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72626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3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包括第一座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座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座板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座板,还包括,第三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座板、所述第二座板转动连接;抗拉机构,沿所述第三座板周向设置,所述抗拉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座板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座板连接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可相互轴向和/或径向位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三座板和抗拉机构,在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之间建立良好的抗拉结构,使其抵抗更大轴向、径向抗拉力,有效避免了三个座板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保障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常用的减隔震支座主要有双曲面减隔震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金属阻尼减隔震支座以及粘滞阻尼减隔震支座等。上述减隔震支座对于常规桥梁建筑结构以及常规地震烈度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是对于高烈度地震区其功能就略显单一。

2、高烈度地震区,尤其是九度及以上地震区,桥梁及建筑减隔震装置不仅需要具备常规的减隔震功能,还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长周期地震作用等,但现有的减隔震支座大多功能单一,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扭向力抗拉功能,在高烈度地震区,上座板与下座板容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现有的减隔震支座难以满足高烈度地震区的实际工况要求。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实际工况下,除了设置减隔震支座,往往需要在桥梁或者建筑结构中额外设置抗拉结构,以满足高烈度地震区的实际工况要求,但这也导致抗震结构体系过于复杂,给施工、设计带来诸多不便,过多的额外产品结构也导致桥梁建设经济性差、维养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扭向力抗拉功能,有效避免了上座板与下座板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保障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包括第一座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座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座板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第三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座板、所述第二座板转动连接

4、抗拉机构,沿所述第三座板周向设置,所述抗拉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座板连接的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座板连接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可相互轴向和/或径向位移。

5、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支撑件周向设置多个轮轴,其通过所述轮轴与支撑轮连接,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轴线偏心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与所述轮轴之间设有轴承。

8、进一步的,所述轮轴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端部通过紧固件与限位板连接,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轮轴接触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支撑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为设有开口朝向所述支撑轮的筒状结构,其周向设有多个沿径向贯通所述第二支撑件侧壁的卡槽,所述支撑轮插入所述卡槽并与所述卡槽转动连接,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底抵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的外径小于其所在的所述卡槽的径向宽度。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的轮面为弧面,其可与所述卡槽的其中一侧壁相抵并能够在该侧壁上滚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轴向和/或径向位移。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座板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球面副和第二球面副,其通过所述第一球面副与所述第一座板转动配合,通过所述第二球面副与所述第二座板转动配合。

14、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5、1)在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围成的空间内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三座板和抗拉机构,能够在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之间建立良好的抗拉结构,使其抵抗更大轴向、径向抗拉力,有效避免了三个座板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保障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

16、2)该设计结构简单,将抗拉机构集成在减震装置内,能够灵活适应现场复杂且狭小的建筑环境,便于施工和后期维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包括第一座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座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座板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支撑件周向设置多个轮轴,其通过所述轮轴与支撑轮连接,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轴线偏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与所述轮轴之间设有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端部通过紧固件与限位板连接,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轮轴接触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支撑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设有开口朝向所述支撑轮的筒状结构,其周向设有多个沿径向贯通所述第二支撑件侧壁的卡槽,所述支撑轮插入所述卡槽并与所述卡槽转动连接,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底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的外径小于其所在的所述卡槽的径向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的轮面为弧面,其可与所述卡槽的其中一侧壁相抵并能够在该侧壁上滚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轴向和/或径向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5、6、8、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座板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球面副和第二球面副,其通过所述第一球面副与所述第一座板转动配合,通过所述第二球面副与所述第二座板转动配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减隔震装置,包括第一座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座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座板之间保持间隙的第二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支撑件周向设置多个轮轴,其通过所述轮轴与支撑轮连接,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轴线偏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与所述轮轴之间设有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端部通过紧固件与限位板连接,所述紧固件远离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轮轴接触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支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生斌宋振东杨文石增昊曲源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