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U形连接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U形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9417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形连接器,包括主基板,副基板,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副基板通过中支板与主基板连接;主基板、第一翼板、中支板和副基板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接线端子的对接腔室,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叠合构造有引脚;在对接腔室的腔体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和槽孔;接线端子置于对接腔室内,止挡部与接线端子的装配部对配,以对接线端子进行限位。通过一块基板冲压、折弯,一体成型,构造出对接腔室和双层引脚结构,缩小了连接器体积,能够在更为窄小的空间使用。双层引脚结构提高了引脚强度,能够负荷更大的电压和电流;通过设置止挡部能够对接线端子快速拔插,拆装方便,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u形连接器。


技术介绍

1、u形接线端子具有通用安装脚,安装在导轨或pcb板上,顶部封闭式安装螺丝,螺丝固定配件底部设置u形腔用以容纳接线端子,通过旋拧螺丝的方式固定和释放接线端子,如附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螺丝型固定的u形接线端子,该类型端子存在以下问题:

2、a.底部的u型母端子片和顶部的螺丝、螺帽需要分别加工,再进行装配固定,然后再与公端子对接,装配固定,生产工艺较多,流程周期长。

3、b.公、母端子对接时,需要旋拧端子实现装配固定,装配和拆卸时间较长。

4、c.旋拧螺丝固定接线端子时旋拧程度难以控制,旋拧紧固过度,容易导致接线端子表面电镀层脱落受损,旋拧不到位,应力不够,导致接线端子接触不良,连接不稳定。

5、基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u形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u形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螺丝型固定的u形接线端子,生产加工工艺多,周期长,需要花较长时间装配或拆卸,装配时旋拧程度难以控制,容易导致接线端子电镀层受损和电性连接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形连接器,包括端子本部和端子副部,所述沿主基板边长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翼板,所述第一翼板上构造有引脚;所述端子副部具有副基板,所述副基板通过中支板与主基板连接;所述主基板和副基板至少部分板面相对,所述第一翼板向垂直于主基板端面的同侧方向弯折,能够使所述主基板、一对第一翼板、中支板和副基板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接线端子的对接腔室;

3、在所述对接腔室的腔体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和槽孔,所述槽孔用于提供止挡部容纳和动作的空间;所述止挡部与接线端子的装配部对配,以对接线端子进行限位。

4、优选的,所述端子本部和所述端子副部由同一基板冲裁折弯形成,并在冲裁后的基板上还构造有一对第二翼板;

5、在折弯前,所述主基板、中支板和副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形成主体板,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分别镜像设置在所述主体板两侧;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围绕主体板折叠,围合构成对接腔室以及双层引脚结构。

6、优选的,所述第二翼板包括连接板和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翼板包括过渡板,腔板和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形状相同且并列重叠,形成叠合的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7、优选的,在所述副基板的单侧,第二引脚端、连接板和所述副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副基板的单侧,第一引脚端、过渡板、腔板和所述主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

8、所述端子本部和所述端子副部分别折弯构成c形,两者c形开口方向一致且内外叠层放置,使得所述第二引脚端和所述第一引脚端叠合构成双层引脚结构。

9、优选的,所述腔板、过渡板和第一引脚端、第二引脚端和连接板顺次连接,所述腔板与主基板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相对连接处镜像设置,折叠后重叠出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第二引脚端、第一引脚端、过渡板和腔板顺次连接为一体,所述连接板与中支板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在连接处镜像设置,折叠后重叠出双层引脚结构。

11、优选的,止挡部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夹片;在所述主基板上构造有窗口,所述弹性夹片的至少一端固定在窗口侧壁上;

12、所述弹性夹片具有凹进所述对接腔室内部的曲弧状弹性夹臂,以对插装进所述对接腔室内的接线端子夹持固定。

13、优选的,所述止挡部包括限位弹片,所述限位弹片沿着对接端子的装配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弹片靠近对接腔室开口的一端固定在槽孔侧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向对接腔室内部翘起;

14、所述止挡部向对接腔室内部移动,与对接腔室内的接线端子对配,对接线端子进行限位,所述止挡部从槽孔向对接腔室外退出,以解除限位,释放接线端子。

15、优选的,所述止挡部包括弹性夹片和限位弹片;

16、所述弹性夹片设置在所述主基板上,并具有透过所述主基板上窗口凹进对接腔室的曲弧状弹性夹臂;

17、所述限位弹片靠近对接腔室开口的一端固定在副基板上,所述副基板的另一端透过副基板的槽孔向对接腔室内部倾斜翘起。

18、优选的,在所述主体板外围设有保护套壳,以维持固定对接腔室形状以及叠合的双层引脚结构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20、(1)通过一块基板冲压、折弯,一体成型,构造出对接腔室,用于容纳接线端子和进行端子对接,缩小了连接器整体结构体积,能够在更为窄小的空间使用。

21、(2)在一体折弯成型出对接腔室的过程中,构造出双层引脚结构,提高了引脚强度,载流能力增强,导通功率更大,能够负荷更大的电压和电流,能够达到电缆的载流。

22、(3)通过在对接腔室的上、下壁面上设置弹性夹片、限位弹片,无需额外装配固定,就能够对接线端子快速拔插,拆装方便,随插随用,省时省力,且不会因应力难以控制导致接线端子表面电镀层损伤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部和所述端子副部由同一基板冲裁折弯形成,并在冲裁后的基板上还构造有一对第二翼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翼板包括连接板和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翼板包括过渡板,腔板和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形状相同且并列重叠,形成叠合的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基板的单侧,第二引脚端、连接板和所述副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在所述主基板的单侧,第一引脚端、过渡板、腔板和所述主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板、过渡板和第一引脚端、第二引脚端和连接板顺次连接,所述腔板与主基板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相对连接处镜像设置,折叠后重叠出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第二引脚端、第一引脚端、过渡板和腔板顺次连接为一体,所述连接板与中支板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在连接处镜像设置,折叠后重叠出双层引脚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止挡部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夹片;在所述主基板上构造有窗口,所述弹性夹片的至少一端固定在窗口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包括限位弹片,所述限位弹片沿着对接端子的装配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限位弹片靠近对接腔室开口的一端固定在槽孔侧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向对接腔室内部翘起;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包括弹性夹片和限位弹片;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板外围设有保护套壳,以维持固定对接腔室形状以及叠合的双层引脚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部和所述端子副部由同一基板冲裁折弯形成,并在冲裁后的基板上还构造有一对第二翼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翼板包括连接板和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翼板包括过渡板,腔板和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形状相同且并列重叠,形成叠合的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基板的单侧,第二引脚端、连接板和所述副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在所述主基板的单侧,第一引脚端、过渡板、腔板和所述主基板顺次连接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板、过渡板和第一引脚端、第二引脚端和连接板顺次连接,所述腔板与主基板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相对连接处镜像设置,折叠后重叠出所述双层引脚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安吉金爱钗吴陈冉张军辉冯保军倪勤华张明蔡雷李克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意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