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2001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桩运输设备领域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通过可翻转的翻转杆以及承载板,在对上层管桩进行起吊翻转时,翻转杆和承载板配合对上层管桩进行托举,使得上层管桩与上层纵挡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减小传统的固定纵挡与上层管桩接触面小而造成的应力集中的情况,同时由于承载板的限位作用使得翻转过程中上层管桩不与纵挡发生滑动摩擦,实现对上层管桩底部与纵挡接触位置的保护,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滑动刮伤情况;另外通过与铰接轴联动的第一支撑油缸,在翻转过程中,第一支撑油缸始终对翻转杆提供侧向支撑,减少上层管桩由于一端吊起受力不均而发生横向错动的情况,提高上层管桩翻转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桩纵挡,特别是涉及应用于管桩运输设备领域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


技术介绍

1、海上平台搭建时需要先安装管桩导管架,利用管状导管架对管桩进行安装,而管桩导管架安装时需要使用运输船将管桩运输到安装海域,并通过吊桩设备将管桩从运输船上吊起,运输船上一般安装有设置在管桩端部并用来限制管桩横向移动的纵挡。

2、现有的管桩运输船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一般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进行管桩的放置,管桩的纵挡包括针对下层的矮纵挡以及针对上层管桩的高纵挡,现有的高纵挡结构固定、一般采用呈直角三角形的焊接架,在管桩吊装过程中,管桩远离纵挡的一侧被吊起,现有的纵挡虽然限制了管桩的横向位移,但是管桩靠近纵挡一侧与纵挡发生相对滑动,管桩整体重量集中在与纵挡接触位置以及与下层管桩的接触位置,造成管桩在起吊过程中因为应力集中容易变形以及对下层管桩造成刮伤。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管桩的上层纵挡使得管桩在起吊过程中容易因为应力集中而变形和刮伤。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包括与上层管桩卡接的上层纵挡,上层纵挡包括与船甲板固定连接的挡座,挡座上方通过铰接轴铰接有翻转杆,翻转杆下部固定连接有与上层管桩侧壁抵接的承载板,翻转杆远离承载板一侧铰接有第一支撑油缸,第一支撑油缸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有活塞筒,活塞筒内开设有第一油腔,第一油腔内嵌套有延伸至活塞筒外侧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外端固定连接有卡接框,卡接框卡接有一组与挡座转动连接的槽齿轮,槽齿轮上方啮合有与铰接轴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

3、在上述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中,通过可翻转的翻转杆和承载板以及与其联动的第一支撑油缸,使得管桩吊装时翻转杆随之转动并提供稳定支撑。

4、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翻转杆上部安装有与承载板相对设置的夹持板,夹持板连接有安装在翻转杆上部的竖直调节丝杆模组。

5、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翻转杆下端铰接有第二支撑油缸,第二支撑油缸下端与挡座铰接,且其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有开设在活塞筒内的第二油腔,第二油腔内嵌套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延伸至第一油腔内并与第一活塞的活塞盘固定连接。

6、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承载板为截面呈半圆环的弧形板,且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翻转杆的侧壁固定连接。

7、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槽齿轮为圆周侧壁设有卡齿且前后端面设有牵引槽的齿轮,槽齿轮通过安装轴与挡座的侧壁转动连接,牵引槽为弧形腰孔槽,卡接框呈矩形框架状结构且其开口两端开设有一组对称设置的矩形槽,矩形槽内壁固定连接有一组嵌套在牵引槽的卡接柱。

8、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第一支撑油缸上端通过铰接座与翻转杆上部铰接且铰接位置高度高于翻转杆的中点高度,且其下端通过铰接座与挡座铰接。

9、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为设置在活塞筒内两个独立且长度相等的柱状腔体,第一油腔和第一支撑油缸的液压腔容量相等,第二油腔和第二支撑油缸的液压腔容量相等。

10、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活塞筒上端固定连接有搭接板,搭接板与挡座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上端面的高度与翻转杆的下端高度相等。

