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扭振减振器、发动机以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扭振减振器、发动机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8360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振减振器、发动机以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过孔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小于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段,即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段朝所述过孔内凸起,在机油至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过孔内后,能够对机油起到阻碍作用,减小机油泄露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特别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发动机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1、请参考图1目前发动机前端结构一般均为扭振减振器1’通过固定螺栓2’安装在曲轴3’上,螺栓过孔4’为直孔。油封安装在扭振减振器1’轴径处,油封压装在链壳5’上。扭振减振器轴径油封安装外处于链壳内的部分与发动机内腔6’相通,由于曲轴3’在运转时有机油飞溅润滑,且发动机内腔6’充满机油油气,机油通过内腔各零件的接触面间隙流入扭振减振器1’螺栓过孔4’处,而扭振减振器1’固定螺栓2’的端面一般密封性能较差,存在机油泄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扭振减振器、发动机以及汽车,旨在至少解决现有的发动机机油容易从扭振减振器的螺栓过孔处泄露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扭振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

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如此设置,由于所述过孔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小于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段,即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段朝所述过孔内凸起,在机油至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过孔内后,能够对机油起到阻碍作用,减小机油泄露的可能。

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逐渐缩小。

5、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段的内径设置成渐缩,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顺着所述第一段的侧壁滑落至发动机的内腔,同时在发动机工作时,所述减振器本体会转动,进而所述第一段的侧壁在离心作用下能够将机油甩入发动机的内腔,减小泄露的可能性。

6、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朝内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段的内径逐渐缩小。

7、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段的内壁是倾斜设置的,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段的内径逐渐缩小,这种方式加工成型容易。

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连通。

9、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第一段设置在所述过孔靠近所述第一段的端部的位置,使得进入所述过孔内的机油更加容易回流至发动机。

1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定位所述第一侧与曲轴。

11、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定位件的设置,使得所述减振器本体与所述曲轴的安装更加容易。

1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过孔连通。

13、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套筒定位更加方便,同时能够进一步减小泄露,且方便后续的油封结构的设置。

1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本体的第二侧设置有连通所述过孔的减重槽。

15、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减重槽的设置来降低整体所述减振器本体的重量。

1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扭振减振器、曲轴和螺栓,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

17、其中,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抵接,所述螺栓贯穿所述过孔且连接所述曲轴和所述减振器本体。

1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如此设置,由于所述过孔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小于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段,即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段朝所述过孔内凸起,在机油至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过孔内后,能够对机油起到阻碍作用,减小机油泄露的可能。

19、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扭振减振器、曲轴和螺栓,所述扭振减振器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

20、其中,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抵接,所述螺栓贯穿所述过孔且连接所述曲轴和所述减振器本体。

2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动机倾斜设置在所述汽车内;

22、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逐渐缩小;

23、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朝内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段的内径逐渐缩小;

24、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的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发动机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25、该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在发动机倾斜放置时,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的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发动机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保证所述第一段处于下方的侧壁能够相对水平面倾斜向上,减小泄露的可能性。

2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如此设置,由于所述过孔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小于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段,即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段朝所述过孔内凸起,在机油至所述第一侧流入所述过孔内后,能够对机油起到阻碍作用,减小机油泄露的可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逐渐缩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朝内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段的内径逐渐缩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本体的所述第一侧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定位所述第一侧与曲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过孔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本体的第二侧设置有连通所述过孔的减重槽。

8.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倾斜设置在所述汽车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本体,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用于与曲轴抵接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减振器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的过孔,所述过孔用于供螺栓通过,所述过孔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二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连通且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逐渐缩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壁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方向上朝内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段的内径逐渐缩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振减振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齐飞唐元媛陈志伟万建田宁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