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黑暗起动特性较好的外面电极放电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的特征是,具备:在内部形成有放电空间(11)的放电容器(1),封入所述放电空间(11)的放电介质,在所述放电容器(1)的内表面形成的荧光体层(2),在所述放电容器(1)的外表面形成的外面电极(3a、3b),以及在荧光体层(2)的内表面形成至少其一部分露出在所述放电空间(1)的初始电子发射层(4);该初始电子发射层(4)形成得使该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放电容器(1)的端部侧端部和外面电极(3a)的边界(3’)的距离D1为30m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液晶电视或笔记本电脑等的背光光源使用的外面电极放 电灯。
技术介绍
现在,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用的光源,外面电极放电灯正取代冷阴极荧光灯成为主流。外面电极放电灯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 — 53117号公报(专利文 献l)记载的那样,是在内部具有密封的放电空间的线状的放电容器的外侧两 端形成有外面电极的灯。在该外面电极放电灯中,已知的问题是黑暗起动特性不好,即放置于没有 来自外部的光入射的、背光的壳体内部等黑暗空间的灯的起动特性不好。为了 解决该问题,日本专利特开2004—253245号公报(专利文献2)和日本专利特 开2006—19100号公报(专利文献3)揭示的专利技术是在相当于配置了外部电极 的部分的荧光体内表面或者玻璃管内表面形成铯化合物等的层。另外,日本专 利特开2006_344585号公报(专利文献4)揭示的专利技术是在玻璃管内表面的几 乎所有部分形成例如含有铯化合物的保护层,在该保护层上的外部电极间形成 荧光体层。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2007 —531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2532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191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3445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技术者进行试验的结果发现,专利文献2 4的专利技术中黑暗起动特 性几乎没有改善。即,即使在形成有外部电极的玻璃管内形成铯化合物等的膜,使其露出在放电空间,也会发生放电延迟现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黑暗起动特性较好的外面电极放电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的特征是,具备在内部形 成有放电空间的管状的放电容器,封入所述放电空间的放电介质,在所述放电 容器的内表面形成的荧光体层,在所述放电容器的端部外表面形成的外面电 极,以及在该外面电极附近的所述荧光体层的内表面形成露出在所述放电空间 的、所述放电容器的管轴方向的长度L为1.0mm以上的初始电子发射层;该 初始电子发射层形成于所述外面电极侧的端部和所述外面电极的边界的距离 Dl为30mm以下的管轴上的位置。若采用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黑暗起动特性较好的外面电极放电灯。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用的图。 图2是说明图1所示的用虛线的圆包围的范围X内的结构用的图。 图3是说明初始电子发射层从外部电极的边界离开的情况用的图。 图4是表示放大图2所示的Y部分的图。图5是说明使电极边界到初始电子发射层的端部的距离Dl变化时的放电 开始时间用的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形态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用的图。标号说明1放电容器11放电空间2荧光体层21粒子3a、 3b外面电极 3'边界4初始电子发射层 41粒子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形态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的外面电极放电灯。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用的整体图,图2以 及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用虚线圆包围的范围X内的结构用的图。外面电极放电灯的容器例如由硼硅酸玻璃形成的放电容器1构成。放电容 器1是两端部密闭的细长管状,内部形成有放电空间ll。对放电空间ll封入 水银Hg以及稀有气体组成的放电介质。这里,氖Ne和氩Ar的混合气体较适 合作为稀有气体,可以增大氩Ar的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灯的起动性等。另外,在放电容器l的内表面,在覆盖灯的光发射区域的范围形成有荧光 体层2。作为荧光体层2,可根据目的用途,除了使用以R (红)、G (绿)、 B (蓝)发光的单波长荧光体,也可以使用混合了 RGB的3波长荧光体等。另 外,也可以对荧光体层2混合氧化铝A1203 (特别是a氧化铝)。在放电容器1的两端,形成有沿着其外周面的外面电极3a、 3b。外面电极 3a、 3b除了可以通过例如将以锡Sn、锌Zn、锑Sb为主体的金属材料进行超 声波浸焊形成,也可以通过在端部安装金属帽、或通过在端部覆盖筒状金属以 焊锡连接来形成。然后,在荧光体层2的内表面形成初始电子发射层4,使其至少一部分露 出在放电空间11。