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4070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在具有双光源,例如以红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尾灯光源并另以白光灯泡作为牌照灯光源的尾灯装置中,通过将供牌照灯光源穿透的牌照灯透光部的带状周缘形成为不透光,可大幅地减少牌照灯光源沿着尾灯的透光性灯壳的肉厚传递到尾灯处,有效地改善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尤其涉及使用于摩托车的尾灯装 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
技术介绍
传统的一般摩托车的尾灯装置,如图9日本特开平2-237880所示的尾灯装置卯6, 其主要包括灯泡卯9和罩覆灯泡909的灯壳908,灯泡卯9可发出白光且兼作尾灯和向 下照射牌照号码牌905的光源,灯壳908由具有透光性的红色丙烯酸树脂制成,并在灯 壳908的下方侧连设另一无色透明的牌照照射透镜921。此外,另有设置两颗灯泡分别 作为尾灯光源与牌照灯光源的设计。由于此类尾灯装置是由白光灯泡配合红色灯壳作为 尾灯,为了获得较高的亮度,不仅须采用较大尺寸的灯泡,同时须保持灯泡与灯壳之间 足够的间隙,因此尾灯装置全体的厚度不易减小,且灯泡或灯壳劣化之后易产生显示效 果不佳的问题。因此现今的摩托车越来越多釆用红色发光二极管配合透明灯壳作为尾灯 装置,并另外设置一白光灯泡用来照射牌照号码牌。如图IO所示的尾灯装置TL',其具 有由排列于电路板PC'上的多个红色发光二极管D'所构成的尾灯和由白光灯泡B'构成的 牌照灯双光源并配合透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灯壳730构成尾灯装置TL'。上述传统的尾 灯装置卯6,因为其灯壳卯8是由具有透光性的红色丙烯酸树脂制成,因此即使是双光 源构造且其中牌照灯的光源扩散到尾灯的灯壳,由于尾灯的灯壳908为红色,因此对观 看者来说仍是呈现出红光。但是如图10(a)所示具有双光源的尾灯装置TL',由于灯壳730 是由透明材质制成,且发光二极管D'所构成的尾灯光源为红光而牌照灯的灯泡B'光源为 白光,因此必须设置用来将牌照灯光源与尾灯光源加以分隔的隔开部726,避免红色尾 灯光源受到白色牌照灯光源干扰。但是,由于灯壳730是由透明丙烯酸树脂制成且具有 一定厚度的肉厚,如图10(b)的示意图所示,牌照灯光源的光会斜射进入透明灯壳730 肉厚内部,由于透明灯壳730与空气对光线来说是两个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斜射进入透 明灯壳730的光线有部份会在两个介质的界面被折射,其余的部份则被反射。但是,当 光线入射角(光线与垂直介质界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比临界角大时,光线会停止进入另 一介面(空气),反之会全部向内面、即灯壳730肉厚内部反射,并在肉厚表层与空气交 界处不断进行全反射,沿"之"字形向前传播。如此一来,如图10(c)所示,在透明灯壳730的末端部位,如端点T、 T的地方会发出白色亮光,干扰红色尾灯光源。另方面, 为了避免车辆行走时因为振动造成灯壳730与隔开部726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粉尘,一 般在结构设计上会使两者之间保持一间隙C。但如此一来,牌照灯光源会透过此一间隙 C扩散到尾灯处,降低隔开部726在空间上阻隔牌照灯光源干扰尾灯光源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上述常规的摩托车的尾灯装置中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问题,长久以 来业界和用户都希望能获得一有效的改善解决方案。而本专利技术则是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先前 的尾灯装置中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问题,苦心思考并长久致力于研发之后, 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低成本且有效地降低牌照 灯光源透过灯壳肉厚或结构间的间隙传递到尾灯处,可有效地解决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 光源干扰的问题。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 其具有由排列于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构成的尾灯和由灯泡构成的牌照灯双光 源,所述尾灯装置包括底座,其包括可将所述底座固定到车体的底座固定部、用来安装 牌照灯的牌照灯灯座;内饰板,其面向上述底座的一侧连接固定有上述电路板,且包括 可将所述内饰板固定到上述底座的内饰板固定部、隔开牌照灯光源与尾灯光源的隔开 部、供排列于上述电路板的多个尾灯穿出并有聚光效果的尾灯聚光部、覆罩牌照灯并在 朝牌照方向开口的牌照灯覆罩部;以及灯壳,其以覆盖上述内饰板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底 座,包括可将所述灯壳固定到上述底座的灯壳固定部、供尾灯光源穿透的尾灯透光部、 覆盖上述牌照灯覆罩部的开口并供牌照灯光源穿透的牌照灯透光部;其特征在于环绕 上述牌照灯透光部的带状周缘形成为不透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通过将环绕牌照灯透光部的带状周缘形成为不透光,可有 效地减少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光线的量,因而可降低向内面(即灯壳肉厚内部)反射并在 肉厚表层与空气交界处不断进行全反射而沿"之"字形向前传播的光线的量。