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板加工,具体指一种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及设备。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生产技术中,对于长度超过0.5米的单面和双面柔性板通常称为长尺寸柔性板,基于卷对卷(roll-to-roll,r2r)工艺能够高效地处理长卷材料,且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由此已经成为生产加工此类柔性板的主流的生产方式。在柔性板材的制造过程中,金属导线通常会被覆盖上一层聚酯(pet)或者聚酰亚胺(pi)保护膜,以提供绝缘保护。这两种保护膜都需要经过压合和烘烤固化步骤,以确保它们能够与金属导体紧密粘结。
2、压合过程涉及到将pet或pi保护膜与金属导线通过高温和压力压合在一起,以实现良好的机械和电气连接。随后,烘烤固化步骤会在特定的温度和气氛下进行,以促进保护膜的化学交联,进而增强其物理性能和耐热性,确保长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3、然而,由于pet和pi保护膜以及金属导线本身在温度变化下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在温度变化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形变速率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会导致绝缘层与金属导线之间的界面出现应力,进而引起产品翘曲、皱褶、形变,最终影响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此外,常规烘烤过程中的降温方式均为自然冷却,由此存在降温不均匀风险,这也使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更容易出现不规则形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长尺寸柔性板烘烤固化过程中保护膜以及金属导线形变速率不匹配,产品易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及设备。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降温组件相互连通,且所述加热组件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降温组件的物料输入端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升温腔之间相对独立设置,多个所述降温腔之间相对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半成品的传输方向上,多个所述升温腔中的温度由20℃逐渐增加至200℃,相邻所述升温腔的温度差异不超过15℃;在所述第二半成品的传输方向上,多个所述降温腔中的温度由200℃逐渐降低至20℃,相邻所述降温腔的温度差异不超过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成品在所述加热组件中的移动速度为0.2~1.0m/min,且加热时间为0.5~2h,所述第二半成品在所述降温组件中的移动速度为0.2~1.0m/min,且降温时间为0.5~2h。
6.根据权
7.一种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进行长尺寸柔性板的压合加工,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烘箱内部设有多个支撑辊,任意所述加热组件及所述降温组件中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辊,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辊在所述隧道烘箱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待加工柔性板依次套设于多个所述支撑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机构包括上压板及下压板,待加工柔性板设置于所述上压板及所述下压板之间,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压板相对靠近/远离以压合/释放所述待加工柔性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放卷机构、所述压合机构、所述收卷机构、多个所述升温腔中的升温器以及多个所述降温腔中的降温器分别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降温组件相互连通,且所述加热组件的物料输出端与所述降温组件的物料输入端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升温腔之间相对独立设置,多个所述降温腔之间相对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半成品的传输方向上,多个所述升温腔中的温度由20℃逐渐增加至200℃,相邻所述升温腔的温度差异不超过15℃;在所述第二半成品的传输方向上,多个所述降温腔中的温度由200℃逐渐降低至20℃,相邻所述降温腔的温度差异不超过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尺寸柔性板压合控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成品在所述加热组件中的移动速度为0.2~1.0m/min,且加热时间为0.5~2h,所述第二半成品在所述降温组件中的移动速度为0.2~1.0m/min,且降温时间为0.5~2h。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思猛,邹海春,宁欢欢,梁丽,邓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安捷利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