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储存,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
技术介绍
1、固态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成为现代储能技术研究的热点,同时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持。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理想的全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以满足电动汽车等应用的需求;全固态电池需要能够支持千次循环充电,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固态电解质在常规状态下,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以及无液体泄漏的特点,具备相对安全可靠的特性,为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易发生泄漏和热失控,存在着爆炸和火灾的风险。固态电解质层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泄漏和热失控的可能性,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此外,电解质增强层和保护涂层应当提供了额外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整体安全性。传统电池在极端温度条件下性能下降明显,需要拓宽电池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对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这些应用场景对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
3、在复杂耦合的环境下,如高温、电场、应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会进一步加剧电池的失效风险,高温导致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电场则会加剧电池内部的损伤。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导致电池短路、降低电池安全性,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和长寿命应用中的广泛应用。且传统电池在极端温度条件下性能下降明显,无法广泛的适应于更广泛的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解
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包括正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固态电解质层、正极电流集流层、负极电流集流层、隔离层、电解质增强层、保护涂层、外壳材料、封装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层由富锂层状氧化物构成,所述负极材料层由钛酸锂构成,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由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构成,所述正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网构成,所述负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箔构成,所述隔离层由高分子聚合物膜构成,所述电解质增强层由复合纳米纤维膜构成,所述保护涂层由电化学稳定涂层构成,所述外壳材料由高强度绝缘材料构成,所述封装材料由防水、防氧化封装层构成。
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网由镀铝铜网构成。
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箔由镀镍铜箔构成。
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高分子聚合物膜由聚偏氟乙烯(pvdf)和氧化铝复合膜构成。
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复合纳米纤维膜由聚乙烯醇(pva)和锂离子导体纳米颗粒构成。
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化学稳定涂层由氟化锂和氧化硅构成。
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高强度绝缘材料由聚醚醚酮(peek)构成。
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水、防氧化封装层由聚氟乙烯(ptfe)构成。
10、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一,正负极材料层制备
12、采用富锂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将其与导电剂和粘结剂按比例混合,制备成正极浆料;同理,使用钛酸锂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混合导电剂和粘结剂,搅拌均匀,制成负极浆料;
13、步骤二,生成正负极层
14、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镀铝铜网上,将涂覆后的集流体在60-80℃下烘干,然后通过辊压机进行辊压处理,形成均匀致密的正极层;同理,将负极浆料涂覆在镀镍铜箔上,将涂覆后的集流体在60-80℃下烘干,然后通过辊压机进行辊压处理,形成均匀致密的负极层;
15、步骤三,固态电解质层制备
16、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通过粉末压片法或溶液涂覆法制成薄膜,将薄膜夹在正极层和负极层之间,确保离子导电路径畅通;
17、步骤四,制备隔离层和电解质增强层
18、将聚偏氟乙烯(pvdf)和氧化铝按比例混合,制备成复合膜,用作隔离,放置于固态电解质层两侧,防止电极直接接触;将聚乙烯醇(pva)和锂离子导体纳米颗粒按比例混合,制成复合纳米纤维膜,包裹在固态电解质层外侧,增强电解质的机械性能;
19、步骤五,保护层、外壳及封装材料的制备
20、将氟化锂和氧化硅按比例混合,制成涂层材料,涂覆在电解质增强层外侧,提供化学稳定性和保护作用;采用高强度绝缘材料聚醚醚酮(peek),包裹整个组件,提供结构强度和绝缘性能;使用聚氟乙烯(ptfe)作为最外层封装材料,确保组件的防水、防氧化性能,聚氟乙烯(ptfe)层通过涂覆或粘合方式覆盖在外壳材料上,提供防护。
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采用富锂层状氧化物和钛酸锂作为正负极材料,显著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存储能力和充放电效率;(2)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层提供了高效的锂离子传导路径,减少了电池内部阻抗,增强了整体性能;(3)通过引入高导电性金属网和金属箔,进一步优化了电流集流效果,提高了电池的功率输出;(4)高分子聚合物膜和复合纳米纤维膜作为隔离和增强层,确保了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5)电化学稳定涂层和高强度绝缘材料外壳,提供了卓越的保护效果,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6)防水、防氧化封装层,保证了电池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可靠运行。
22、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优异的安全性能,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包括正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固态电解质层、正极电流集流层、负极电流集流层、隔离层、电解质增强层、保护涂层、外壳材料、封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由富锂层状氧化物构成,所述负极材料层由钛酸锂构成,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由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构成,所述正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网构成,所述负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箔构成,所述隔离层由高分子聚合物膜构成,所述电解质增强层由复合纳米纤维膜构成,所述保护涂层由电化学稳定涂层构成,所述外壳材料由高强度绝缘材料构成,所述封装材料由防水、防氧化封装层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网由镀铝铜网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箔由镀镍铜箔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聚合物膜由聚偏氟乙烯(PVDF)和氧化铝复合膜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稳定涂层由氟化锂和氧化硅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绝缘材料由聚醚醚酮(PEEK)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防氧化封装层由聚氟乙烯(PTFE)构成。
9.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包括正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固态电解质层、正极电流集流层、负极电流集流层、隔离层、电解质增强层、保护涂层、外壳材料、封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由富锂层状氧化物构成,所述负极材料层由钛酸锂构成,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由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构成,所述正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网构成,所述负极电流集流层由高导电性金属箔构成,所述隔离层由高分子聚合物膜构成,所述电解质增强层由复合纳米纤维膜构成,所述保护涂层由电化学稳定涂层构成,所述外壳材料由高强度绝缘材料构成,所述封装材料由防水、防氧化封装层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网由镀铝铜网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解质反应的固态电池复合储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金属箔由镀镍铜箔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晓平,刘思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功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