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车身,特别涉及一种下车身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下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现阶段,随着人们对车辆驾乘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辆操控的稳定性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新能源车辆,例如采用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车型,由于电池包的设置,会对整车的轴荷分布造成影响,而不利于车辆操控稳定性的提升。
2、此外,在搭载有电池包的新能源车型中,用于车辆前排座椅安装的座椅安装横梁一般包括前后间隔布置的前横梁和后横梁,同时下车身中的中通道通常也均延伸至与前横梁连接。此时,对于座椅安装横梁中的后横梁,其除仅与左右两侧的门槛梁连接外,与其它下车身骨架结构之间并无连接,这容易导致后横梁中部的座椅安装点刚度较弱,会影响前排座椅安装后的动刚度,而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下车身结构,以有利于提升车辆操控的稳定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下车身结构,包括下车身骨架,以及设于所述下车身骨架上的电池包;
4、所述下车身骨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
5、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前横梁和后横梁,且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前后方向的中部,或靠近所述电池包前后方向的中部设置。
6、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内设有与所述后横梁上下对应布置的加强横梁,且
7、进一步的,从整车上下方向来看,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加强横梁位于左右两侧的b柱之间。
8、进一步的,所述下车身骨架具有中通道,所述中通道的后端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并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连接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纵梁。
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纵梁为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多根,且各所述加强纵梁均靠近所述后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下车身骨架具有中通道,所述中通道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后横梁,且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与所述中通道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由其中一侧的所述门槛梁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门槛梁,所述中通道横跨所述前横梁,并在所述中通道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前横梁的避让部;或者,
12、所述前横梁为分设在所述中通道左右侧的两段,各段所述前横梁通过连接板与所述中通道相连。
13、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梁;
14、各侧所述支撑梁均位于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之间,并相对于所述前横梁以及所述后横梁倾斜布置;
15、各侧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前横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上,且各侧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后横梁的一端连接在所门槛梁上,或者,各侧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前横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门槛梁上,且各侧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后横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上。
16、进一步的,所述下车身骨架具有连接在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密封面板;
17、所述密封面板位于所述电池包的上方,并呈环形,且所述密封面板,以及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密封面板内部镂空处的部分共同构成车身地板。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9、本技术所述的下车身结构,通过使得座椅安装横梁中的后横梁位于电池包前后方向的中部,或靠近电池包前后方向的中部设置,如此可利用后横梁在电池包前后方向上居中布置,有助于使电池包前后重量相对于后横梁均布,有利于保持整车的轴荷前后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提升车辆操控的稳定性。
20、此外,电池包内设置与后横梁上下对应布置的加强横梁,并使得后横梁和加强横梁相连,可通过加强横梁增加后横梁的刚度,实现后横梁上座椅安装点刚度的提升。使得后横梁以及加强横梁位于两侧b柱之间,也可借助b柱增加后横梁的刚度,能够更好地提升后横梁上座椅安装点的刚度。
21、其次,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的加强纵梁的设置,可利用加强纵梁增加后横梁的刚度。使得加强纵梁为间隔布置的多根,并均靠近后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可配合于后横梁上的座椅安装点分布,提升加强纵梁的加强效果。使得中通道延伸至后横梁,且与后横梁也连接,可利用中通道增加后横梁,以及后横梁上座椅安装点的刚度。
22、再者,前横梁在两侧门槛梁之间贯穿设置,可保证前横梁在两侧门槛梁之间连接强度,也可保证前横梁所形成的横向传力通道的贯通性,中通道底部设置避让部,则可在便于中通道向后延伸的同时,也利于中通道和前横梁之间的连接。使得前横梁为分设在中通道左右侧的两段,可在中通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使其后延至后横梁,能够降低中通道的加工成本,各段前横梁通过连接板与中通道连接,则能够便于两侧前横梁与中通道之间的连接。
23、另外,在中通道两侧设置倾斜布置的支撑梁,可利用支撑梁在前、后横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增加后横梁位置的刚度。通过设置呈环形的密封面板,并使得密封面板和电池包位于其内部的部分共同构成车身地板,可形成ctb结构,而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24、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下车身结构。
25、本技术所述的车辆与上述下车身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贺志杰,张书任,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