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45679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21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灾害现场应急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灾害位置信息报告:获取灾害现场位置信息以及灾害类型;S2、灾害现场实际情况信息获取:通过灾害现场周边监控调节拍摄、救援队伍无人机组航拍和救援人员随身监控拍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精准的获取灾害现场周边环境、灾害现场内部结构以及灾害实时情况的视频数据信息,能充分且精准的获取灾害的实际情况,同时能根据灾害现场环境特点以及救援力量的实际情况用来充分设置救援方案,以有效提升救援的进度,有助于实现灾害处置精准化、救援指挥智能化和调度工作高效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灾害现场应急管理,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1、灾害现场应急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灾害预警、应急响应、资源调配、救援和恢复等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当前灾害现场的信息感知存在多个缺点,例如,传感器技术和监测设备有限部署导致无法全面覆盖灾害区域,导致某些关键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灾害现场人员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有限,往往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反馈灾害信息,且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导致信息沉积和重复工作,缺乏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支持,使得信息收集和处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灾害应急管理的需要。

2、现有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6385239a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综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实时、动态、互动的感知融合生成灾害现场态势感知图,提供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有助于实现灾害处置精准化、救援指挥智能化和调度工作高效化。

3、上述技术方案其结构较为复杂,在灾害现场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无法充分满足相应需求,不利于高效快速的进行灾害现场救援,而且灾害救援中如何能充分了解灾害现场情况是救援能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灾害救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难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灾害位置信息报告:获取灾害现场位置信息以及灾害类型;

5、s2、灾害现场实际情况信息获取:通过灾害现场周边监控调节拍摄、救援队伍无人机组航拍和救援人员随身监控拍摄;

6、s3、多数据源信息预处理:将各数据源所传递的数据信息进行预处理,去除视频信息中的杂音以及提升拍摄画质;

7、s4、多数据源信息以时间轴为基准进行展示:将预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在显示墙组件上进行展示,同时进行调控,使得显示墙组件上多画面的时间同步;

8、s5、通过无人机航拍信息数据和建筑物规划图纸数据充分获取灾害现场环境数据以便实现灾害现场环境建模展示,并且通过多种标记进行各拍摄位置地点显示;

9、s6、汇总灾害现场环境信息以便救援人员进行灾害救援方案的拟定。

10、优选地,所述灾害现场周边监控和救援队伍无人机航拍包括多个监控支撑杆件和多个无人机设备,多个监控支撑杆件和多个无人机设备上均可拆卸连接有监控组件;

11、所述监控组件包括螺栓连接架,所述螺栓连接架上固定套装有轴套,所述轴套内可拆卸连接有智能云台组件,所述智能云台组件的下端安装有高清摄像组件,所述螺栓连接架上可拆卸连接有防护件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所述智能云台组件和高清摄像组件分别位于防护件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内,所述高清摄像组件上固定套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上设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上设有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固定在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内的一周侧壁上,所述内齿圈的下端固定有连接转动杆件,所述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的下端中部转动套接有联动机构,所述连接转动杆件和联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机构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橡胶刮板件和第二橡胶刮板件,所述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位于第一橡胶刮板件和第二橡胶刮板件中间,所述第一橡胶刮板件和第二橡胶刮板件均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相抵触。

12、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智能云台组件下端的联动轴件,所述联动轴件上固定套装有第三齿轮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和内齿圈相啮合。

13、优选地,所述防护件位于螺栓连接架的上端,所述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位于螺栓连接架的下端,所述防护件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均通过连接螺栓组件和螺栓连接架固定连接。

14、优选地,所述轴套的上端滑动套接有半圆环,所述半圆环内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豁口,所述第一豁口内底部一侧贯通设置,所述第一豁口内的底部另一侧倾斜设置,所述轴套上设有凹槽,所述智能云台组件的两侧均固定有定位杆件,两个定位杆件分别位于两个凹槽内。

15、优选地,所述轴套的上端固定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滑动套接有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弧形杆的一端和定位板的一侧,所述弧形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半圆环的一侧。

16、优选地,所述轴套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豁口,所述智能云台组件的一端固定有定位杆件,所述定位杆件的下端倾斜设置,所述定位杆件位于第二豁口内,所述轴套的一侧设有插接机构,所述插接机构和定位杆件相连接。

17、优选地,所述插接机构包括滑动套接在轴套内的抵触杆,所述抵触杆位于第二豁口内,所述抵触杆的一端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上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转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在轴套的一端,所述转动杆的上端安装有伸缩杆组件,所述伸缩杆组件滑动安装在轴套的上端一侧,所述定位杆件的一侧设有定位孔件,所述伸缩杆组件的一端延伸至定位孔件内。

18、优选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固定在抵触杆一端的安装板件,所述安装板件和轴套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件,所述安装板件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安装有定位轴,所述定位轴固定在转动杆的下端。

19、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转动套接在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内底部的联动轴件,所述联动轴件的上端和下端均贯穿设有定位管件,两个定位管件分别设置在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的内外两侧,所述定位管件上贯穿设有固定螺栓组件,两个固定螺栓组件分别螺合进联动轴件的上下两端,所述连接转动杆件和第二橡胶刮板件的相对一端分别固定在位于上端定位管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橡胶刮板件的下端固定在位于下端定位管件的一侧。

