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结构及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976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1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润滑结构及变速器,润滑结构包括导油槽板,所述导油槽板的内侧依次形成有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所述第一油槽、第三油槽和第二油槽的底部依次升高,所述第三油槽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构成第一导油孔和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分别用于包裹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外侧。变速器包括润滑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变速器静态情况下,油位面在与第二齿轮底部齿顶接触处,就能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搅动时被导油槽板反溅的油液润滑第二齿轮和中间轴,降低所需的润滑油油量,减轻变速器的重量,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结构的,具体涉及一种润滑结构及变速器


技术介绍

1、汽车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主要部件,主要依靠齿轮的传动比来改变速度。齿轮的润滑能够大大减少齿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齿轮间的机械磨损,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

2、对于后驱变速器中间轴上的多个齿轮安装结构特殊,最中间的第二从动齿轮最小,且第二从动齿轮的周边比较空旷,搅出的油向箱体分散,因此需要提高润滑油的油位线至第二齿轮底部齿轮的齿根处,才能润滑中间的第二从动齿轮和中间轴,导致需要的润滑油较多,增加变速器的重量,影响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结构及变速器,在变速器静态情况下,油位面在与第二齿轮底部齿顶接触处,就能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搅动时被导油槽板反溅的油液润滑第二齿轮和中间轴,降低所需的润滑油油量,减轻变速器的重量,降低能耗。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润滑结构,包括导油槽板,所述导油槽板的内侧依次形成有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所述第一油槽、第三油槽和第二油槽的底部依次升高,所述第三油槽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构成第一导油孔和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分别用于包裹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外侧。

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油槽板,并在导油槽板的内侧形成有分别包裹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外侧的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还在第三油槽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导油孔和第二导油孔,便于变速器箱体底部的油液可通过两个导油孔快速进入到导油槽板的内侧,在中间轴上的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时将对应的油槽底部的油液搅动,并带起油液向四周飞溅,在飞溅的油液遇到导油槽板的两侧时,油液被导油槽板的两侧阻挡并反溅在齿轮和中间轴上,在变速器静态情况下,油位面在与第二齿轮底部齿顶接触处,就能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搅动时被导油槽板反溅的油液润滑第二齿轮和中间轴,降低所需油位面的高度,降低所需的润滑油油量,减轻变速器的重量,降低能耗。

5、优选的,所述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的底部均为圆弧形,圆弧形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竖直部。

6、这样,通过将所述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的底部均为圆弧形,并在圆弧形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竖直部,便于通过圆弧部包裹齿轮,从圆弧部搅起的油液在竖直部的作用下反溅在中间轴和第二齿轮上。

7、优选的,所述圆弧形的弧长圆心角为170º~180°。

8、这样,通过将圆弧形的弧长圆心角为170º~180°,防止圆弧过长阻挡油液反溅,影响油液反溅到中心轴和第二齿轮上。

9、优选的,每个所述圆弧形内侧的直径大于对应的齿轮的直径20mm~30mm。

10、这样,将每个所述圆弧形内侧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对应的齿轮的直径20mm~30mm,便于保证齿轮的转动空间,使油液能溅起一定的角度,方便溅起的油液能反溅至第二齿轮和中间轴上。

11、优选的,所述导油槽板顶部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

12、这样,将导油槽板顶部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便于导油槽板顶部高于第二齿轮顶部,使得在导油槽板的作用下反溅油液至整个第二齿轮和中间轴上。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油孔位于导油槽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油孔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内。

14、这样,将第一导油孔位于导油槽板的底部,并将第一导油孔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内,由于第一导油孔下方是变速器最低位置,变速器静止后,其他位置的油会回流,润滑油可以从第一导油孔冒出,可以加速油位线上浮,在搅油时提升油槽内的油位面,保证对第二齿轮和中间轴的润滑效果。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导油孔位于导油槽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导油孔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内。

16、这样,由于第二导油孔下方是变速器最低位置,变速器静止后,其他位置的油会回流,油位线超过第二油槽的最低点,润滑油可以从第二导油孔冒出,可以加速油位线上浮,在搅油时提升油槽内的油位面,保证对第二齿轮和中间轴的润滑效果。

17、优选的,所述导油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两个支耳,所述支耳上形成有连接孔,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与变速器壳体上的螺纹螺合,将所述导油槽板连接在变速器壳体内侧。

18、通过,在导油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两个支耳,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与变速器壳体上的螺纹螺合,将所述导油槽板连接在变速器壳体内侧,便于保证连接的点强度和刚度。

19、优选的,所述导油槽板的外侧形成有数个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20、这样,在导油槽板的外侧形成有数个纵横交错的加强筋,便于提升导油槽板的强度和刚度。

2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包括上述一种润滑结构。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导油槽板,并在导油槽板的内侧形成有分别包裹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外侧的第一油槽、第二油槽和第三油槽,还在第三油槽与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导油孔和第二导油孔,便于变速器箱体底部的油液可通过两个导油孔快速进入到导油槽板的内侧,在中间轴上的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时将对应的油槽底部的油液搅动,并带起油液向四周飞溅,飞溅的油液遇到导油槽板的两侧时,油液被导油槽板的两侧阻挡并反溅在齿轮和中间轴上,在变速器静态情况下,油位面在与第二齿轮底部齿顶接触处,就能在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搅动时被导油槽板反溅的油液润滑第二齿轮和中间轴,降低所需油位面的高度,降低所需的润滑油油量,减轻变速器的重量,降低能耗。在导油槽板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两个支耳,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与变速器壳体上的螺纹螺合,将所述导油槽板连接在变速器壳体内侧,便于保证连接的点强度和刚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油槽板(1),所述导油槽板(1)的内侧依次形成有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所述第一油槽(11)、第三油槽(13)和第二油槽(12)的底部依次升高,所述第三油槽(13)、第一油槽(11)和第二油槽(12)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通孔,两所述通孔分别构成第一导油孔(14)和第二导油孔(15),所述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分别用于包裹在第一齿轮(23)、第二齿轮(21)和第三齿轮(2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的底部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竖直部(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的弧长圆心角为170º~1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弧形内侧的直径大于对应的齿轮的直径20mm~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板(1)顶部与所述第三齿轮(22)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孔(14)位于导油槽板(1)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油孔(14)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油槽(11)和第二油槽(1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孔(15)位于导油槽板(1)的底部,所述第二导油孔(15)整体呈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板(1)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两个支耳(16),所述支耳(16)上形成有连接孔(161),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161)与变速器壳体上的螺纹螺合,将所述导油槽板(1)连接在变速器壳体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板(1)的外侧形成有数个纵横交错的加强筋(17)。

10.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油槽板(1),所述导油槽板(1)的内侧依次形成有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所述第一油槽(11)、第三油槽(13)和第二油槽(12)的底部依次升高,所述第三油槽(13)、第一油槽(11)和第二油槽(12)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有通孔,两所述通孔分别构成第一导油孔(14)和第二导油孔(15),所述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分别用于包裹在第一齿轮(23)、第二齿轮(21)和第三齿轮(2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11)、第二油槽(12)和第三油槽(13)的底部均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两端分别延伸有竖直部(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的弧长圆心角为170º~1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弧形内侧的直径大于对应的齿轮的直径20mm~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肖雄陈衡坤陶阳陈小雄刘显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蓝黛变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