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及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7396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8 1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及应用,属于农业害虫生态治理技术领域;该野花组合,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白车轴草、白晶菊、芫荽、万寿菊、紫花地丁、松果菊、滨菊、蓝蓟、除虫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野花缓冲带营造富花生境,通过花朵的芳香性与潜在化感作用,营造特定高密度植被区域,显著提升包括寄生蜂、捕猎蜂等多类群自然天敌数量,提升广谱性害虫捕食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生态治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及应用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单一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导致农业景观单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降低,生境破碎化,这些问题已被证实是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农田中传粉生物及自然天敌为代表的有益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近年来逐步减少,特别是害控蜂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减少,显著影响了害虫的数量。

2、现有技术中的针对寄生蜂物种进行扩繁的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通常仅针对单一害虫进行防控。此类物种通常对其他物种很难具有良好的防控效益,针对大面积集约化种植某种特定作物,如樟子松,茶树,棉花等具有较好效益,但对于常规农业景观中种植作物较为多样化的场景则效果不显著。特别是针对农田中存在的广谱性害虫缺乏防控效果,这也导致此类生态防控技术在常规农业景观害虫防控的应用较少,对于中国农业特有景观格局与农业种植多样性现状而言,实际应用较少,存在缺陷与空白。

3、并且仅针对单一物种进行扩繁,容易产生局部群落失衡与入侵现象。此类技术与专利通常仅针对某一特定物种进行扩繁并释放到特定场地中。此类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特定害虫防控的功能,但容易与一定区域内原生的寄生蜂类产生竞争,并进一步导致外来入侵现象,不利于长久提升所在区域害虫控制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此类方案同时容易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部分稀有物种生态位丧失,容易造成区域性物种灭绝,对保护区域稀有物种不利。

4、仅针对寄生蜂类,缺乏针对捕食蜂类的相关技术。相关技术主要针对寄生蜂类,考虑到捕食性蜂类生理特性,其扩繁难度很高,目前尚缺乏相关技术。这就进一步导致相关技术针对某些广谱性害虫缺乏有效防控能力。

5、容易形成抗性,释放某类特定物种容易导致目标害虫借由突变产生协同进化,可能导致抗性,进一步增加后续害虫防控难度。

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农业景观中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除发展有机农业、实施间套作等传统措施外,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农田景观结构,促进生境异质性;另一方面则需要营造农田有益昆虫所适应的生境和植被结构,完善植物多样性,为农田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生态资源。

7、基于以上现状,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营造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热点区域,促进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提升,同时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活动密度,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调控害控蜂群种群活动密度的野花组合。

2、本专利技术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野花组合的应用。

3、本专利技术第三目的是提供野花组合的种植与管理方法及野花缓冲带的空间布局。

4、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8-12%、白车轴草4-8%、白晶菊8-12%、芫荽6-10%、万寿菊10-14%、紫花地丁8-12%、松果菊10-14%、滨菊10-14%、蓝蓟8-12%、除虫菊8-12%。

6、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9-11%、白车轴草5-7%、白晶菊9-11%、芫荽7-9%、万寿菊11-13%、紫花地丁9-11%、松果菊11-13%、滨菊11-13%、蓝蓟9-11%、除虫菊9-11%。

7、优选的,所述野花组合用于促进害控蜂类数量和/或类群多样性。

8、优选的,所述害控蜂类包括营寄生蜂类和捕食性蜂类。

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的应用,将所述野花组合播种构建农田野花缓冲带。

10、优选的,所述野花缓冲带的空间布局为:设置于农田种植区外围,所述农田种植区宽度为50-60m,所述野花缓冲带宽度为0.5-2m,所述农田种植区和所述野花缓冲带交错分布。

1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的种植与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1)野花种子采收保存、筛选、湿研处理;

13、2)野花缓冲带平整前期处理:调整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之后翻耕、灌溉;

