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4263118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其于一容器内布置渗出液流道,该渗出液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横向布置,用以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的顶端直向布置,用以提供渗出液直向流动的通道;于容器内成型多个层叠的固态层,该第一流道位于最底层的固态层,该第二流道的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且该第二流道由该最底层的固态层向上延伸,且该第二流道的顶端位于最顶层的固态层内,或超过最顶层的固态层的顶面;于最顶层的固态层挖设一凹部,该凹部的底部连通该第二流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渗出液通道连通仿体伤口的仿体,可准确地实验伤口渗出液对负压创伤治疗系统的影响。
技术介绍
真空伤口愈合治疗(Vacuum Assisted Closure, V. A. C. Therapy),或负压创伤治 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即y,简称为NPWT),为辅助性物理疗法的一种,其原理 是利用负压泵结合封口贴布与具生物兼容性的孔隙材料,在伤口内形成负压环境,外加负 压使得孔隙材料体积縮小,间接造成伤口向中紧縮,由材料分子剪应力牵引边界细胞,促进 细胞分裂增生,加速伤口愈合,负压经孔隙材料在伤口内传递,除吸引细胞间组织液流动, 间接促进血管增生与局部血液循环外,尚可将伤口内的细菌脓血及过多的组织液抽出,可 避免水肿,减少发炎机会,提供潮湿的愈合环境、保护伤口进而减少伤口愈合需要时间。 而在传统的负压创伤治疗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经由实际进行临床验证测试后, 方能得知所开发治疗系统的相关物理或生物疗效性能,目前一般是以动物活体作为实验载 体,例如以猪、兔子或老鼠模拟临床伤口情形,然无论如何,动物体质及组织结构终究与人 体存在着相当地差异,再加以人道主义及保护动物意识的抬头,动物实验规定也逐渐严格, 致使产品开发时程受到极大限制。 为改善以上以人体或动物实验所存在的缺失,相关领域业者研发出类似人体组织 装置(称为假体或仿体)来仿真疗效或测试器材功能,目前临床上数种公认可代替人体组 织的固态仿体,如固态水、聚苯乙烯、亚克力、热塑料(thermoplastic)及明胶仿体等,此类 仿体通常制成块状或其它简单的几何构造作为模拟验证使用,其中又以明胶(动物性蛋 白质)使用最为广泛,在食品上,明胶可以制成各种软糖、慕斯、果冻、肉冻、蛋糕等,在药品 上,明胶可以制成硬胶囊,软胶囊,糖衣锭等,在生医上,明胶可制作人工敷料、人工皮肤、仿 体组织,因此由明胶材料可以制作出光滑而富有弹性的凝胶体,强度可由明胶浓度来调整, 明胶在温度40度以上就渐渐融化成溶胶,冷却到30度时又凝结成凝胶,是可逆性的亲水胶 体,因此,利用明胶的不同组成成分可制作不同厚度与不同弹性的明胶结构,以仿真皮肤的 表皮层、内皮层与真皮层等各皮层,并于各皮层成型有通道,于该通道内输入血液仿体,以 模拟皮层内的血管。 由上所述可知,现有仿体的血液仿体流道是设置于各皮层,不同皮层的血液仿体 流道互不相通,即使最接近仿体模拟伤口的皮层所设置的血液仿体流道也被覆盖于伤口底 部,并无法流出伤口 ,然而实际上人体的血液或体液可在人体各皮层间流动,亦即正常人体 伤口处于随时有血液或体液等渗出液渗出伤口的状态,而现有仿体均无法真实模拟此一状 态,也因此无法精确获得伤口渗出液产生时和负压间及系统间相互关的实验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失,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尤指一种具有渗出液通道连通仿体伤口的仿体,可准确实验伤口渗出液对负压创伤治疗系统的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于一容器内部布置渗出液流 道,该渗出液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构成,该第一流道横向布置,该第 一流道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的顶端直向布置,该第二流道提供渗出液 直向流动的通道;于容器内成型多个层叠的固态层,该第一流道位于最底层的固态层,该第 二流道的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且该第二流道由该最底层的固态层向上延伸,且该第二 流道的顶端位于最顶层的固态层内,或超过最顶层的固态层的顶面;于最顶层的固态层挖 设一凹部,该凹部的底部连通该第二流道。 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仿体结构,包含多层固态层,该些多层固态层相互层叠形成,该些多层固态层至少包括一第一固态层以及叠设于该第一固态层顶面的一第二固态层;至少一渗出液流道,该渗出液流道设置于该些多层固态层内,该渗出液流道由相互连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以及至少一第二流道所构成,该第一流道横向布置于该第一固态层内,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直向布置,提供渗出液直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的底端连通该第一流道,且该第二流道的顶端位于该第二固态层顶端或贯穿该第二固态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 图1至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制造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设置仿真伤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实施例结构,以及渗出液的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与真实伤口进行包扎测试的比较表; 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另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容器 11-第一流道 111-输入端 112-输出端 12-第二流道 121-第二流道的底端 122-第二流道的顶端 13-第一固态层 14-第二固态层 141-凹部 15-人工皮层 151-孔洞 16-夷女茅斗 17-贴布 20-容器 21-第一流道 22-第二流道 23、24、25-固态层 251-凹部 Dl-第一流道与该容器内面底部的距离 HI-溶融状态仿体原料浇灌高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与功效,而以下附图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辅助说明,但本案的技术手段并不限于所列举图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仿体的制造流程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首先于一容器10内部布置渗出液流道10的第一流道11,该第一流道11横向布置,用以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通常该第一流道11由多个相互连通的流道构成的流道网络,图中仅显示该第一流道ll的断面结构,呈现一管状结构,该第一流道ll具有一输入端111以及一输出端112,该输入端111是提供渗出液输入该第一流道11,该输出端112是提供渗出液流出该第一流道11,以模拟血液或体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情形。