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1、1、通过精准的获取灾害现场周边环境、灾害现场内部结构以及灾害实时情况的视频数据信息,能充分且精准的获取灾害的实际情况,同时能根据灾害现场环境特点以及救援力量的实际情况用来充分设置救援方案,以有效提升救援的进度,有助于实现灾害处置精准化、救援指挥智能化和调度工作高效化;

22、2、便于进行安装拆卸,以便对各部件进行检修和清理,同时还能通过防护件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对设备进行防护,提升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并且便于对设备进行检修,还能在设备运作时对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进行擦拭,保证设备拍摄画面的清晰度,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23、3、通过齿轮之间的直径比,能改变齿轮的转速,从而控制相应部件运作;通过防护件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能有效对其内的部件进行防护,并且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不会影响拍摄;便于安装拆卸智能云台组件,同时智能云台组件能很好的保证高清摄像组件平稳的运动,便于进行拍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灾害现场周边监控和救援队伍无人机航拍包括多个监控支撑杆件(38)和多个无人机设备(37),多个监控支撑杆件(38)和多个无人机设备(37)上均可拆卸连接有监控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智能云台组件(9)下端的联动轴件(33),所述联动轴件(33)上固定套装有第三齿轮(32)和第一齿轮(16),所述第三齿轮(32)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16)的直径,所述第三齿轮(32)和第二齿轮(31)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6)和内齿圈(30)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2)位于螺栓连接架(1)的上端,所述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位于螺栓连接架(1)的下端,所述防护件(2)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均通过连接螺栓组件(34)和螺栓连接架(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5)的上端滑动套接有半圆环(8),所述半圆环(8)内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豁口(12),所述第一豁口(12)内底部一侧贯通设置,所述第一豁口(12)内的底部另一侧倾斜设置,所述轴套(15)上设有凹槽(11),所述智能云台组件(9)的两侧均固定有定位杆件(20),两个定位杆件(20)分别位于两个凹槽(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5)的上端固定有定位板(18),所述定位板(18)上滑动套接有弧形杆(19),所述弧形杆(19)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件(17),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件(1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弧形杆(19)的一端和定位板(18)的一侧,所述弧形杆(19)的另一端固定在半圆环(8)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5)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豁口(13),所述智能云台组件(9)的一端固定有定位杆件(14),所述定位杆件(14)的下端倾斜设置,所述定位杆件(14)位于第二豁口(13)内,所述轴套(15)的一侧设有插接机构,所述插接机构和定位杆件(14)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机构包括滑动套接在轴套(15)内的抵触杆(27),所述抵触杆(27)位于第二豁口(13)内,所述抵触杆(27)的一端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上安装有固定架(23),所述固定架(23)上设有转动杆(22),所述转动杆(22)上转动连接有固定架(23),所述固定架(23)固定在轴套(15)的一端,所述转动杆(22)的上端安装有伸缩杆组件(21),所述伸缩杆组件(21)滑动安装在轴套(15)的上端一侧,所述定位杆件(14)的一侧设有定位孔件(29),所述伸缩杆组件(21)的一端延伸至定位孔件(29)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固定在抵触杆(27)一端的安装板件(26),所述安装板件(26)和轴套(15)之间共同固定有第二复位弹簧件(28),所述安装板件(26)上设有开口(25),所述开口(25)内安装有定位轴(24),所述定位轴(24)固定在转动杆(22)的下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转动套接在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内底部的联动轴件(7),所述联动轴件(7)的上端和下端均贯穿设有定位管件(35),两个定位管件(35)分别设置在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的内外两侧,所述定位管件(35)上贯穿设有固定螺栓组件(36),两个固定螺栓组件(36)分别螺合进联动轴件(7)的上下两端,所述连接转动杆件(6)和第二橡胶刮板件(5)的相对一端分别固定在位于上端定位管件(35)的两侧,所述第一橡胶刮板件(4)的下端固定在位于下端定位管件(35)的一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灾害现场周边监控和救援队伍无人机航拍包括多个监控支撑杆件(38)和多个无人机设备(37),多个监控支撑杆件(38)和多个无人机设备(37)上均可拆卸连接有监控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智能云台组件(9)下端的联动轴件(33),所述联动轴件(33)上固定套装有第三齿轮(32)和第一齿轮(16),所述第三齿轮(32)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16)的直径,所述第三齿轮(32)和第二齿轮(31)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6)和内齿圈(30)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2)位于螺栓连接架(1)的上端,所述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位于螺栓连接架(1)的下端,所述防护件(2)和半球型透明护罩组件(3)均通过连接螺栓组件(34)和螺栓连接架(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5)的上端滑动套接有半圆环(8),所述半圆环(8)内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豁口(12),所述第一豁口(12)内底部一侧贯通设置,所述第一豁口(12)内的底部另一侧倾斜设置,所述轴套(15)上设有凹槽(11),所述智能云台组件(9)的两侧均固定有定位杆件(20),两个定位杆件(20)分别位于两个凹槽(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灾害现场信息动态感知融合的应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15)的上端固定有定位板(18),所述定位板(18)上滑动套接有弧形杆(19),所述弧形杆(19)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件(17),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件(1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弧形杆(19)的一端和定位板(18)的一侧,所述弧形杆(19)的另一端固定在半圆环(8)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强孙青杰林立生汪成梁旭詹吴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