14、3)野花混种与播种:将步骤1)湿研处理后的野花种子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野花种子比例混匀或者将混匀后野花种子与营养土混合,然后在野花缓冲带上耕地、开垄及播种;

15、4)发芽期管理:确保土壤湿润度,一段时间后施加有机肥,在寒冷气候条件下,覆膜处理;

16、5)开花期管理:确保土壤湿润度、施加有机肥及疏苗处理;

17、6)后期管理:使用自播留种、刈割与保留植株的管理方法。

18、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野花缓冲带的空间布局为:设置于农田种植区外围,所述农田种植区宽度为50-60m,所述野花缓冲带宽度为0.5-2m,所述农田种植区和所述野花缓冲带交错分布。

19、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土壤ph值为6.0-7.5,有机质含量>2%。

20、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野花种子与营养土的质量比为1:3,所述营养土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40%-50%泥炭腐殖土、20%-30%珍珠岩或蛭石、5%-10%蛋壳或骨粉、5%-10%蛭石矿物肥料、10%-15%珍珠岩或轻质园艺土。

21、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耕地深度为15-20cm,开垄间距为20-30cm,深度为2-3cm,播种量为4-6g/m2。

22、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土壤湿润度为15%-20%,7-14天后施加有机肥,使用量为12-18g/m2,有机肥含氮、磷、钾的比例为3:1.5:2.5。

23、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的土壤湿润度为20%-25%,有机肥的使用量为22-28g/m2,有机肥含氮、磷、钾的比例为4:2:3。

24、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的自播留种方法为:在花期结束后的第3-5周,保留每平方米5-8株健康植株,并在植株上保留花穗,定期收集成熟的野花种子;所述刈割方法为:在花期结束后的第5-7周刈割,面积为每平方米的5%-8%;所述保留植株方法为:在花期结束后的第7-9周,保留每平方米3-5株多年生植物。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6、(1)本专利技术通过野花缓冲带营造富花生境,通过花朵的芳香性与潜在化感作用,营造特定高密度植被区域,显著提升包括寄生蜂、捕猎蜂等多类群自然天敌数量,提升广谱性害虫捕食能力。

27、(2)本专利技术的野花缓冲带不仅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害虫数量,从而减少了农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8、(3)本专利技术野花缓冲带的建设相对成本较低,因其依赖于天然植物群落的自然生长,无需大规模引入外来物种或频繁的管理干预,在建设和维护野花缓冲带的初期阶段,与传统的生态修复方法相比,其投资成本仅为其十分之一,大规模推广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8-12%、白车轴草4-8%、白晶菊8-12%、芫荽6-10%、万寿菊10-14%、紫花地丁8-12%、松果菊10-14%、滨菊10-14%、蓝蓟8-12%、除虫菊8-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9-11%、白车轴草5-7%、白晶菊9-11%、芫荽7-9%、万寿菊11-13%、紫花地丁9-11%、松果菊11-13%、滨菊11-13%、蓝蓟9-11%、除虫菊9-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野花组合用于促进害控蜂类数量和/或类群多样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害控蜂类包括营寄生蜂类和捕食性蜂类。

5.权利要1-2中任意一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的应用,将所述野花组合播种构建农田野花缓冲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野花缓冲带的空间布局为:设置于农田种植区外围,所述农田种植区宽度为50-60m,所述野花缓冲带宽度为0.5-2m,所述农田种植区和所述野花缓冲带交错分布。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8-12%、白车轴草4-8%、白晶菊8-12%、芫荽6-10%、万寿菊10-14%、紫花地丁8-12%、松果菊10-14%、滨菊10-14%、蓝蓟8-12%、除虫菊8-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害控蜂类数量的野花组合,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花种:蓝花鼠尾草9-11%、白车轴草5-7%、白晶菊9-11%、芫荽7-9%、万寿菊11-13%、紫花地丁9-11%、松果菊11-13%、滨菊11-13%、蓝蓟9-11%、除虫菊9-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浩徐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