借此,可 大幅地减少牌照灯光源沿着灯壳肉厚传递到尾灯处,有效地改善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 源干扰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置的 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上述不透光是以不透光漆涂装而阻挡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仅通过沿着牌照灯透光部的外形轮廓内侧涂装可阻挡光线 的不透光漆,即可将环绕牌照灯透光部的带状周缘形成为不透光,借此,可低成本且有效地改善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 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在上述牌照灯透光部的对应于上述牌照灯覆罩部的开口 周缘的位置以大致环绕一周的方式贴设有条状的阻光件,其可填塞上述牌照灯透光部与 上述内饰板间的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通过贴设阻光件填塞上述牌照灯透光部与上述内饰板间的 间隙,可阻断牌照灯光源透过结构间的间隙传递到尾灯处。借此,可低成本且有效地改 善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 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上述牌照灯透光部与上述灯壳一体成形,并在上述牌照 灯透光部的周缘以激光内雕方式形成连续细点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置的 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上述牌照灯透光部与上述灯壳一体成形,并在上述牌照灯透 光部的周缘以激光内雕方式形成连续细点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通过在牌照灯透光部的周缘以激光内雕方式形成连续细点 部,可进一步减少牌照灯光源沿着灯壳肉厚传递到尾灯处,进一步改善尾灯光源受到牌 照灯光源干扰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 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上述牌照灯透光部是经超音波熔接于上述灯壳的别体构 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置的 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中上述牌照灯透光部是经超音波熔接于上述灯壳的别体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因牌照灯透光部与灯壳的接合面在利用超音波熔接时会因 瞬间高温熔化后凝固接合,因此接合面的表面平整度变差。借此,可进一步减少牌照灯 光源沿着灯壳肉厚传递到尾灯处,进一步改善尾灯光源受到牌照灯光源干扰的现象。此 外,因牌照灯透光部与灯壳为别体,所以透光性灯壳的颜色可以不同于牌照灯透光部, 增进外观设计的多样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具备根据技术方案1到7中 任一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的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根据技术方案1到7中任一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的 基础上的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的功效的摩托车。附图说明图1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灯装置的牌照灯光源遮蔽构造,其具有由排列于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构成的尾灯和由灯泡构成的牌照灯双光源,所述尾灯装置包括 底座,其包括可将所述底座固定到车体的底座固定部、用来安装牌照灯的牌照灯灯座; 内饰板,其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连接固定有所述电路板,且包括可将所述内饰板固定到所述底座的内饰板固定部、隔开牌照灯光源与尾灯光源的隔开部、供排列于所述电路板的多个尾灯穿出并有聚光效果的尾灯聚光部、覆罩牌照灯并在朝牌照方向开口的牌照灯覆罩部;以及 灯壳,其以覆盖所述内饰板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座,包括可将所述灯壳固定到所述底座的灯壳固定部、供尾灯光源穿透的尾灯透光部、覆盖所述牌照灯覆罩部的开口并供牌照灯光源穿透的牌照灯透光部; 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牌照灯透光部的带状周缘形成为不透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启信陈昭奇黄士铭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