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配件,具体地,涉及一种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汽车的例如悬架系统、前驱系统、转向机以及稳定杆等通常需要预先安装至前副车架上,通过前副车架与前机舱结构进行组装实现装配连接,但是此种方式,使得汽车整体结构较为复杂,零部件较多现场安装效率低且制造工序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机舱结构及车辆,该前机舱结构能够简化零部件结构和数量,使得整车结构更为简单,同时也能够简化复杂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机舱结构,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安装梁主体,所述安装梁主体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前驱系统。
3、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凸出于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凸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
4、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上设置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凸部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装配槽口,所述第一凸部的背离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安装槽口,所述装配槽口和安装槽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构造为能够使得所述前驱系统的第一连接部自所述装配槽口进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凸部,并使得所述安装槽口能够避让所述第一连接部。
5、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上
6、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的与所述前纵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7、可选地,所述前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布置,所述安装梁主体还包括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以及两个所述前纵梁呈u形布置,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前驱系统用作连接两个所述前纵梁的加强结构。
8、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9、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或者,两个所述前纵梁平行布置。
10、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避让口,用以避让与所述前驱系统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二避让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
11、可选地,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
12、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
13、可选地,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凹于所述前纵梁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前驱系统的第二连接部。
15、可选地,所述第二横梁上还设置有第四安装部,用于安装转向机。
16、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第五安装部,用于安装悬架系统。
17、可选地,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第一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分别用于安装所述悬架系统的两个摆臂。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之间。
19、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包括两安装结构以及位于两所述安装结构之间的第四避让口,两所述安装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避让口用于避让所述第三连接部。
20、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避让口,用以避让与所述前驱系统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二避让口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上方。
21、可选地,所述第五安装部还包括第二配合结构,用于安装所述悬架系统的稳定杆。
22、可选地,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之间。
23、可选地,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包括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内凹于所述前纵梁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
24、可选地,所述安装梁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件。
25、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机舱结构。
2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前机舱结构,该前机舱结构通过在安装梁主体的前纵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从而能够实现将例如前驱系统直接安装至前纵梁上,避免了例如相关技术中前驱系统需要通过前副车架进行组装连接的方式,能够实现简化零部件结构和数量,使得整车结构更为简单,便于整车轻量化设计,同时也能够简化复杂的制造工艺和现场总装的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27、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安装梁主体,所述安装梁主体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前驱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凸出于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凸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上设置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凸部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装配槽口,所述第一凸部的背离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安装槽口,所述装配槽口和安装槽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构造为能够使得所述前驱系统的第一连接部自所述装配槽口进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凸部,并使得所述安装槽口能够避让所述第一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上设置有所述装配槽口,和/或,所述第一凸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顶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一避让口。
5.根据权利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布置,所述安装梁主体还包括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以及两个所述前纵梁呈U形布置,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前驱系统用作连接两个所述前纵梁的加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或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避让口,用以避让与所述前驱系统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二避让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凹于所述前纵梁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之间用于连接所述前驱系统的第二连接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上还设置有第四安装部,用于安装转向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第五安装部,用于安装悬架系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第一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分别用于安装所述悬架系统的两个摆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包括两安装结构以及位于两所述安装结构之间的第四避让口,两所述安装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摆臂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避让口用于避让所述第三连接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避让口,用以避让与所述前驱系统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二避让口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上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安装部还包括第二配合结构,用于安装所述悬架系统的稳定杆。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安装梁主体,所述安装梁主体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前驱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凸出于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凸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上设置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凸部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装配槽口,所述第一凸部的背离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安装槽口,所述装配槽口和安装槽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部构造为能够使得所述前驱系统的第一连接部自所述装配槽口进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后连接于所述第一凸部,并使得所述安装槽口能够避让所述第一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底侧上设置有所述装配槽口,和/或,所述第一凸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顶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一避让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与所述前纵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布置,所述安装梁主体还包括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以及两个所述前纵梁呈u形布置,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驱系统,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前驱系统用作连接两个所述前纵梁的加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具有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或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还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避让口,用以避让与所述前驱系统连接的传动轴,所述第二避让口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朝阳,崔强,张鸿钧,廖平纬,姜大修,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