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型辐射振子以及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721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21 12:56
本技术涉及双极型辐射振子以及天线,双极型辐射振子包括:基座;多对辐射臂,其围绕基座设置并且每对辐射臂具有一个被构造在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的第一面上的馈电点,多对辐射臂中的第一辐射臂形成第一极化并且第二辐射臂形成第二极化;巴伦,设置在基座和一对辐射臂之间;可拆卸地连接至基座和/或巴伦的第一和第二合路单元;以及分别连接在与第一极化相关联的馈电点和所述第一合路单元之间的匹配电缆和分别连接在与第二极化相关联的馈电点和第二合路单元之间的匹配电缆,与第一极化相关联的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第一合路单元位于第二面的一端处合路且与第二极化相关联的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第二合路单元的位于第二面的一端处合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合路单元的双极型辐射振子以及包括该双极型辐射振子的天线。


技术介绍

1、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中,天线是覆盖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而天线之中的辐射振子又是天线的最核心的部件。辐射振子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天线的性能,进而影响到网络覆盖的质量。

2、现有技术之中的一类辐射振子主要是通过匹配电缆与辐射振子的焊接来实现的电连接,此时需要四条匹配电缆的外导体与辐射振子的巴伦进行焊接连接,来实现信号的传播,进而实现天线信号传输的目的。

3、由于此类辐射振子的反射板背面需要引出四条匹配电缆,而且额外需要用功分器或者馈电槽进行连接,如果这些零部件固定不稳的话会导致整体天线的无源互调pim电性能指标变差,并且增加了焊点数量也会使得生产焊接人员在焊接过程中不好操作,带来操作复杂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现有的辐射振子的匹配电缆使用过多进而引起无源互调pim性能不稳定、焊点过多、而且制造过程复杂,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两点式馈电的辐射振子结构,其采用两个合路单元来先进行合路,然后在简化了线缆之后再连接至天线的其他部件(例如反射板),由此简化了辐射振子的制造过程,而且使得辐射振子这一产品一致性和无源互调pim性能得以保持得比较稳定。

2、基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双极型辐射振子,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包括:

3、基座;

4、多对辐射臂,所述多对辐射臂围绕所述基座设置并且每对辐射臂具有一个馈电点,其中,多个馈电点被构造在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的第一面上,并且其中,所述多对辐射臂中间隔设置的第一辐射臂形成第一极化并且所述多对辐射臂中间隔设置的第二辐射臂形成与所述第一极化不同的第二极化;

5、与所述多对辐射臂相对应的多个巴伦,所述多个巴伦中的每个巴伦被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多对辐射臂中的一对辐射臂之间;

6、第一合路单元和第二合路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以及

7、分别连接在与所述第一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和所述第一合路单元之间的至少两根匹配电缆以及分别连接在与所述第二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之间的至少两根匹配电缆,

8、其中,与所述第一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所述第一合路单元位于双极型辐射振子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的一端处合路并且与所述第二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位于所述第二面的一端处合路。

9、在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之中,由于使用了第一合路单元和第二合路单元,使得与所述第一极化相关联的两个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所述第一合路单元处合路并且与所述第二极化相关联的两个馈电点处连接的匹配电缆在所述第二合路单元处合路,从而能够将近减半地减少匹配电缆的使用,从而能够减少装配焊接,提高辐射振子产品的一致性和无源互调pim性能的稳定性。此外,由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即所述第一合路单元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都是可以独立进行制造的部件,此时,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的装配将更为灵活便于更换,而且其散热性能得以优化以确保其电气性能的提升。

10、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多对辐射臂被构造为四对辐射臂,所述四个辐射臂中间隔设置的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一极化并且另外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二极化,并且所述多个巴伦被构造为四个巴伦,所述四个巴伦中的每个巴伦被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四对辐射臂中的一对辐射臂之间。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制造复杂度来实现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

11、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还包括:

12、第一馈电电缆和第二馈电电缆,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电缆和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电连接,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馈电电缆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每个极化的信号在经过合路单元的合路之后能够经由上述的第一馈电电缆和第二馈电电缆引出,而不必将多根匹配电缆直接连接到天线的其他部件,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装配焊接,提高辐射振子产品的一致性和无源互调pim性能的稳定性。

13、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在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另一端处具有与所述第一馈电电缆的外导体或者所述第二馈电电缆的外导体形状配合的第一金属连接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电信号在合路单元和馈电电缆的连接处能够得到类似于匹配电缆的信号保护,从而能够使得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的电性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优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半圆形凹槽。

14、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被构造为l型馈电片。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匹配电缆的内导体能够在合路单元的一端处很好地进行合路并且在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另一侧的另一端处能够很好地与馈电电缆进行连接。

15、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焊接与之相关联的匹配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二金属连接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电信号在合路单元和匹配电缆的连接处能够得到类似于匹配电缆的信号保护,从而能够使得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的电性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优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横截面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更为优选地,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有半圆形容纳部,以容纳所述匹配电缆的外导体。

16、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穿过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灵活地设置匹配电缆的位置,并且能够将电信号经由所述第一合路单元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引导至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的另一侧,并传导至所述馈电电缆。

17、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在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另一端处具有凹槽。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馈电电缆的内导体能够经由该凹槽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进而确保电连接的可靠性。

18、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在所述另一端处具有开口。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在例如经由焊接工艺对馈电电缆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或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进行连接时周围气体的膨胀不会对依据本技术的双极型辐射振子的电连接产生不利影响。

19、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对辐射臂被构造为四对辐射臂,所述四个辐射臂中间隔设置的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一极化并且另外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二极化,并且所述多个巴伦被构造为四个巴伦,所述四个巴伦中的每个巴伦被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四对辐射臂中的一对辐射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在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另一端处具有与所述第一馈电电缆的外导体或者所述第二馈电电缆的外导体形状配合的第一金属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半圆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被构造为L型馈电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焊接与之相关联的匹配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二金属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横截面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有半圆形容纳部,以容纳所述匹配电缆的外导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穿过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在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另一端处具有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在所述另一端处具有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具有方形或者圆柱形的外轮廓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与所述第一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和所述第一合路单元之间的两根匹配电缆等长,并且连接在与所述第二极化相关联的至少两个馈电点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之间的两根匹配电缆等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合路单元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或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者借助于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裹在所述外导体外侧并且包括卡接部,所述固定件经由所述卡接部连接至所述基座和/或所述巴伦。

18.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反射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移相网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对辐射臂被构造为四对辐射臂,所述四个辐射臂中间隔设置的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一极化并且另外两对辐射臂形成所述第二极化,并且所述多个巴伦被构造为四个巴伦,所述四个巴伦中的每个巴伦被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四对辐射臂中的一对辐射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型辐射振子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在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另一端处具有与所述第一馈电电缆的外导体或者所述第二馈电电缆的外导体形状配合的第一金属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半圆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内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内导体被构造为l型馈电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的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外导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焊接与之相关联的匹配电缆的外导体的第二金属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连接部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一合路单元或者所述第二合路单元的横截面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有半圆形容纳部,以容纳所述匹配电缆的外导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型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金洋潘晓辉骆胜军孙静张金山
申请(专利权)人:普罗斯通信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