1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可翻转的翻转杆以及安装在翻转杆上的承载板,在对上层管桩进行起吊翻转时,翻转杆和承载板配合对上层管桩进行托举,使得上层管桩与上层纵挡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减小传统的固定纵挡与上层管桩接触面小而造成的应力集中的情况,同时由于承载板的限位作用使得翻转过程中上层管桩不与纵挡发生滑动摩擦,实现对上层管桩底部与纵挡接触位置的保护,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滑动刮伤情况;另外,在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铰接轴联动的第一支撑油缸,在上层管桩翻转过程中,第一支撑油缸始终对翻转杆提供侧向支撑,提高翻转杆和承载板两者的承载力,减少上层管桩由于一端吊起受力不均而发生横向错动的情况,提高上层管桩翻转时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上层管桩(3)卡接的上层纵挡(6),上层纵挡(6)包括与船甲板(1)固定连接的挡座(7),挡座(7)上方通过铰接轴(10)铰接有翻转杆(8),翻转杆(8)下部固定连接有与上层管桩(3)侧壁抵接的承载板(9),翻转杆(8)远离承载板(9)一侧铰接有第一支撑油缸(16),第一支撑油缸(16)通过第一连通管(17)连通有活塞筒(15),活塞筒(15)内开设有第一油腔(1501),第一油腔(1501)内嵌套有延伸至活塞筒(15)外侧的第一活塞(14),第一活塞(14)外端固定连接有卡接框(13),卡接框(13)卡接有一组与挡座(7)转动连接的槽齿轮(12),槽齿轮(12)上方啮合有与铰接轴(10)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杆(8)上部安装有与承载板(9)相对设置的夹持板(21),夹持板(21)连接有安装在翻转杆(8)上部的竖直调节丝杆模组(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杆(8)下端铰接有第二支撑油缸(18),第二支撑油缸(18)下端与挡座(7)铰接,且其通过第二连通管(19)连通有开设在活塞筒(15)内的第二油腔(1502),第二油腔(1502)内嵌套有第二活塞(20),第二活塞(20)延伸至第一油腔(1501)内并与第一活塞(14)的活塞盘(140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9)为截面呈半圆环的弧形板,且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翻转杆(8)的侧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齿轮(12)为圆周侧壁设有卡齿且前后端面设有牵引槽(1201)的齿轮,槽齿轮(12)通过安装轴与挡座(7)的侧壁转动连接,牵引槽(1201)为弧形腰孔槽,卡接框(13)呈矩形框架状结构且其开口两端开设有一组对称设置的矩形槽,矩形槽内壁固定连接有一组嵌套在牵引槽(1201)的卡接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油缸(16)上端通过铰接座与翻转杆(8)上部铰接且铰接位置高度高于翻转杆(8)的中点高度,且其下端通过铰接座与挡座(7)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腔(1501)和第二油腔(1502)为设置在活塞筒(15)内两个独立且长度相等的柱状腔体,第一油腔(1501)和第一支撑油缸(16)的液压腔容量相等,第二油腔(1502)和第二支撑油缸(18)的液压腔容量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15)上端固定连接有搭接板(23),搭接板(23)与挡座(7)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上端面的高度与翻转杆(8)的下端高度相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上层管桩(3)卡接的上层纵挡(6),上层纵挡(6)包括与船甲板(1)固定连接的挡座(7),挡座(7)上方通过铰接轴(10)铰接有翻转杆(8),翻转杆(8)下部固定连接有与上层管桩(3)侧壁抵接的承载板(9),翻转杆(8)远离承载板(9)一侧铰接有第一支撑油缸(16),第一支撑油缸(16)通过第一连通管(17)连通有活塞筒(15),活塞筒(15)内开设有第一油腔(1501),第一油腔(1501)内嵌套有延伸至活塞筒(15)外侧的第一活塞(14),第一活塞(14)外端固定连接有卡接框(13),卡接框(13)卡接有一组与挡座(7)转动连接的槽齿轮(12),槽齿轮(12)上方啮合有与铰接轴(10)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杆(8)上部安装有与承载板(9)相对设置的夹持板(21),夹持板(21)连接有安装在翻转杆(8)上部的竖直调节丝杆模组(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四桩导管架基础钢管桩翻身用上层钢管桩纵挡,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杆(8)下端铰接有第二支撑油缸(18),第二支撑油缸(18)下端与挡座(7)铰接,且其通过第二连通管(19)连通有开设在活塞筒(15)内的第二油腔(1502),第二油腔(1502)内嵌套有第二活塞(20),第二活塞(20)延伸至第一油腔(1501)内并与第一活塞(14)的活塞盘(1401)固定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小星曹春潼梅卫东张锦凌卫军季鹏梅德权马加梁嵇红霖杨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