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变速箱制造技术_技高网

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444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4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包括第一变速箱壳体、第二变速箱壳体以及布置在其之间的差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座,在第二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通过差速器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上,其中,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一引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二引流结构,以将用于所述变速箱飞溅润滑的油液引入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引流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流到差速器壳体的油液引入到差速器壳体的内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变速箱润滑,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速箱。


技术介绍

1、随着当代汽车对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变速器的效率变成了变速器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目标,而降低变速器搅油损失又是提高变速器效率的一个有效办法。同时,考虑到变速器润滑油是变速器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减少润滑油油量还可以降低变速器成本。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在变速器开发中倾向于采用更低的油位和更少的油量。而由于变速器油量的减少,变速器内部零件润滑状况和差速器的润滑状况可能受到影响。

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一个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较少润滑油油量的情况下提高变速器内部零件以及差速器的润滑状况。

2、此外,本申请的其它方面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具体而言,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

4、一种变速箱,包括第一变速箱壳体、第二变速箱壳体以及布置在其之间的差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座,在第二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通过差速器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上,其中,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一引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二引流结构,以将用于所述变速箱飞溅润滑的油液引入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引流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流到差速器壳体的油液引入到差速器壳体的内部中。

5、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流结构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包括直线区段和与直线区段连接的圆弧区段,所述直线区段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所述圆弧区段沿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延伸。

6、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引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二导油筋沿油液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油筋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导油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油液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油筋能够将油液引导到差速器轴承处。

7、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导油筋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变速箱壳体的突出结构之间构造有导油口,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口流动到构造在差速器壳体上的窗口中。

8、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下方与所述圆弧区段间隔开地设置有集油筋。

9、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流结构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周缘上的导油孔,所述导油孔朝向差速器壳体的轴承内圈安装面设置。

10、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沿油液流动方向在所述导油孔的下游设置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沿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二轴承座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油液流动方向。

11、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流结构还包括导油垫片,所述导油垫片布置在所述差速器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在所述导油垫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漏油孔,所述导油垫片将从所述导油孔流向其的油液中的一部分导入到差速器的半轴口处,并通过漏油孔将另一部分导入到差速器轴承处。

12、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引流结构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外侧的缺口和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侧的螺旋油槽,所述缺口设置在差速器壳体的轴承内圈安装面上,所述螺旋油槽与所述缺口连通。

13、可选地,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引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侧上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螺旋油槽连通,并延伸经过差速器壳体内侧上的平垫片区域和球垫片区域。

14、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包括:

15、本申请的变速箱在变速箱的前后壳体以及差速器壳体的内外侧上都设置有润滑特征,不但能够在润滑油量较少的情况下保证变速箱壳体之内齿轮的飞溅润滑,减小飞溅动力损失,提高变速箱的效率,还能够充分利用飞溅的润滑油进行差速器的润滑,提高差速器的内部耐磨性,以避免差速器的磨损失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箱,包括第一变速箱壳体、第二变速箱壳体以及布置在其之间的差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座,在第二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通过差速器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一引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二引流结构,以将用于所述变速箱飞溅润滑的油液引入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引流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流到差速器壳体的油液引入到差速器壳体的内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结构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包括直线区段和与直线区段连接的圆弧区段,所述直线区段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所述圆弧区段沿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二导油筋沿油液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油筋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导油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油液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油筋能够将油液引导到差速器轴承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油筋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变速箱壳体的突出结构之间构造有导油口,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口流动到构造在差速器壳体上的窗口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下方与所述圆弧区段间隔开地设置有集油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周缘上的导油孔,所述导油孔朝向差速器壳体的轴承内圈安装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沿油液流动方向在所述导油孔的下游设置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沿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二轴承座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油液流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还包括导油垫片,所述导油垫片布置在所述差速器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在所述导油垫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漏油孔,所述导油垫片将从所述导油孔流向其的油液中的一部分导入到差速器的半轴口处,并通过漏油孔将另一部分导入到差速器轴承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流结构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外侧的缺口和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侧的螺旋油槽,所述缺口设置在差速器壳体的轴承内圈安装面上,所述螺旋油槽与所述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侧上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螺旋油槽连通,并延伸经过差速器壳体内侧上的平垫片区域和球垫片区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包括第一变速箱壳体、第二变速箱壳体以及布置在其之间的差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轴承座,在第二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差速器壳体分别通过差速器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二轴承座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一引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处设置有第二引流结构,以将用于所述变速箱飞溅润滑的油液引入到所述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引流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流到差速器壳体的油液引入到差速器壳体的内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结构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一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包括直线区段和与直线区段连接的圆弧区段,所述直线区段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所述圆弧区段沿主减从动齿的搅油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第一轴承座向外延伸的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二导油筋沿油液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油筋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导油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油液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油筋能够将油液引导到差速器轴承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导油筋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变速箱壳体的突出结构之间构造有导油口,油液能够通过所述导油口流动到构造在差速器壳体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亮郁李巍曹芳华鲍爱建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