏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