所谓该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放电空间11,是指不必整个 层都露出, 一部分被其他的层覆盖也可以。但是,为得到本专利技术的作用效果, 外部电极3a的边界3'附近的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部分最好露出在放电空间11 。 另外,初始电子发射层4形成在荧光体层2的内表面,使该放电容器l的端部 侧端部和外面电极3a的边界3'的距离Dl (参照图3)为30mm以下,最好为 8mm。本实施形态中距离Dl二Omm,即如图2所示,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端 部和外面电极3a的边界3'—致。另一方面,关于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放电容 器1的中央侧端部,最好与外面电极3a的边界3'的距离D2为30mm以下。 另夕卜,由距离D1、D2决定的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轴向形成长度L最好为l.Omm 以上。再进一步,使用图4详细说明初始电子发射层4。图4是表示放大图2所5示的Y部分的图。从图4可知,荧光体层2和初始电子发射层4是形成微观上在构成荧光体 层2的粒子21上进一步层叠构成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粒子41的状态。此时, 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粒子41 (例如平均粒子直径为4.5pm l(^m)最好形成 得大于荧光体层2的粒子21 (例如平均粒子直径为4.(Him 5.0nm),并且对 于粒子21的平均粒子直径,粒子41的平均粒子直径为1.1 2.0倍比较好。另外,初始电子发射层4可以使用初始电子发射性较好的材料,例如铝 Al、铯Cs、锶Sr、钾K的氧化物或者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S卩,可以使用 硫酸铯Cs2S04、醋酸铯CH3COOCs、氟化锶SrF2、磷酸钾K3P04、氧化铝A1203 等作为初始电子发射层4。另外,这其中初始电子发射性等较好的Cs化合物 特别适合。这里,说明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形成方法。初始电子发射层4可以与例如 荧光体层2的涂布同样,通过从放电容器1的开口侧吸引浆化的具有初始电子 发射性的材料来进行涂布、即所谓的吸引涂布方式形成。此时,可以通过浆化 的材料的粘度和吸引的量等,来调节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厚度和轴向的长度L。 这里,初始电子发射层4不必在外面电极3a、 3b的双方形成。即,在将外面 电极3a、 3b的双方作为高压侧的时候,只要在任一方形成初始电子发射层4 即可;在将一方的外面电极作为高压、将另一方的外面电极作为低压或者接地 的时候,最好在高压侧形成初始电子发射层4。下面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外面电极放电灯的一个实施例。另外,下面说明的 试验若没有特别提及,则其尺寸、材料等基于该规格进行。 (实施例)放电容器l:硼硅酸玻璃制,全长二733mm,外径二3.0mm,内径二2.0mm 放电介质水银Hg、氖Ne以及氩Ar的混合气体为50torr 荧光体层2: RGB的3波长荧光体,膜厚=13^1111,平均粒子直径=4.0|1111 电极3a、 3b:电极长二25mm初始电子发射层4:硫酸铯CS2S04,轴向形成长度L=10mm,平均粒子 直径二4.5ijm将放置在黑暗中24小时的所述实施例的外面电极放电灯在黑暗中以65kHz、 2420Vrms的点灯条件进行点灯,放电开始时间为50msec。与未形成 有初始电子发射层4的以往的灯的放电开始时间为100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面电极放电灯,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内部形成有放电空间的管状的放电容器;封入所述放电空间的放电介质;在所述放电容器的内表面形成的荧光体层;在所述放电容器的端部外表面形成的外面电极;以及在该外面电极附近的所述荧光体层的内表面形成露出在所述放电空间的、所述放电容器的管轴方向的长度L为1.0mm以上的初始电子发射层,该初始电子发射层形成于所述外面电极侧的端部和所述外面电极的边界的距离D1为30mm以下的管轴上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1-10 2008-0027771. 一种外面电极放电灯,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内部形成有放电空间的管状的放电容器;封入所述放电空间的放电介质;在所述放电容器的内表面形成的荧光体层;在所述放电容器的端部外表面形成的外面电极;以及在该外面电极附近的所述荧光体层的内表面形成露出在所述放电空间的、所述放电容器的管轴方向的长度L为1.0mm以上的初始电子发射层,该初始电子发射层形成于所述外面电极侧的端部和所述外面电极的边界的距离D1为30mm以下的管轴上的位置。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外面电极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电子发射层的所述放电容器的中央侧的端部和所述外面电极的边界的距离D2为30mm以下。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外面电极放电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电子发射层由从铝A1、铯Cs、锶Sr或者钾K的氧化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野宏辅,西原隆史,
申请(专利权)人:哈利盛东芝照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