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液芯及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4321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3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液芯及均温板,吸液芯用于安装在壳体上,壳体具有盖板。吸液芯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第一导流槽用于与盖板共同围成第一毛细管道,第一毛细管道和第二导流槽用于连接热源区域和散热区域。第一导流槽上设有供工作液及其蒸汽通过的毛细通孔,第一毛细管道和第二导流槽内形成的汽液界面作为相变界面,在吸热端提供蒸发界面,在散热端提供冷凝界面,并形成毛细压力,以驱动冷凝的工作液回流至热源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毛细压力和提高工作液向热源区域的回流速度,从而提高均温板的传热能力。通过调控毛细通孔和第一毛细管道的尺寸,能够同时实现高毛细压力和大流量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液芯及均温板


技术介绍

1、均温板是一种常用的导热元件,包括壳体、吸液芯和工作液。壳体内部形成腔体,吸液芯和工作液位于腔体内。均温板在使用时,壳体的盖板接触热源,均温板上与热源正对的区域为热源区域,热源区域以外设有散热区域。吸液芯具有丝网、烧结铜粉、微柱阵列、沟槽、泡沫金属等多种结构,具备毛细性能,能够吸附工作液。

2、均温板工作时,热源区域的工作液受热蒸发后,蒸汽溢出吸液芯并流动至壳体的蒸汽腔内。蒸汽离开热源区域后冷凝放热,变回液体,在吸液芯的作用下回流至热源区域。上述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过程循环进行,将热源区域的部分热量转移至散热区域,降低热源区域与散热区域的温差,达到均温效果。

3、现有技术中,吸液芯的毛细压力有限或者不能够调控,限制了均温板的工作长度和导热效率;尤其是在抗加速度的情况下毛细压力有限,导致导热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停止工作。如目前普遍采用的丝网结构和有些泡沫结构的吸液芯,工作液在上流动时,毛细力来自于丝之间或者丝与外壳板形成的毛线结构,毛细能力差;或者其流动路径为吸液芯自身不规则的多孔结构,内部流动路径曲折,液体流动阻力大,而且无效路径也很多。现有的一些紧密编织的丝条结构或者纤维结构,虽然毛细力加强,但孔隙率低,流动阻力大,毛细流量往往偏小。沟槽结构或者近似沟槽结构的吸液芯近几年也被广泛的研发,这主要是得力于这种材料的可加工性;但沟槽结构为开放流体通道,毛细能力较差,导致工作液的流动速度较慢和毛细流量小的缺点,降低了均温板的导热能力。因此好的吸液芯必须同时具有高毛细力和大毛细流量的优点,这样才能加速工作液的循环,提高均温板的导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液芯及均温板,用于提高工作液向热源区域的回流速度,以提高均温板的降温能力。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液芯,用于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盖板,所述吸液芯具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用于与所述盖板共同围成第一毛细管道;

4、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用于连接热源区域和散热区域,以使所述散热区域冷凝的工作液在毛细压力作用下,能够经所述第一毛细管道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

5、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蒸汽腔,所述蒸汽腔位于所述吸液芯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吸液芯上设有毛细通孔,所述毛细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蒸汽腔,以供所述工作液及其蒸汽在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蒸汽腔之间流动。

6、优选地,所述吸液芯还具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位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蒸汽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槽用于连接所述热源区域和所述散热区域,以使所述散热区域冷凝的工作液在毛细压力作用下,能够经所述第二导流槽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

7、优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一端用于放置在所述热源区域,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二端用于放置在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第一端的所述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第二端的所述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以增大使所述工作液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的毛细压力。

8、优选地,所述吸液芯还具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毛细管道包括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毛细管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连通,以供所述工作液及所述工作液的蒸汽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毛细管道之间流动。

9、优选地,所述连接通道包括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与所述盖板共同围成第二毛细管道。

10、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均温板,包括上述的吸液芯,还包括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用于接触热源,所述盖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导流槽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毛细管道。

11、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蒸汽腔,所述蒸汽腔位于所述吸液芯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吸液芯上设有毛细通孔,所述毛细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蒸汽腔,以供所述工作液及其蒸汽在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蒸汽腔之间流动。

12、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3、吸液芯的第一导流槽用于与盖板围成第一毛细管道,第一毛细管道是具有确定方向的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梯形、半圆形、优弧弓形、劣弧弓形或者与这些接近的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如沟槽结构或开放结构(包括丝网、烧结铜粉、泡沫结构),本技术中的工作液由散热区域回流至热源区域的过程中,是沿第一毛细管道流动,而非沿内部有堵塞的路径流动,因此工作液的流动阻力更小,流动路程更短,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液向热源区域的回流速度,进而提高传热能力。

14、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第一毛细管道设有毛细通孔,使第一毛细管道和第二导流槽内的汽液界面共同提供毛细压力,从而增大热源区域与散热区域间的毛细压差,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液向热源区域的回流速度,进而提高传热能力。通过调控毛细通孔和第一毛细管道的尺寸大小,能够同时实现高毛细压力和大流量的特性。改变了传统方案中毛细压力和工作液流量的随机性和难以调控的缺点。

15、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位于热源区域的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小于位于散热区域的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以进一步增大使工作液回流至热源区域的毛细压力。

16、本技术的均温板具有与吸液芯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液芯,用于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具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用于与所述盖板共同围成第一毛细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蒸汽腔,所述蒸汽腔位于所述吸液芯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吸液芯上设有毛细通孔,所述毛细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蒸汽腔,以供所述工作液及其蒸汽在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蒸汽腔之间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还具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位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蒸汽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槽用于连接所述热源区域和所述散热区域,以使所述散热区域冷凝的工作液在毛细压力作用下,能够经所述第二导流槽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一端用于放置在所述热源区域,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二端用于放置在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第一端的所述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第二端的所述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以增大使所述工作液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的毛细压力。

<p>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还具有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毛细管道包括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毛细管道通过所述连接通道连通,以供所述工作液及所述工作液的蒸汽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毛细管道之间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包括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与所述盖板共同围成第二毛细管道。

7.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或6所述的吸液芯,还包括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用于接触热源,所述盖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导流槽共同围成所述第一毛细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蒸汽腔,所述蒸汽腔位于所述吸液芯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吸液芯上设有毛细通孔,所述毛细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蒸汽腔,以供所述工作液及其蒸汽在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蒸汽腔之间流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液芯,用于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具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用于与所述盖板共同围成第一毛细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蒸汽腔,所述蒸汽腔位于所述吸液芯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吸液芯上设有毛细通孔,所述毛细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蒸汽腔,以供所述工作液及其蒸汽在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蒸汽腔之间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还具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位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蒸汽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流槽用于连接所述热源区域和所述散热区域,以使所述散热区域冷凝的工作液在毛细压力作用下,能够经所述第二导流槽回流至所述热源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一端用于放置在所述热源区域,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的第二端用于放置在所述散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道第一端的所述毛细通孔的有效毛细半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毛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刚卢俏柔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顺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