该第一流道11与该容器10内面底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D1,其作用将说明于后,至于该第一流道11可由支架等支撑装置支持以定位于一定高度,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技术,在此不予赘述。 如图2所示,于该第一流道11约中央段部位设置多个第二流道12,该第二流道12 为细长型直型管状结构,该第二流道12的底端121与该第一流道11相连通,该第二流道12 的顶端122直向布置延伸一定长度,该第二流道12可由支架等支撑装置支持以定位保持直 立状态。 如图3所示,将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灌入容器IO,该溶融状态仿体原料的浇灌高 度H1高于该第一流道11且不高于该第二流道12的顶端122,静置一段时间,待溶融状态的 仿体原料冷却凝结成型为第一固态层13 ;该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是采用明胶(gelatin)与 水的混合原料,此外,可由冰箱或低温冷藏柜等冷却装置辅助该第一固态层13凝结成型, 将盛装有溶融状态仿体原料的容器放入冷却装置中静待一定时间(例如三十分钟),确保 该第一固态层13已凝结成型,即可进行下一步骤。 如图4所示,将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灌入容器10内的该第一固态层13顶面,再 静置及冷却一段时间后,该第二次浇灌的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可凝结成型为第二固态层 14 ;必须说明的是,该第一固态层13及第二固态层14所采用的溶融状态仿体原料的明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于一容器内部布置渗出液流道,该渗出液流道包括至少一第一流道,以及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的至少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横向布置,该第一流道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的顶端直向布置,该第二流道提供渗出液直向流动的通道;于该容器内成型多层固态层,该第一流道位于最底层的一第一固态层,该第二流道的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且该第二流道由该第一固态层向上延伸,且该第二流道的顶端位于最顶层的一第二固态层内,或超过该第二固态层的顶面;于该第二固态层设置一凹部,该凹部的底部连通该第二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于一容器内部布置渗出液流道,该渗出液流道包括至少一第一流道,以及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的至少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横向布置,该第一流道提供渗出液横向流动的通道,该第二流道的顶端直向布置,该第二流道提供渗出液直向流动的通道;于该容器内成型多层固态层,该第一流道位于最底层的一第一固态层,该第二流道的底端与该第一流道连通,且该第二流道由该第一固态层向上延伸,且该第二流道的顶端位于最顶层的一第二固态层内,或超过该第二固态层的顶面;于该第二固态层设置一凹部,该凹部的底部连通该第二流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容器内成型该些多层固 态层的步骤包括重复进行浇灌溶融状态仿体原料及冷却成型为该些固态层的步骤。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两次浇灌溶融状态仿体 原料及冷却成型为该些固态层,其步骤包括将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灌入该容器,且该溶融状态仿体原料的浇灌高度高于该第一流 道且不高于该第二流道的顶端;静置一段时间,待该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凝结冷却成型为该第一固态层; 再度浇灌该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于该第一固态层的顶面;再静置一段时间,待第二次浇灌的该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凝结冷却成型为该第二固态层。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完成该第一固态层冷却成 型的步骤后,再浇灌至少一层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于该第一固态层与该第二固态层之间 形成至少一层的中间固态层。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为由多个相互连 通的流道构成的流道网络。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流道为一管状结构,该 第一流道具有至少一输入端以及至少一输出端,该输入端提供渗出液输入该第一流道,该 输出端提供渗出液流出该第一流道。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流道为一细长型直型 管状结构,该第二流道的底端与该第一流道相连通,该第二流道的顶端直向延伸一定长度。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溶融状态的仿体原料为明 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罗华胡长霖余东铭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