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澄清池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5219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21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澄清池,包括池体、均位于池体内部的絮凝单元和沉淀单元。絮凝单元的出水端连通所沉淀单元。絮凝单元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板体,多个板体的上端和下端交替开放设置。进入絮凝单元的水沿弯折路径流经多个板体絮凝后进入沉淀单元。沉淀单元开设多个水流通道和多个污泥通道。絮凝后的水进入水流通道内,水中沉淀的污泥沿水流通道的底壁滑落并进入对应的污泥通道内下落。其有益效果是,本澄清池的絮凝单元和沉淀单元及布置方式在保留原有池体结构的同时,相较于老旧澄清池,提升了原水处理效果,保障了水量正常供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净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澄清池


技术介绍

1、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厂大规模推广应用水力循环澄清池沉淀工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规定的水质标准中浑浊度为3ntu。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对供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要求浑浊度为1ntu。

2、

3、因此,本专利旨在不能进外部扩容建设的前提下,通过改造澄清池内部结构,更新设备、优化工艺,提高原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并降低能耗和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澄清池,其解决了如何在改造老旧澄清池的内部结构时,提高原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并降低能耗和维修费用的技术问题。

3、(二)技术方案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澄清池,包括池体,还包括均位于所述池体内部的絮凝单元和沉淀单元;

6、所述絮凝单元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沉淀单元;

7、所述絮凝单元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板体,多个所述板体的上端和下端交替开放设置;进入所述絮凝单元的水沿弯折路径流经多个所述板体絮凝后进入所述沉淀单元;

8、所述沉淀单元开设多个水流通道和多个污泥通道;所述水流通道水平延伸,且所述水流通道的顶壁和底壁平行且倾斜设置;所述污泥通道竖直延伸,且连通对应的所述水流通道的倾斜下端;絮凝后的水进入所述水流通道内,水中沉淀的污泥沿所述水流通道的底壁滑落并进入对应的所述污泥通道内下落,沉淀后的清水由所述水流通道排出。

9、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絮凝单元和所述沉淀单元的设置数量均为两个;

10、两个所述絮凝单元和两个所述沉淀单元分别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絮凝单元位于两个所述沉淀单元的两侧,每一所述絮凝单元中的出水端均连通对应的所述沉淀单元。

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两个所述沉淀单元之间开设清水收集槽,所述清水收集槽连通所述水流通道,所述清水收集槽的上部开设出水口;

12、所述水流通道排出的清水汇聚于所述清水收集槽内,并由所述出水口排出。

13、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絮凝单元包括中心絮凝模块和至少n个侧向絮凝模块;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14、至少n个所述侧向絮凝模块沿或依次沿所述池体的第一径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两侧;

15、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进水端连通进水通道,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出水端连通或依次连通至少n个所述侧向絮凝模块,最外侧所述侧向絮凝模块的出水端连通对应的所述沉淀单元。

16、根据本专利技术,至少n个所述侧向絮凝模块包括两个第一侧向絮凝模块和两个第二侧向絮凝模块,两个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依次沿所述第一径向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两侧;

17、所述中心絮凝模块和所述侧向絮凝模块的长度方向均沿所述池体的第二径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径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径向;

18、所述中心絮凝模块和所述侧向絮凝模块均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径向依次间隔设置的板体;相邻的所述中心絮凝模块、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和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之间通过隔板分隔;多个所述板体的上端和下端均沿所述池体的第一径向交替开放设置;

19、所述中心絮凝模块和所述侧向絮凝模块远离所述沉淀单元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进水通道,所述中心絮凝模块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的第二端连通对应的所述沉淀单元;进入所述中心絮凝模块、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和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的水均依次沿弯折路径流经对应的多个所述板体。

20、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沉淀单元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径向间隔设置的沉淀模块;

21、每一沉淀模块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径向布置的沉淀组件;

22、每一沉淀组件包括竖直板、多个导泥板和多个倾斜板体;

23、所述竖直板的宽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径向延伸设置;

24、多个所述导泥板沿所述竖直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竖直板上;

25、多个倾斜板体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倾斜板体的宽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径向延伸,且所述倾斜板体的倾斜上端和倾斜下端分别连接同一所述沉淀组件的所述导泥板以及相邻所述沉淀组件的所述竖直板;

26、相邻两个所述倾斜板体之间形成沿所述第一径向水平延伸的所述水流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倾斜板体分别为所述水流通道的顶壁和底壁;相邻两个所述导泥板之间形成所述污泥通道;

27、每一所述絮凝单元的出水端向对应的所述沉淀单元的所述水流通道通入絮凝后的水,进入所述水流通道内的水中沉淀的污泥沿所述倾斜板体滑落,以进入所述污泥通道内并下落。

28、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池体的内腔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所述絮凝单元和所述沉淀单元均位于所述池体的上部;

29、所述澄清池还包括位于所述池体的下部的排泥区;

30、所述絮凝单元和所述沉淀单元的排泥通道均连通并向所述排泥区排入水中的污泥。

31、根据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絮凝单元和所述沉淀单元之间的布水板;

32、所述布水板位于所述池体的上部,所述布水板竖直设置且所述布水板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池体的第一径向延伸设置;

33、所述布水板上开设多个通水孔,所述絮凝单元的出水端排出的水经所述布水板的所述通水孔缓冲排入所述沉淀单元内。

34、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絮凝单元的下方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多个连通所述絮凝单元底端的排泥孔;

35、所述布水板的底端连通设置第二排泥管;

36、所述沉淀模块的底部镂空;

37、所述第一排泥管、所述第二排泥管和所述沉淀模块的底部均连通所述排泥区,所述第一排泥管的内腔、所述第二排泥管的内腔和所述沉淀模块的底部均形成所述排泥通道。

38、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絮凝单元固定在所述池体内部的上部坡面上;

39、所述沉淀单元通过支撑挡墙支撑于所述池体内的上部;

40、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内部形成向所述絮凝单元排入原水的所述进水通道;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支管和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两个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穿设于所述排泥区,两个所述第二支管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絮凝单元的进水端。

41、(三)有益效果

4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澄清池,本澄清池是在原有的澄清池的基础上,拆除了池体内部的构件后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原有池体内部的空间,通过合理布局,在池体内部设置絮凝单元和沉淀单元,不破坏池体结构,降低改造成本和能耗。

43、其中,进入絮凝单元的水沿弯折路径流经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澄清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位于所述池体(1)内部的絮凝单元(2)和沉淀单元(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单元(2)包括中心絮凝模块(21)和至少n个侧向絮凝模块;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至少n个所述侧向絮凝模块包括两个第一侧向絮凝模块(22)和两个第二侧向絮凝模块(23),两个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22)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23)依次沿所述第一径向(A)相对设置在所述中心絮凝模块(21)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单元(3)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径向(A)间隔设置的沉淀模块(3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内腔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所述絮凝单元(2)和所述沉淀单元(3)均位于所述池体(1)的上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絮凝单元(2)和所述沉淀单元(3)之间的布水板(6);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单元(2)固定在所述池体(1)内部的上部坡面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澄清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位于所述池体(1)内部的絮凝单元(2)和沉淀单元(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单元(2)包括中心絮凝模块(21)和至少n个侧向絮凝模块;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至少n个所述侧向絮凝模块包括两个第一侧向絮凝模块(22)和两个第二侧向絮凝模块(23),两个所述第一侧向絮凝模块(22)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向絮凝模块(23)依次沿所述第一径向(a)相对设置在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肖崔玉杰王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山青华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